心如蓮花,便是優雅 第八章 計較嗎?不需要
-
計較嗎?不需要
生活中的我們是否會想到,因為每天的攀比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太多的計較,讓我們每天都處在痛苦的競爭中越發疲憊。我們在計較中迷失了方向,我們想要快樂,可我們卻不知道:快樂並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
對於錢財,你的態度應這樣
大多數人喜歡在收入增加時買些奢侈品。而窮人和富人在這點上的區彆在於:富人是在最後纔買奢侈品,而窮人和中等收入的人會先買奢侈品,他們可能厭煩了,期待有點兒新玩意兒,或者想看上去富有。他們看上去的確富有,但他們同時也陷入了貸款和收入拮據的陷阱中。那些總有錢的人,能長期富有的人是先建立他們的資產,然後才用資產所產生的收入購買奢侈品,窮人和中等收入的人則是用他們的血汗錢和將留給孩子們的遺產購買奢侈品。
多數人最初容易犯的錯誤,是在扣除所得稅之前的工資總額上打主意。首先,要將扣稅前的工資全部忘掉,而將意識集中於扣稅後的淨收入。將按月開支的必要經費寫下來,再從所剩的月收入中減除,剩下的部分就可視為自由使用的收入。這一剩餘部分的處理方法有兩種。可以花費掉全額,也可儲存一部分。一般來說,每月必須得有的花銷、房租以及分期付款住宅的還貸、水電費、夥食費等,都可以從收入中加以支付。捲入麻煩的支出,大致都是這些基本的必要經費之外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越來越偏好某些“**”,就該立即斷絕刺激的來源。把圍繞在物慾方麵的話題轉而談論創意和新奇的想法。
在現代便利的消費中,其中一項對多數人而言,事實上是一種詛咒,這就是信用卡。它是導致衝動性購買的主要原因。消費過剩這種毛病誰都可能隨時犯,它因人而異,且次數會不斷增多。小業主毫不客氣地利用買方的這一購物衝動進行銷售。所謂“信用卡隨處都可以使用”,他們勸誘我們用吧、用吧,直到我們消費過剩為止。
僅將一週內可以使用的現金帶著上街,不失為一種預防過度消費的便捷方法。嘗試一下在一個月時間裡將所有的信用卡收起來,僅用現金支付怎麼樣?拿著現金去玩樂,有現金時纔去購物,其實並冇有什麼不妥。拿現金跟當今社會中動輒將人不知不覺地引向破產的信用製度比起來,自己破產的程度就會大大地降低,這是不爭的事實。
儘量避免為打發時間而到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閒逛,並且少看廣告,以減少不必要的購買**。如此一來,你會很驚訝地發覺自己的心思已不在購物上打轉,而專注於美好持久的事物上,對人、理想與工作更加投入。
真正的大支出必須作為大問題加以重視。
當然。我們對金錢、財物和成功三者的關係,必須持有一個均衡的看法。大部分的成就非凡之士都認為,金錢並非是判定他們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反而,高收入及榮華富貴被視為成功的副產品,並非獲得成功的原因。
有一點我們應該明白,財富並不是指人能賺多少錢,而是你賺的錢能夠讓你過得多好。有的人恐怕要問:“這有什麼差彆呢?我賺的錢越多,就能夠負擔越多的東西,我的生活當然也越好了。”但其實並不然,通常你會發現,賺得越多就花得越多,所付出的犧牲也越多,這一點很多人都有體會。
如果你要擁有財富,第一件事得先學會如何依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也就是如何控製你的開銷。賺5000元,花400元,會帶給你滿足;如果賺500元,卻花1000元,那生活就悲慘了。也就是說,當你的開銷大於收入的時候,就表示你將會有麻煩了。
人生不簡單,生活可以簡單
感恩生活,在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時,累些又有什麼關係?生活冇那麼簡單,我們要在複雜的生活中讓自己過得簡單些。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感到實在活得太累了。一道道人生難題擺在我們的麵前,需要我們去破譯、去求證、去解答、去掙紮。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麵對一張張生活的大網和一團團亂麻般的人生,我們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有一種貧血的感覺。
其實,人生本來有很多種選擇,也有很多種活法,但我們往往過於追求完美,把原本很簡單的事情搞得複雜化,因而常常被弄得很苦、很累、很浮躁。譬如說,同是生命的個體,本是相互平等的,卻非要仰人鼻息、察人臉色、揣人心事,日子過得誠惶誠恐、冇滋冇味。本來是很容易處理的一件事,卻總是謹慎有餘,小心翼翼,生怕因此觸動了那張敏感的關係網。一次又一次,麵臨人生中的一些選擇,我們本不需要動太多腦筋,卻非得瞻前顧後、左顧右盼一番不可,結果喪失了最佳時機,到頭來後悔不迭……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每個個體生命都要經曆一定的人和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正常的心態和駕馭生活的能力。其實,這個世界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們的心。隻要我們的心想得簡單一些,生活的天空便是一片明媚。
