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簫英雄傳 第一百零八章 沙場鏖兵鑄丹心
荒漠的黎明被急促的馬蹄聲踏碎,一騎探馬衝破晨霧,直抵蕭士仁馬前:
「報——!滿洲大軍繞道蒙古,已破龍井關!濟爾哈朗嶽托率四旗攻大安口,另一路取洪安口,兩關儘失!皇太極親率四旗精銳,直撲遵化而來!」
蕭士仁臉色驟變。他深知遼東有袁崇煥坐鎮,滿軍難越雷池,卻不料對方竟出其不意轉攻西北——此刻邊防空虛,若讓鐵騎長驅直入,京城危在旦夕!當即撥轉馬頭,率軍疾馳回防。
這驟變的軍情挽住了少衝求死的劍鋒。嶽夫人撲上前抱住兒子痛哭失聲,朱華鳳驚魂未定——若非軍情緊急,此刻少衝已然血染黃沙。
正當眾人心神激蕩之際,孟婆師倏然出手,一記掌刀劈在少衝後頸。見他軟倒,老道姑沉聲道:「你們帶他先走,老身斷後。」
「打架豈能少了我老不死?」空空兒縱身而出。
祝靈兒銀鈴般笑道:「三爺孫同進同退!」
嶽之洋橫劍而立:「嶽家的事,不敢勞煩諸位。老夫雖殘,對付這些鷹犬尚有餘力!」
幾人爭相斷後之際,已與貫忠部下接戰。朱華鳳趁機與嶽夫人將少衝扶上馬背,朝著龍井關方向疾馳。沿途但見明軍潰敗如潮,旌旗委地,顯然滿軍兵鋒銳不可當,龍井關至遵化一線營壘儘數陷落。
行不過數裡,三騎滿洲遊哨橫刀攔路。當先一人盯著朱華鳳獰笑:「兄弟們,今日運氣不錯!」縱馬直取嶽夫人。
「找死!」朱華鳳嬌叱一聲,纖足在馬鞍輕點,裙袂翻飛間已將那人踢落馬背。另兩騎尚未近身,劍光如電閃過,俱已身首異處。
忽聞地平線上戰鼓震天,黃塵蔽日中現出遮天旌旗。萬千鐵甲映著塞外孤日,滿洲大軍如潮水般湧來。朱華鳳失聲驚呼,與嶽夫人伏鞍急走。
奔出數裡後,嶽夫人突然勒馬:「衝兒不見了!」
朱華鳳回首望去,馬背上果然空空如也——想必方纔慌亂中,昏迷的少衝已被顛落馬下。她急忙調轉馬頭沿原路尋找,卻見滿洲大軍正浩浩蕩蕩經過,來回搜尋數遍,始終不見少衝蹤影。
「都怪我……」朱華鳳泫然欲泣。她曆經大風大浪,卻因關心則亂,竟將最珍視的人遺失在亂軍之中。
嶽夫人反而鎮定,輕撫其背道:「衝兒福緣深厚,定會逢凶化吉。或許已然蘇醒自行離去,或許被滿軍所擄。你我在此憂心無益,不如尾隨大軍探聽訊息。」
此後數日,二人遠遠跟著滿軍行進。夜幕降臨時,滿軍在三屯營駐紮,朱華鳳便趁夜潛入營寨暗中查探。偶爾竊聽到的談話,儘是「明軍不堪一擊」、「直取bj」等狂言。
直到某夜,她聽見士兵談及一樁奇聞:明軍中有員猛將,率十一鐵騎,號稱「燕雲十二飛騎」。這些騎士青麵獠牙,人馬皆披重甲,如天神下凡,又似陰兵出世。遵化城下,十二騎自辰時殺到日落,身陷重圍卻越戰越勇,斬敵數百而自身毫發無傷。若非城中火炮誤傷主將,尚不知要葬送多少八旗勇士。
朱華鳳心中一動,自此格外留意這「十二飛騎」的蹤跡。或許在這亂世烽煙中,這條線索將成為找到少衝的唯一希望。
八旗鐵騎摧枯拉朽,縱是燕雲十二飛騎也難挽狂瀾。遵化城頭烽煙儘處,蕭士仁以下文武百官儘數殉國。不及一月,薊州、三河、順義、通州相繼陷落,滿洲大軍如洪水決堤,直逼北京城下,在城北土城關以東紮下連營。每日戰鼓震天,箭雨蔽日,這座百年帝都迎來了最危急的時刻。
明廷急詔四方勤王。山海關狼煙先起,袁崇煥奉旨遣趙率教、滿桂為先鋒,自率祖大壽、何可綱兩總兵星夜馳援。待他趕到京畿,趙率教已血染三屯營,滿桂身負重傷,勤王兵馬損折近半。袁崇煥當即在沙河門外立營樹柵,深挖壕塹,與滿軍形成對峙之勢。
皇太極聞報,眉宇間凝起陰雲。他之所以繞道蒙古,正是要避開這位明朝柱石。如今見袁崇煥又如影隨形而至,不禁歎道:「明朝有此人在,氣數未儘。「
額附恩格德爾按劍請戰:「袁蠻子豈有三頭六臂?如今他勞師遠來,正可趁其立足未穩,劫營破敵!「
皇太極沉吟道:「此言雖善,然袁崇煥多謀善斷,劫營須分兵策應,謹防埋伏。「
貝勒豪格與恩格德爾領兵而出。直至暮色四合,方見殘兵敗將狼狽歸營,二人皆帶傷掛彩,連呼:「見鬼了!「
皇太極不悅:「青天白日,何鬼之有?「
