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在古代當首輔 聖旨
聖旨
貼在翰林院門外。
“各位同僚,近期關於我科舉名次不實的流言傳得沸沸揚揚,在此我作如下澄清:首先,本人科舉途中絕無作弊賄賂之舉;其次,我的殿試文章經張大人允許張貼在門外,各位可以自行觀看,文章有無水分自在人心。”江幼宜看向一邊,顧靖川家的護衛正抓著一個人。
江幼宜作為新聞工作者,深知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的道理,隻是澄清,是沒有人相信的,必須要儘快找到謠言的源頭,讓造謠者付出代價。
“你們憑什麼抓我,我是舉人,可以見官不跪,我要去衙門狀告你們!快放開我!”
江幼宜指著那個人:“最後,這個人散播不實謠言,居然膽敢質疑陛下親筆禦批的科舉排名,是為大不敬!”
“你們沒有證據,這是汙衊!”那個人一聽隨口胡說的幾句話居然被扣這麼大的帽子,頓時緊張起來。
“進了詔獄自然會有證據。”兩個身穿青綠錦繡服的錦衣衛從護衛手裡接過人。
那人一看見錦衣衛直接嚇暈過去,錦衣衛直接聽命於皇帝,連在朝官員都能直接抓走,更何況一個小小的舉人。
江幼宜擦肩走過周元才身側,低聲道:“周兄,自求多福。”
眾人見造謠者已被錦衣衛帶走,紛紛散去,周元才一人留在原地,臉色煞白。
李雲承憤憤道:“我就說周元才怎麼一直纏著我問你們的事兒,原來是打的這個主意。”
“好了,雲承,沒必要生氣,他這不是已經被錦衣衛帶走了嘛。”江幼宜用公筷夾了一筷子菜到李雲承碗裡,“來,多吃點,消消氣。”
周元才當時沒有跟造謠者一起被抓走,是下值前才被帶走的。
“文鬆,我也要!”王硯秋眼巴巴端著碗。
江幼宜笑笑:“來,你也多吃。”她也夾了一筷子菜到王硯秋碗裡,真是個小孩子心性,什麼都要爭一爭。她下意識扭頭看一眼顧靖川,發現顧靖川雖然沒端著碗,但也滿臉寫著期待,她隻好也給顧靖川夾一筷子。
怎麼回事?怎麼突然就成幼兒園園長了?
顧靖川好奇:“文鬆,你怎麼知道是那個人散佈的謠言?”江幼宜讓他幫忙找人,隻說找一直到現在沒離開京城會試落榜的南直隸考生,也沒有名字,他帶著疑惑讓護衛去找,沒想到真能找到,而且就是散佈謠言的那個人。
“恩榮宴那天這個人就在榜單下試圖用言語挑起南北對立,當時他話裡透露出的就是他是南直隸人,而且他那天沒有穿進士巾袍,肯定不在中榜之列,他話語裡矛頭直指我這個殿試作詩她不是最厲害的,找學習重點、快速提分纔是她的強項。戰績如下:一學期不翻書,考前一週突擊衝刺拿高分;零經驗兩年內會試,考察學子對政治、經濟、或社會問題的見解和主張。這個江幼宜就更有話說了,現在的學子寫不出高分策論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訊息閉塞,不通時政,也就是現代人所謂的資訊差,在資訊高速廣泛傳播的網際網路時代,都還存在著巨大的資訊差,更遑論古代,而策論往往考察的就是當下的時政問題;
二是學堂裡教四書五經釋義,教怎麼寫錦繡文章,卻不教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脫離實際,所以考生寫不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隻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知道了策論的痛點所在,就有解決辦法。現代網友隻靠接收碎片化資訊都能在網上坐而論政,如果能有一本書把民生問題和解決民生問題的有效策略都彙總出來,供學子參考,不說讓學子成為政治家級彆,起碼能提高策論答題水平。這樣科舉取士也能取中真正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官員。
至於試帖詩,首先占比不高,其次詩的水平高低靠百分之九十九的靈氣加百分之一的汗水,並不像八股文和策論,通過大量練習就能得到明顯提高。靈氣是學不來的,就像現代人熟背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一百篇,也沒有出過第二個李白和蘇軾。
江幼宜縷清思路,先把需要修訂的科舉參考書找出來翻閱。
她通讀一遍,果不其然,翰林院這套參考書也不過是將四書五經的內容注釋了一遍,而且還很晦澀難懂,沒有根據學子水平進行分級,這套書至少要秀才以上的人才能獨立使用,秀才以下的還需要夫子講解,那這套書就對秀才之下的學子失去了參考意義。
她一邊讀一邊把自己的想法列在一邊,陛下的旨意是讓她修訂,所以已有的參考書她不會大改,隻會在原基礎上增添一些內容,這也是為了防止參考書突然大改讓學子不習慣。
至於她想的那些,內容跟這套書格格不入,不如重新編一套,到時候新舊兩版一起呈上去。
“傅編修這麼用功啊?”孟憲和看江幼宜這麼認真,悄聲道,“上麵讓你重修參考書,其實你隻需要看一下書頁有無破損,或者有沒有錯彆字就行了。”
“唔?原來是這麼個重修法?”江幼宜擡頭,怪不得翰林院得熬資曆,原來大家都是這麼乾活的,這麼無功無過的,得熬到猴年馬月去啊。
“新人不要總想著趁機出頭,所謂‘槍打出頭鳥’1,維持現狀纔是最穩妥的。”孟憲和品著茶,老神在在,“入了貴人青眼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殊不知多少前人想要改革,以為當了官就能改變一切,可是改到最後連命都搭進去了,史書卻對其記載寥寥。這做官啊,首先得識時務,活得久纔有機會。
“多謝孟大人,我有不得不做的理由。”她也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2的道理,可是她每晚一天,千千萬萬的女性就被多壓迫一天,她必須抓住每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