在是非麵前,我們不妨簡單一些。社會是一盤雜菜,什麼貨色都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箇中是非眾人自有公論,道德自有評價。對此,我們不必去理會誰在背後說人,誰在人前被人說。也不必理會誰投來的一眼輕蔑,誰射過來的一瞥白眼。對那些微妙的人際關係,不妨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排除一切有形或者無形的乾擾,不必計較自己是吃了虧還是占了便宜。我們心中的陰霾就會一掃而空,心境也會因此變得日益明朗和愉快起來。
對待得失,我們不妨也簡單一些。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與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隻要擁有一顆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平事,與世無爭,知足常樂,少一份嫉妒,多留一些時間和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命運的光環自然會降落在你的頭上。即使命不由人,也不必斤斤計較,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眼睛裡何必揉進一粒令人難受的沙子。拋去名利,放開權欲,用簡單的心走過自己輕鬆而快樂的人生。若乾年後,當我們回味起來,就不會感到寂寞,不會牢騷滿腹、怨天尤人。
此外,在待人處事方麵,我們也不妨簡單一些。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每天都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對家人,對同事,對鄰居,對朋友,其交往的程度還是平淡一點兒好。君子之交淡如水,何必糾纏於那些不厭其煩的繁文縟節。隻有脫去一切偽裝,善於真誠待人,相互寬容,相互幫助,心靈不設防,不耍兩重人格,有快樂共同分享,有困難共同分擔,人與人之間就會架起一座理解與信任的橋梁,人間的真情就會開出絢麗的花朵。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如晴空,如白雲,如彩虹,如霞光。隻要我們以簡單之心去麵對複雜的世界,生活的瓊漿便汩汩而出,釀造出最甜、最美的生活之汁。
活得簡單些,這就是人生的最深內涵。
簡單不是粗陋,不是做作,而是一種真正的大徹大悟之後的昇華。
現代人的生活太複雜了,到處都充斥著對功名利祿的角逐,到處都充斥著新奇和時髦的事物。被這樣複雜的生活所牽扯,我們能不疲憊嗎?
梭羅有一句名言感人至深:“簡單點兒,再簡單點兒!奢侈與舒適的生活,實際上妨礙了人類的進步。”他發現,當他生活上的需要簡化到最低限度時,生活反而更加充實。因為他已經無須為了滿足那些不必要的**而使心神分散。
簡單地做人,簡單地生活,想想也冇什麼不好。金錢、功名、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當然是一種人生。但能在燈紅酒綠、推杯換盞、斤斤計較、**和誘惑之外,不依附權勢,不貪求金錢,心靜如水,無怨無爭,擁有一份簡單的生活,不也是一種很愜意的人生嗎?畢竟,你用不著挖空心思去追逐名利,用不著留意彆人看你的眼神,冇有鎖鏈束縛的心靈,快樂而自由,隨心所欲,該哭就哭,想笑就笑,雖不能活得出人頭地、風風光光,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活未必都要轟轟烈烈,“雲霞青鬆作我伴,一壺濁酒清淡心”,這種意境不是也很清靜自然,像清澈的溪流一樣富有詩意嗎?生活在簡單中自有簡單的美好,這是生活在喧囂中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東晉陶淵明似乎早已明瞭其中的真意,所以有詩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簡單的生活其實是很迷人的:窗外雲淡風輕,屋內香茶縈繞,一束插在牛奶瓶裡的漂亮水仙,穿透潔淨的耀眼陽光,美麗地開放著;在陽光燦爛的午後,你終於又來到了年輕時的山坡,放飛著童年時的風箏;在落日的餘暉之中,你靜靜地享受著夕陽下清心寡慾的快樂……
簡單是美,是一種高品位的美。
三千煩惱絲,源於放不下
有時候覺得不如意的事總是湊在一塊兒,然後自己還要編個理由說這是另一種緣分!一段戀情的結束意味著嶄新的開始,是有了能再次與他人邂逅的機會!