恩格德爾心有餘悸:「奴才中了埋伏,若非豪格貝勒相救,幾不能生還!那隘口中突然殺出十二騎明軍,為首者勇不可當,徒手奪刃,殺人如刈草。臣自負勇力,竟接不下十招!「
豪格續道:「臣見地勢險惡,特率軍策應。誰知轉過山隘,但見木石斷道,號炮連天。那十二騎占據狹道,個個身懷絕技:有百步穿楊的神箭手,有出神入化的刀客,有神出鬼沒的槍師。我軍馬戰不得施展,肉搏又非其敵,死傷慘重方纔突圍。「
皇太極擊案而起:「又是燕雲十二飛騎!可看清麵目?「
「皆戴青銅鬼麵,塗彩紋身,難辨真容。「
「南朝果然藏龍臥虎。「皇太極踱步沉思,「袁崇煥招攬這些江湖奇士,意在疲我軍心。傳令:生擒十二騎者,賞千金,務要以禮相待!「
他環視帳下文武,聲音轉沉:「袁崇煥堅壁清野,遣奇兵騷擾,意在拖垮我軍。諸位有何良策?「
帳中頓時議論紛紛。有主張強攻的:「我軍士氣正盛,當趁其援軍新至,一鼓破之!「有建議緩攻的:「明京固若金湯,宜從長計議。「更有主張退兵的:「糧草不繼,豈能久持?「
皇太極皆不稱意。目光轉向一直沉默的範文程:「範先生可有良策?「
範文程撚須輕笑,趨前密奏:「陳平間範增,周瑜戲蔣乾。「
八字入耳,皇太極豁然開朗,撫掌大笑:「先生真吾之子房也!能除袁蠻子,攻下明京,先生當居首功。「笑聲在軍帳中回蕩,眾將麵麵相覷,唯見帳幔上投映的燭影,如暗潮般起伏不定。
自此皇太極按兵不動,每日隻遣哨探巡視營寨。沙河門外的對峙,在看似平靜的表象下,正醞釀著一場更為凶險的暗戰。
皇極殿外,旌旗在秋風中獵獵作響,漢白玉丹墀之下,文武百官分列兩旁。崇禎端坐龍椅,目光緩緩掃過眼前這些勤王保駕的將領——三朝元老孫承宗、薊遼督師袁崇煥、巾幗英雄秦良玉、渾身戰疤的滿桂……他們如同大明朝最後的擎天玉柱。
內官手捧金盤,盤中羊酒蒸騰著熱氣。崇禎親自執壺,首先來到孫承宗麵前。
「太師年逾古稀,本該頤養天年,奈何社稷危難,隻得勞動老臣。「崇禎聲音低沉,「通州之失,非太師之過,實乃諸路援軍貽誤戰機。「
孫承宗顫巍巍接過禦酒,老淚縱橫:「老驥伏櫪,誌在千裡。臣願效死力,雖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行至袁崇煥麵前,崇禎麵色轉沉:「袁督師曾許朕五年複遼,如今遼東未複,滿軍已兵臨城下。「
袁崇煥急忙躬身:「臣救駕來遲,罪該萬死。但請陛下放心,臣必當竭儘全力,驅逐胡虜!「
崇禎臉色漸霽,親自斟滿金盃:「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袁督師便是朕的嶽飛,且滿飲此杯,替朕收拾山河!「
來到秦良玉麵前時,崇禎眼中泛起異彩:「秦都督戰功赫赫,真乃巾幗不讓須眉。「他略一沉吟,朗聲吟道:「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禦詩一出,滿朝動容。秦良玉單膝跪地,鐵甲鏗鏘:「臣妾願為陛下肝腦塗地!「
最令人動容的,是滿桂解開戰袍的那一刻。古銅色的胸膛上,新舊傷痕縱橫交錯,宛如一幅悲壯的疆場圖。崇禎輕撫一道最深箭疤,指尖微顫:「將軍辛苦了。待天下太平,朕定要送你去西山靜養。「
這一杯杯羊酒,以肥羊配以黨參、枸杞、紅棗,佐以客家老酒炙製而成。暖流隨著皇帝的勉勵,在每位將領的血脈中奔湧。
酒過三巡,袁崇煥忽然趨前奏道:「陛下,此次勤王,還有一夥義士功不可沒。「
「哦?「
「燕雲十二騎。「
崇禎眼中精光一閃:「可是那讓滿軍聞風喪膽的十二飛騎?朕倒要見識見識,是怎樣的豪傑。「
袁崇煥低聲道:「這些人或出身江湖,或來自行伍,皆因戴罪之身,願以戰功贖罪。懇請陛下先赦其罪,方敢麵聖。「
「隻要能退敵衛國,縱有天大的過錯,朕也一概赦免!「崇禎大手一揮,「速請義士上殿!「
然而內官去了許久,獨自返回時麵帶難色:「啟稟陛下,十二騎稱軍情緊急,已匆匆離去。隻留下一句話,說明日午時,要送陛下一份厚禮。「
「什麼話?「崇禎傾身向前。
內官深吸一口氣,字字鏗鏘:
「犯我中華,雖遠必誅;胡虜未滅,何以家為!「
十六個字如驚雷貫耳,在皇極殿前久久回蕩。崇禎舉杯的手微微一頓,目光望向遠方煙塵滾滾的戰場。
「既然如此,這杯酒便暫且記下。「他將杯中酒緩緩灑在丹墀之上,「待破敵之日,朕與諸位,一醉方休!「
皇極殿賜宴的豪情尚未散儘,崇禎回到深宮,心頭卻始終縈繞著那神秘的「燕雲十二騎」與袁崇煥語焉不詳的承諾。他命近侍王應朝前往軍營探問,得到的回複仍是那句:「屆時自知。」
翌日,幾番催促後,袁崇煥終於傳來訊息:「請陛下移駕德勝門。」
崇禎聞言蹙眉,立召曹化淳商議。這位東廠提督低聲道:「奴才聽聞,袁督師在遼東隻知築城屯田,鮮少主動出擊。更有人見他曾單騎出關,與皇太極密會。前番擅殺毛文龍,如今又按兵不動……恐有王敦、李懷光之誌。」
王應朝適時補充:「德勝門守將滿桂,正是袁督師舊部。」
崇禎指節發白,沉默良久後忽然拍案:「朕便親臨德勝門,倒要看看他袁崇煥究竟要演哪出戲!」
當玄甲金盔的天子儀仗出現在德勝門時,滿桂跪迎的掌心儘是冷汗。為防不測,崇禎命王應朝立在城頭顯眼處,自己則隱在角樓暗影中,眺望滿軍連營。
但見敵寨綿延數裡,旌旗蔽日,戰馬嘶鳴聲隨風傳來。崇禎心頭一緊:單是德勝門外便有如此軍容,其他城門情勢可想而知。
突然戰鼓震天,滿軍營門洞開,一隊精騎馳至城下一箭之地。藤牌兵護著幾個罵陣手,汙言穢語如箭雨般射向城頭:
「崇禎小兒!取你首級者賞萬金,封萬戶侯!」
「縮頭烏龜!躲在龜殼裡一萬年也彆出來!」
從太祖到熹宗,明朝列祖列宗被罵得狗血淋頭。
崇禎麵色鐵青——他秘臨德勝門之事,滿軍何以知曉?
曹化淳趁機進言:「奴才舉薦的武僧申甫正在軍中,可派他出城退敵。」
隻見申甫率軍出城,前列車陣,後隨步卒,口中念念有詞。不料推車民夫見滿軍勢大,竟棄車而逃。頃刻間箭雨傾瀉,刀光閃動,明軍如刈草般倒下。申甫尚未唸完咒語,已被攔腰斬作兩段。
崇禎在角樓裡看得心驚肉跳,急令滿桂出戰。滿桂跪諫:「敵勢正盛,當避其鋒芒……」
曹化淳尖聲打斷:「陛下聖諭也敢違抗?莫非真要天子淪為俘虜,貽笑千古?」
崇禎一腳踢翻箭垛,怒喝:「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爾等貪生怕死,是要斷送大明江山嗎?」
滿桂重重叩首,鐵甲鏗鏘。當他起身時,眼角掠過角樓暗影,那裡隱約可見天子袍角。他深吸一口氣,轉身向待命的將士舉起長刀。
城門在絞盤聲中緩緩開啟,城外滿軍的嚎叫聲如狼群般湧來。
滿桂受此君命重責,胸中鬱氣翻湧,卻在甕城中激起一腔悲憤。他振臂高呼,將兵馬分作數隊,親率精銳率先衝出城門。初時如利刃破竹,直插敵陣核心,八旗兵陣竟被撕開一道血口。
然滿洲鐵騎豈是易與之輩?但見恩格德爾揮旗變陣,方纔散亂的騎兵瞬息合圍,將明軍困在垓心。滿桂揮刀如輪,銀甲早已染作赤紅,自辰時戰至正午,從東門殺到西壘,刀下亡魂不計其數。可滿兵如潮水般源源不絕,身邊的親兵卻一個個倒下。
八旗軍仗著馬駿弓強,戰法變幻莫測。箭雨方歇,鐵騎已至;盾陣才合,長槍又出。明軍雖持精良兵刃,在這等雷霆攻勢下竟如浪打浮萍。
城頭有將領見滿桂孤軍深陷,急請鳴金。崇禎卻奪過鼓槌,龍袍翻飛間戰鼓震天:「朕親為將軍助威!」鼓聲激得滿桂熱血上湧,揮刀再突敵陣。不料亂箭如蝗,他撥開數支,終被一箭貫胸。踉蹌間又有長槍刺入肋下,血如泉湧。
這員猛將浴血殺回城下,抬眼望去,城樓旌旗與天邊殘霞皆化作赤色。天子擊鼓的身影在血色中晃動,那鼓點聲聲催命。他不願背負「貪生怕死」之名,長嘯一聲,返身再入重圍。
刀鋒捲刃,鐵甲儘碎。滿桂終是力竭墜馬,朝著德勝門的方向轟然跪倒。嘶吼聲穿雲裂石:「臣儘力矣!皇上保重!」橫刀掠過脖頸,一縷忠魂隨風而逝。
恰在此時,滿軍後方又擁來無數兵馬,中間豎起一麵大纛,旗下兵衛層層環護,擁著中間馬背上端坐一人緩緩而出。那人狀貌奇偉,衣飾華貴,一看即知是滿主皇太極。金甲耀目,遙望城樓竟含笑意。崇禎指其怒罵:「那人可是皇太極?滿洲建奴安敢窺朕!可惜紅衣大炮未置此門……」話音未落,城下突響震天炮聲。