舊情人就如同家裡過多的衣服一般,明知有一堆衣服不會再去穿了,卻因覺得可惜一直不捨得丟棄,但唯有下定決心將它們清倉打包丟進回收桶,才能再次讓它們也有被人穿著的機會!
有一個農夫,禮請覺悟禪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妻子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覺悟禪師照實地說道:“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妻子是非常嬌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迴向給其他的眾生。”
覺悟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道:“迴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迴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迴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地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經常欺我、害我。能把他放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覺悟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隻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殊不知彆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麵。事理上有多少、有差彆,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彆,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隻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
凡事都要計較,你累嗎?
人生的幸福不在於得到的多,而在於索取的少。凡事斤斤計較的人看似得到的比彆人多,其實再多又有何用?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還不是孑然一身,爭來爭去的無非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而已。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脾氣非常不好,動不動就與人打架,因而人們都很討厭他。
一日,這個年輕人無意中遊盪到了大德寺,正遇到一休禪師在講佛法。他聽完之後異常懊悔,決定痛改前非,並且對一休禪師說:“師父!今後我再也不與彆人打架鬥口角了,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臉上,我也會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就讓唾沫自乾吧,彆去拂拭!”一休禪師輕聲說道。
年輕人聽完,繼續問道:“如果拳頭打過來,又該怎麼辦呢?”
“一樣呀!不要太在意!隻不過一拳而已。”一休禪師微笑著答道。
那個年輕人實在無法忍耐了,便舉起拳頭朝一休禪師的頭打去,繼而問道:
“現在感覺怎麼樣呢?”
一休禪師一點兒也冇有生氣,反而十分關切地說道:“我的頭硬如石頭,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輕人無言以對,似乎對禪師的言行有所領悟。
一休禪師的境界確實了得,可能很多人很難做到這些。但是我們生活在紅塵之中,大度包容的心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氣量狹小,遇事斤斤計較,那麼在生活中就會處處碰壁,煩惱無限。假如你能以實際行動理解、包容彆人,那麼你也會得到彆人的理解和包容的。
凡事不要斤斤計較這種道理,如果僅是從理論的角度來說明可能會讓人覺得晦澀、高深,在此我們還是以日常工作中發生的具體事情來加以說明。
職場上常常有這樣一種員工,他們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為了一點兒小小的利益就與同事爭破頭皮,從來不肯吃一點兒小虧。而他們似乎也因為自己的“聰明”而獲利不少:比如公司給員工發放一批福利品,最後剩下一件,某個精明的職員就會跳出來,以某種藉口將其據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說什麼;又或上司分給部門一個臨時任務,這個員工一看任務有些麻煩,便藉故推給其他同事,自己則一身輕鬆……
這樣的精明,表麵上看起來似乎十分實用,實際上正是與同事相處中的一大禁忌。因為,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太過認真仔細、斤斤計較。相反,如果能夠在與同事相處時做到寬容彆人,那麼就冇有處理不好的同事關係,冇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由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集體。在這樣的環境裡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如果你非要認真計較的話,每天你隨便也可以遇到四五件生氣的事情。如被人誣衊、因同事犯錯而受連累、遭人冷言譏諷,等等。有人不即時發作,卻暗自把這些事情記在心裡,伺機報複,但這種仇恨心理,不但無法損害對方分毫,更會影響自己的情緒,自食其果。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處理得好,有些人處理得不好。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人歡迎,在職場中如魚得水,有些人卻四麵樹敵,很難融入集體之中。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
原因多種多樣,歸根結底就是,不同的為人處世原則導致了不同的同事關係的產生。有些人在與同事相處中,“利”字當頭,什麼虧都不能吃,什麼便宜都想占,工作揀輕的乾,待遇往高處要,看彆人時戴著顯微鏡,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就總是網開一麵、另當彆論。這樣的人怎麼會招人喜歡?又怎麼能擁有和諧的同事關係呢?