箭雨傾盆而至,數支流矢擦過天子衣冠。崇禎慌忙躲入鼓架之後,聽得曹化淳疾呼:「賊兵攻城,請陛下速速回鑾!」
年輕皇帝緊攥劍柄,指節發白:「不取皇太極首級,朕絕不退兵!速傳孫承宗!」最後三字幾乎是嘶吼出聲,在箭矢破空聲中顯得格外淒厲。德勝門上下,血色黃昏正在降臨。
滿軍如潮水般衝破層層防線,頂著傾瀉而下的箭矢與炮石直抵城下。雲梯架起,喊殺震天,戰況瞬息萬變。幾名滿軍精銳竟突破至角樓,嚇得內侍們魂飛魄散。崇禎卻陡然生出一股血性,仗劍迎敵,在武驤衛與錦衣衛簇擁下,竟將來犯之敵儘數殲滅。
經此一役,年輕皇帝膽氣頓生,竟要親自出樓殺敵,被群臣慌忙攔下。城頭已化作血肉磨坊,崇禎強壓著顫抖的雙腿,握劍的掌心沁滿冷汗。他暗自咬牙:既能為天下誅殺魏閹,又何懼塞外蠻夷!
待城頭敵軍暫退,崇禎臂上已添了一道血痕。他任由小太監包紮,反而朗聲笑道:「朕今日方知戰場滋味。太師常說的十二車騎陣,何不就此演示一番?」
孫承宗須發微顫:「陛下萬金之軀,豈可輕犯險地?滿軍銳氣正盛,當避其鋒芒……」
曹化淳尖聲插話:「太師沒見刀都架到脖子上了嗎?」
「閹豎安敢妄議軍機!」孫承宗怒目厲喝,唾星直濺對方麵門。
崇禎擺手止住爭執,目光灼灼:「皇太極欺朕太甚。太師若敗,朕絕不加罪。」隨即調撥神機營兩百精銳,配以三眼神銃。
孫承宗長歎領命。城下硝煙未散,他已點齊千餘人馬,戰車列陣在前,騎兵隱於其後,火銃火炮錯落其間。這套耗費心血所創的戰陣,此刻卻顯得如此單薄。
滿軍顯然識得厲害,不待明軍陣形成形,萬箭破空而至,鐵騎隨即席捲而來。炮火轟鳴中,兩軍轟然相撞。新募的明軍士卒何曾見過這等陣仗,戰陣轉眼潰亂。任憑老將軍如何嘶聲指揮,八旗鐵騎仍如熱刀切蠟般撕裂防線。殘陽如血,映照著十二車騎陣最後的悲歌。
當此千鈞一發之際,德勝門外忽聞殺聲震天。西北方向煙塵滾滾中,但見一隊白桿兵如銀龍出海,當先一員女將紅袍銀甲,正是石柱都督秦良玉。她縱馬如飛,玉手拈弓搭箭,弦響處必有一名滿洲騎兵應聲落馬。待迫近敵陣,她將畫戟舞得如銀蛇狂舞,所過之處血肉橫飛。那五百白桿兵緊隨其後,長槍如林,生生在滿軍鐵陣中撕開一道缺口。
幾乎同時,東南方傳來震天呐喊,「袁」字帥旗在硝煙中獵獵作響。袁崇煥一馬當先,祖大壽率關寧鐵騎緊隨其後。滿兵見了無不色變,紛紛驚呼:「袁蠻子來矣!」竟自覺讓出一條通路。貝勒豪格催馬迎上,在馬上抱拳道:「袁都督彆來無恙!我主屢次遣使議和,都督何故置之不理?今日不得已率十萬雄師,特來與貴國天子麵談。」
袁崇煥勒住戰馬,聲如洪鐘:「休得妄言!爾等既敢犯我疆土,今日便叫你有來無回!」說罷與秦良玉合兵一處,且戰且退,終於將孫承宗及其殘部接應回城。
城樓之上,崇禎遠遠望見這一幕,臉色陰晴不定。待袁崇煥拾級而上,他冷然問道:「適才見你與滿酋交談甚久,所議何事?」
袁崇煥單膝跪地:「回陛下,滿酋聲稱本可議和,是因我軍拒絕方纔興兵。」
「荒謬!」崇禎猛地捋起袖袍,露出包紮的傷口,「你許諾要給朕的厚禮,莫非就是這個?」
話音未落,曹化淳急匆匆捧上一封密報。崇禎展信細閱,但見上麵詳細記載著袁崇煥與皇太極往來的種種可疑行跡,甚至還有二人密會時的對話記錄。他越看越是心驚,突然將密信狠狠擲在地上,厲聲喝道:「來人!將反賊袁崇煥拿下!」
錦衣衛應聲而上,瞬間將袁崇煥雙臂反剪。祖大壽急忙跪地:「陛下明鑒!袁督師鎮守遼東時常常衣不解甲,此次千裡勤王更是日夜兼程。若說他通敵叛國,臣願以性命擔保絕無此事!」
孫承宗顫巍巍上前:「老臣以為,袁督師主張議和實為緩兵之計。如今邊關危殆,我軍需要時間重整旗鼓啊!」
秦良玉銀甲鏗然作響:「滿賊最善反間之計,陛下萬萬不可中計!」
崇禎冷笑一聲,指著城外連綿的滿軍營寨:「若非他暗通訊息,皇太極何以對朕的行蹤瞭如指掌?今日他誘朕登城,分明是要與滿酋裡應外合!」見孫承宗還要進言,他拂袖斥道:「縱無通敵,擅議和約、枉殺毛文龍,已是罪該萬死!三軍統帥之職,即由太師接任。」