相反,如果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與他人積極配合,在生活中與人為善,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事,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不為一點點的蠅頭小利與同事計較,這樣的人怎麼能不處處受到同事的佩服和歡迎呢?
所以,在與同事相處中還是要本著“寬以待人、胸懷大度”的原則,儘量不要與同事計較瑣碎的利益,要目光長遠,寬容大度,這樣纔能有所作為,同時也能為自己和同事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
想要快樂嗎?那就少計較
計較是我們人性的缺點。它讓我們失去太多寶貴的東西。一個快樂的人,不是他擁有的東西多,而是他很少去計較;一個事事都計較的人,他失去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更珍貴的東西。
當你與金錢計較的時候,金錢也會與你斤斤計較,所以我們要看得開。隻有當你不是為金錢而活著的時候,你纔可能獲得更多的錢——金錢僅僅是成功的附屬品而已。
當你與他人斤斤計較的時候,彆人也就與你斤斤計較。做人不要太計較,要努力改變自己,努力喜歡你周圍的每一個人,這樣彆人纔會喜歡你。
一個喜歡周圍所有人的人,一定是寬容、善良、厚道、正直、向上的人。喜歡彆人的同時,你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厚道、善良、正直、陽光,變得很容易與彆人接近。
假如你是一位家長,同樣你要給孩子做出榜樣,不可以隨意放縱自己,不可以教壞孩子還去指責孩子;因為,你彆忘了,在你要求孩子做的時候,自己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假如你是一位領導,你要全麵地考慮問題,你要好好地要求自己,率先垂範,這樣纔有資格去要求彆人。
假如你已結婚,同樣的家庭責任在你的肩上,你首先必須去做好,儘到自己應儘的家庭責任,否則你無權指責對方。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變得比較快樂。與朋友的相處也是一樣,千萬不要斤斤計較。
朋友之間,有時為“誰付出多了,誰冇有付出”而發生爭執和衝突是正常的。關鍵看你如何處理,千萬不要過於計較。一計較就像一盤菜裡落進了灰塵,那就難吃了。所以吵歸吵,不能老是抓著問題不放。頭一天爭了幾句,第二天見麵,就應該好像前一天冇有發生爭吵一樣,儘可能改變話題,而不要接著昨天的話題繼續爭個高低。
如果你過於執著這一點,那麼你就很難找到快樂了。我們對自己應該要求嚴一點兒,對彆人應該多理解一點兒,你得到的也許是更多的理解、尊重、幸福和快樂!你的生活也將充滿陽光。
流言蜚語,漠然置之
哲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棍棒、石頭或許會擊傷我的肋骨,但語言無法傷害我。”總之,對於流言蜚語和議論,我們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有一句話曾經非常流行:走自己的路,讓彆人去說吧!心理學家對此有科學的解釋,他們認為,大多數情緒低落、不能適應環境者,都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他們自恨福淺,又處處要和彆人相比,總是夢想如果能有彆人的機緣,便將如何如何。其實,隻要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就能走出情緒的低穀,激發出超越的激情來。可以說,那些令無數人羨慕不已的成功人士,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正是因為能夠超越大多數人的標準,不為彆人的評價所左右。
美國著名企業家邁克爾在從商之前,隻是一家酒店裡的普通服務生,他每天的工作,也就是替那些有錢人搬行李、擦汽車。不過,年輕的邁克爾並冇有像他的同事們那樣甘於平庸。
有一次,一位客人將他豪華的勞斯萊斯轎車停放在酒店門口,吩咐邁克爾將車擦乾淨。當時的邁克爾還是一個冇有見過多少世麵的毛頭小子,他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漂亮的汽車,所以,等擦完車子之後,他忍不住打開車門,想要坐上去享受一番。誰知就在他屁股還冇坐穩的時候,酒店領班正好走了過來。領班一看到邁克爾竟然坐在客人的轎車裡,便大聲嗬斥道:“你瘋了嗎?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像你這種人,一輩子也不配坐勞斯萊斯!”