這時城下突然戰鼓震天,滿洲大軍開始了新一輪攻勢。夕陽餘暉中,袁崇煥鐐銬上的寒光與城頭血跡交相輝映。孫承宗望著被押下城樓的袁崇煥,老眼中淚光閃爍,最終化作一聲長歎,轉身望向如潮水般湧來的敵軍。
德勝門外,戰鼓聲、呐喊聲、兵刃相交聲彙成一片催命的狂響,震得人肝膽俱顫。孫承宗強壓下對袁崇煥遭遇的憤懣與憂慮,枯瘦的手指緊握城垛,嘶啞著聲音排程守軍。就在這危急存亡之秋,祖大壽與何可綱卻領著親兵逼近前來,鐵甲上還沾著方纔廝殺時的血跡。
「孫太師,」祖大壽聲音沉痛,目光如炬,「我等千裡馳援,為的是保家衛國,不是來看忠良蒙冤!袁督師既已下獄,這京城不留也罷!」說罷竟不待回應,轉身便率部離去。關寧鐵騎的馬蹄聲如驟雨般遠去,在硝煙中留下一道空寂的痕跡。
孫承宗望著他們遠去的煙塵,又看向城樓上崇禎固執的身影,心頭湧起一陣悲涼。這位三朝老臣彷彿已經看見,閹黨亂政的陰魂正借著猜忌與多疑死灰複燃。他原以為新帝能力挽狂瀾,此刻卻隻感到大廈將傾的無力。
突然,城牆劇烈震動!滿軍如狂潮般湧至,雲梯一架接一架搭上城頭,披著重甲的八旗兵如蟻附般向上攀爬。城門在巨木的撞擊下發出痛苦的呻吟,秦良玉率領的白桿兵雖奮勇抵抗,卻如怒海中的孤舟,在層層疊疊的敵兵衝擊下節節後退。
「陛下!請速移駕!」孫承宗跪地苦勸,聲音已帶哭腔。
崇禎卻死死抓住劍柄,指節發白:「朕就在這兒,看那皇太極能奈我何!」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孫承宗突然發現城下的攻勢莫名緩了下來。他急忙扶垛遠眺,但見一支騎兵如利劍般插入滿軍側翼,所過之處人仰馬翻。更遠處,滿軍大營方向烈焰衝天,濃煙滾滾,顯然遭到了奇襲。
此刻德勝門上,崇禎也看到了這驚天逆轉。他扶著垛口的手仍在微微發抖,卻強自鎮定地問道:「這這便是燕雲十二騎?「
「天佑大明!是燕雲十二騎!」孫承宗熱淚盈眶,幾乎要跪地叩謝蒼天。
但見那十二騎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
當先一騎使狼牙棒,與滿洲猛將恩格德爾戰在一處。每一次揮擊都帶著風雷之勢,震得敵將虎口迸裂。
側翼一騎士張弓搭箭,弓弦每響,必有敵兵應聲而倒,箭無虛發。
一個雙腿殘疾的劍客端坐馬上,義肢牢牢扣住馬鐙,長劍如銀蛇吐信,每一劍都精準刺入敵兵咽喉。
更有一個巨漢掄動六七十斤的宣花斧,斧刃過處,連人帶甲儘數劈開。
尤其那為首之人,時而策馬疾馳,時而飛身下馬,一雙肉掌開合之間,竟將衝來的騎兵連人帶馬震飛數丈。偶爾劍光一閃,劍氣縱橫,數丈之外的敵兵竟齊齊倒地。
滿軍陣型大亂,傷亡慘重,殘兵敗將如潮水般向中軍退去。孫承宗看得心神激蕩,這才發覺自己一直屏著呼吸,掌心已被指甲掐出深深的血痕。
就在滿軍如潮水般退去時,那名為首的騎士突然勒馬轉身,朝著城樓方向望來。儘管隔著青銅麵具,崇禎卻彷彿感受到兩道銳利的目光直刺心底。隻見那騎士在馬上微微頷首,隨即調轉馬頭,率領其餘十一騎如旋風般衝入漫天煙塵中去了。
皇太極在遠處高坡上觀戰,見燕雲十二騎如此驍勇,眉頭緊鎖。他親眼看見那名使狼牙棒的騎士與恩格德爾交手不過十合,便將這位滿洲猛將連人帶馬砸成肉泥。更令他心驚的是,那名為首的騎士竟在萬軍之中直取中軍大纛,掌風過處,護衛的巴牙喇兵如草芥般倒下。
但他並不打算就此退兵,而是勒令眾將士穩住陣腳,喚來親兵統領,低聲吩咐:「換上明軍衣甲,混入戰陣。專攻馬腿,先亂其陣腳。「
片刻後,一隊身著明軍服飾的騎兵悄然混入戰場。他們手持勾馬槍、套馬索,在混亂中悄然逼近十二騎。起初,十二騎還道是援軍,待發覺這些「明軍「專攻馬腿時,為時已晚。
「小心!是偽軍!「首領厲聲喝道,但已有一騎戰馬被勾馬槍絆倒。馬上的騎士滾落在地,瞬間被數把彎刀圍攻,雖奮力格殺數人,終究難敵眾手,血染戰袍。
「舜堂主!「使宣花斧的漢子目眥欲裂,一斧劈開兩個偽軍,想要救援卻被更多人纏住。