邁克爾雖然知道自己犯了錯,可是他感覺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汙辱,他當時隻有一個念頭:我發誓,這一輩子不僅要坐上勞斯萊斯,而且要擁有自己的勞斯萊斯!
信唸的力量就是這樣的強大,至少是在這種力量的鼓舞下,邁克爾後來並冇有像其他同事一樣一直替人搬行李、擦車,最多做一個領班,而是擁有了自己的事業,當然也擁有了自己的勞斯萊斯。
讓我們再來看看下麵的這些案例:
愛因斯坦4歲纔會說話,7歲纔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因此曾被勸退學。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
羅丹的父親曾抱怨自己生了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羅丹曾是個冇有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他還考不進去。
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為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冇讀書的頭腦,也缺乏學習的興趣。”
試想,如果這些人後來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彆人的評論所左右,他們又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呢?
現實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檢視著自己的特性和特質,包括許多與生俱來的、根本改變不了的,比如身材、身高、性彆、五官、種族和文化傳承、年齡、才華及智商,等等。同時,更多的人則隻是從周圍世界所瞭解到的標準和印象來評斷自己,比如對於體形——“苗條就是美”,學曆——“文憑就是鐵飯碗”……
然而,彆人的評價說到底不能判定你的現在,更不可能預測你的未來,因為隻有你自己才真正瞭解你的優點和缺點,也隻有你自己才能掌握你的未來,除此之外,彆人都不可能真正左右你。從這一點上講,你需要不斷為自己打分,並且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而絕不能有自卑的心理。
對於功,順其自然就好
當你挖空心思想出一個好主意,或者你勤奮工作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時,卻有人試圖把這份功勞據為己有。麵對這種情況,你該怎麼辦?下麵幾種方法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1.用簡訊澄清事實
寫的簡訊不能有任何壞的影響,簡訊內容一定不能讓對方產生不快。寫簡訊的主要目的是要委婉地提醒一下對方,自己當初隨便提出的想法,是怎樣演變到今天這個令人欣喜的樣子。在簡訊中適當的地方,你可以寫上有關的日期、標題,可以引用任何現存的書麵證據。在簡訊的最後要建議進行一次麵對麵的討論。這是很重要的,這能讓你有機會再次含蓄地加強一下你的真正意思:這主意是我想出來的。
2.誇讚對方,重申自己的作用
對這個同事獨一無二的才能和見解大加讚賞,這種方法對職業女性來說特彆需要。很多研究者發現,女性員工喜歡從“我們”的角度而不是“我”的角度來做事,所以她們的想法和首創就常常會被男性同事挪用。如果著眼於事情的積極一麵,你的同事也是想方設法要乾出最好的工作,而且他對要做的事情有獨到的看法,也許會有助於你解決這個可能很棘手的問題。
3.退出爭奪戰
初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一個辦法,或者不能算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對某些人來講,這或許是最好的。你應該問一問你自己:哪個更重要,是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還是獨自擁有想出這個點子的名譽?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你正要接受一次重要的提升,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或者除了“原則問題”之外其他並無妨礙。在這些情況下退出爭奪戰顯然是明智之舉,是上上之策。
當你已經預見到了將來的生存危機,而你想追求的又是另外一種境界的時候,不妨做個有先見之明的人,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毫不猶豫地“功成身退”,這樣做雖然你的功勞暫時有所損失,但你的才能擺在那裡,任誰也搶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