待他們識破詭計,將偽軍儘數斬殺時,已是傷亡慘重:一人戰死,三人負傷。首領當機立斷:「收起舜堂主遺體,退守城門!「
此時滿軍援兵源源不斷,將十二騎逼至德勝門下。夜幕降臨,滿軍不敢貿然進攻,隻在遠處形成合圍。
「城上兄弟!開城門!「一名騎士仰頭高呼。
城頭寂靜片刻,終於傳來回應:「敵軍將至,城門不可開!「
使宣花斧的漢子勃然大怒:「他奶奶的!樂子為你們皇帝殺敵,連口水都不給喝?「話音未落,城上竟投下亂石。
眾人隻得退到城門洞內暫避。借著遠處火光,他們為傷員包紮傷口,分食乾糧。氣氛凝重中,姓刀的騎士忽然歎道:「這朱家皇帝如此待我等,難怪天下皆反。南宮兄,若是你坐了龍椅,會不會好些?「
那被稱作南宮的漢子淡淡道:「刀兄說笑了。這皇帝,不是人人都當得的。「
刀姓騎士語氣轉悲:「可惜了我與妻子新婚連洞房都未曾「
一旁的老者笑道:「刀兄弟何時這般兒女情長了?成了親的人,果然少了些英雄氣概。「
「腦袋掉了碗大個疤!「使斧的漢子拍著胸脯,「樂子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首領環視眾人,聲音沉靜:「國若破,家何存?今日我等自願前來,縱死無怨。隻是「他望向那雙腿殘疾的劍客,「刀兄,待會突圍時,請你護我父親殺出重圍。「
那殘疾劍客卻道:「老夫雖殘,尚能自保。你是一軍之首,該當保全的是你。「
夜色漸深,滿軍營中火光點點,新一輪的圍攻即將開始。十二騎在城門陰影中默默整備兵刃,準備迎接最後的血戰。
皇太極的兵馬在夜色中如鬼魅般將德勝門圍得鐵桶相似,卻出人意料地按兵不動。這一夜,唯有朔風呼嘯與戰馬偶爾的嘶鳴劃破死寂。當東方泛起魚肚白時,滿軍營中突然號角長鳴,層層鐵甲如潮水般緩緩推進,在晨霧中閃爍著冰冷的寒光。
麵對這必死之局,十二騎相視而笑。使宣花斧的漢子率先解下酒囊,朗聲道:「既然要殺個痛快,須得先喝個痛快!「眾人紛紛取出隨身酒具,烈酒的醇香頓時在肅殺空氣中彌漫開來。
那位一直沉默的琴師忽然取出胡琴,枯瘦的手指輕撫琴絃:「臨彆在即,容某獻上一曲陳無斡的《進酒吟》,為諸位壯行。「
琴音乍起,如金戈鐵馬破空而來。他嘶啞的嗓音在晨曦中回蕩,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氣吞山河:
「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功名一聚塵。好是悲歡將進酒,不妨同賦惜餘春,風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須我輩人,寸後飛花知底數,醉裡贏取自由身「
一位滿麵風霜的老騎士舉碗痛飲,大笑道:「好個'臭味要須我輩人'!能與諸位同飲同戰,馬革裹屍,老夫此生無憾!「
在這刀劍環伺的絕境中,眾人擊節而歌,笑傲生死。歡唱聲直衝雲霄,連圍城的滿軍都為之動容,麵麵相覷,不知這些明人為何在生死關頭還能如此縱情高歌。
正當此時,城頭上突然傳來一聲顫抖的呼喚:「城下那位可是嶽少衝嶽指揮?「
歌聲戛然而止。
那首領緩緩摘下麵具,露出嶽少衝清臒的麵容。往事如潮水般湧上心頭——那日他從昏迷中醒來,眼見滿洲鐵蹄踏破山河,當即立下血戰明誌的決心。在遵化城中,他跪在總兵蕭士仁麵前:
「皇上知遇之恩,臣尚未報萬一。今蒙不白之冤,唯願血染沙場,以死明誌!「
更令他動容的是,老父嶽之洋聞訊趕來,執意從軍:「為父曾教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今日見你身體力行,老夫欣慰之至。上陣父子兵,你既要做英雄,為父豈能作狗熊?「
而後,南宮破及鏟平幫三位堂主來投,少林同嗔大師攜棍僧助陣,逃亡中的錦衣衛千戶龍百一、白蓮教刀夢飛、貨擔翁相繼歸附,連曾經的對手貫忠也冰釋前嫌,共組義師。十二位豪傑日夜操練,終成令滿軍聞風喪膽的「燕雲十二飛騎「。
琴師重新撥動琴絃,將最後一句唱得格外蒼涼:「醉裡贏取自由身「
嶽少衝舉碗向城頭致意,酒水在晨光中漾出粼粼金波。十二騎紛紛舉碗,在萬千敵軍環伺下,完成了一場最悲壯的誓師。
晨曦微露,嶽少衝抬手緩緩揭下麵具。往日俊朗的容顏已被戰火摧殘——臉上塗滿硝煙墨彩,右眼裹著滲血的紗布,唯有左眼中燃燒著不屈的火焰。他朝著城頭拱手,鐵甲鏗鏘作響:
「正是末將!甲冑在身,不能全禮。我軍已斷滿軍糧道,焚其糧草。太師若此刻出兵,必可大破敵軍!「
孫承宗聞言,枯瘦的手指緊緊抓住城垛。他何嘗不知這是千載難逢的戰機?可城中精銳儘失,剩下的儘是殘兵敗將。老將軍強忍悲痛,轉身疾步走向崇禎:
「陛下!燕雲十二騎的首領竟是嶽少衝!此人曾千裡傳圖、誅殺魏閹,如今又奇兵破敵。老臣以為,通敵之罪恐是遭人構陷「
話音未落,朱華鳳已撲跪在地:「皇兄明鑒!少衝本可遠走天涯,卻甘願投身軍旅,正是要向陛下證明清白啊!「她早已查清十二騎的來曆,安置好嶽夫人後便日夜兼程趕回京城。眼見心上人在城下血戰卻不得入城,她心如刀絞。
崇禎聞言動容:「他真是嶽少衝?朕確實說過可以赦免「
「陛下三思!「曹化淳突然插話,聲音陰冷如毒蛇吐信,「十二騎乃袁崇煥舊部,若知袁督師下獄,豈不生變?況且滿軍能直取京師,必有人帶路。這番苦肉計,恐怕就是要賺開城門!「
朱華鳳勃然變色,玉指直斥閹豎:「爾等讒佞小人!害了嶽指揮,又害袁督師,如今還要自毀長城嗎?「
曹化淳躬身諂笑:「奴才隻是提醒陛下聖裁。「
崇禎眼神變幻,最終冷聲道:「朕可赦十二人之罪,但袁崇煥通敵案未明,此時開城不妥。況且皇太極口口聲聲此次興兵就是要救嶽少衝傳朕旨意:若嶽少衝能取皇太極首級,朕不但既往不咎,還要在皇極殿為他慶功!「
「這分明是強人所難!「朱華鳳淚如雨下,「十二騎已是強弩之末,如何能在萬軍之中取敵酋首級?「
崇禎冷笑:「他嶽少衝不是能耐很大嗎?刺魏閹、闖敵營、越天牢,哪件不是驚天動地?取個首級有何難?「這話裡帶著積壓已久的怨氣,分明還在計較當日越獄之事。
朱華鳳還要再諫,卻被錦衣衛死死按住。她掙紮著望向城下,隻見嶽少衝的身影在晨曦中顯得格外孤寂。淚水模糊了視線,她聲嘶力竭的呼喊被淹沒在漸起的戰鼓聲中。
城下,嶽少衝靜靜聽著傳令官宣讀聖旨,裹著紗布的右眼隱隱作痛。他緩緩戴回麵具,舉起長槍指向滿軍大營。
孫承宗顫巍巍扶住城垛,望著城下浴血奮戰的十二騎,老臉漲得通紅。他身為三朝元老,平生最重氣節,此刻卻不得不傳達這般涼薄的聖意。他深吸一口氣,揚聲道:
「嶽指揮!擒賊先擒王!若能取皇太極首級解京師之圍,當記首功!「
這話一出,連他自己都覺齒冷。城下眾騎士聞言,無不心寒如冰。唯獨嶽少衝仰天長笑: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且不知是置我等於死地,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要看我『燕雲十二騎』會不會輕易被打垮。要解京師之圍,以弱勝強,反敗為勝,眼下也隻有這一個辦法了。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今日我等若能以殘軀換得京師安寧,雖死猶榮!「
說罷翻身上馬,銀槍直指滿軍中軍大帳。其餘騎士相視一笑,紛紛策馬相隨。十一騎如離弦之箭,在萬軍之中倏忽變幻陣型:時而如雙龍出水,時而如八卦流轉,時而如星宿移位。滿軍何曾見過這等精妙陣法,頓時陣腳大亂。
然而兵力懸殊終究難敵。嶽之洋因腿腳不便,很快陷入重圍;薑公釣年事已高,在亂軍中被長槍刺穿。遠處觀戰的皇太極正自疑惑,忽見嶽少衝身影一閃,竟從馬腹下消失不見。
「保護大汗!「親衛驚呼未落,但見一騎快馬如閃電般直衝禦帳。貫忠縱聲長嘯,任由刀槍貫體,鮮血如瀑噴濺,硬生生用血肉之軀撞開防線。
就在這電光石火間,一道灰影如鬼魅般掠至。南宮破劍光如練,怒天劍出鞘的龍吟聲震四野。皇太極隻覺喉間一涼,已被嶽少衝扣住命門。
「大汗可識得此劍?「嶽少衝聲音冰冷,「此乃怒天劍,天若發怒,縱是九五之尊也難逃一死。「
皇太極望著眼前這個獨目染血的將軍,苦笑道:「嶽少衝,你究竟是人是神?「
「大汗非要兵戎相見,殺得血流成河,嶽某隻好得罪了。」
少年將軍環視戰場,目光在父親和兩位戰友的屍身上稍作停留,強壓下喉頭哽咽。七名倖存騎士緩緩聚攏,每個人身上都帶著深可見骨的傷痕,卻依然挺直脊梁,如七尊浴血修羅。
皇太極感受到頸間利刃傳來的寒意,卻仍強自鎮定道:「將軍息怒!本汗聽聞你遭昏君陷害,心急如焚才率軍南下,不想竟誤傷了諸位好漢。不知將軍是何時脫困的?」
嶽少衝手中怒天劍紋絲不動,冷笑道:「嶽某何德何能,勞大汗興師動眾。若真要報當日救命之恩,就請即刻退兵,立誓永不再犯我疆土!」
「將軍安然無恙,本汗便放心了。」皇太極話鋒一轉,「此番前來,原是想向大明皇帝求一個正式封號。若能如願,自當與中原永結盟好……」
「休得妄言!」少衝劍鋒微顫,在皇太極頸間劃出一道血痕,「速速下令退兵!」他目光如電,時刻警惕著四周可能射來的冷箭。
這刀夢飛、魯恩、同嗔等人已殺透重圍,迅速在少衝四周結成圓陣。滿軍見大汗被製,隻得步步後撤。豪格在遠處急得雙目赤紅,卻不敢輕舉妄動。
少衝挾持皇太極退至一處高坡,環視漸漸合圍的滿軍,沉聲道:「實話相告,皇上要我取你首級。若你立誓永不再犯中原,今日尚可留你性命。」說罷舉掌作勢欲劈。
誰知皇太極竟閉目長歎:「要殺便殺!我女真男兒,從無貪生怕死之輩!」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道灰影如蒼鷹般掠過戰場,轉眼已至坡頂。群豪立即變陣相迎,卻見那人身形飄忽,在刀劍叢中穿梭自如,與南宮破對掌時竟震得四周塵土飛揚。
「嶽將軍掌下留人!」灰衣人穩立陣中,朗聲道,「諸位都是當世豪傑,老夫完顏洪光佩服之至!」
少衝定睛一看,來人果然是風雪堡堡主,當即還禮道:「完顏堡主彆來無恙?」
皇太極如見救星,急呼:「先生救我!」
完顏洪光撫須長歎:「當年將軍隨尊師做客風雪堡時,尚是體弱少年。如今竟能在萬軍之中生擒大汗,老夫自愧不如。」他環視嚴陣以待的九騎,又道,「今日既然難以取勝,不知諸位可願聽老夫一言?」
南宮破冷哼一聲:「既知難勝,還有何話可說?」
殘陽如血,映照著坡上眾人凝重的身影。九騎雖已疲憊不堪,卻依然挺立如鬆,等待著這場生死博弈的下一回合。
完顏洪光將兩個黃布包袱緩緩展開,夕陽餘暉下,一對玉璽泛著溫潤光澤。他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嶽少衝臉上:
「老夫今日不是來論武,而是來論道。將軍若要取大汗性命,易如反掌。但試問:明金兩國就此能化乾戈為玉帛否?」他聲音陡然轉沉,「沒了皇太極,還有多爾袞、豪格、阿敏。尤其那多爾袞向來主戰,若失了約束,為禍更烈。」
說著將玉璽托在掌心:「老夫願以此物交換大汗性命。此物不僅將軍看重,便是貴國天子,也當視若珍寶。」
嶽少衝目光一凝——那黃布包袱何等熟悉,正是大內失竊的傳國玉璽!
「此物怎會在前輩手中?」
「魏忠賢身邊早有滿洲細作。」完顏洪光淡淡道,「老夫受托鑒彆真偽,暫存此物。今日願以此換大汗性命,將軍意下如何?」
皇太極急道:「先生不可!此乃國寶!」
「陛下!」完顏洪光聲如洪鐘,「臣聞'寶器非寶,民心是寶'。若以蒼生為念,行仁政得萬民,豈不勝過區區玉璽?為一死物而喪性命,豈是明主所為?」
皇太極沉默良久,終於長歎:「便依先生。但不知嶽將軍可願交換?」
嶽少衝原本隻想逼其立誓,此刻見傳國玉璽失而複得,當即道:「交出玉璽,立誓永不犯明,便放你歸去。」
「將軍信我會守誓麼?」
「大汗若違誓,縱千裡之外,萬軍之中,嶽某必親臨取命!」
皇太極苦笑:「本汗今日認栽。但隻能答應休兵一年。一年後是否再戰,要看崇禎是否願與我平起平坐。」
「玉璽真偽,我一驗便知。」嶽少衝劍鋒微顫,「若敢以假亂真,莫怪嶽某無情。」
「將軍慧眼如炬。」皇太極親手捧過玉璽,「這一對玉璽真偽難辨,將軍若識得真品,可否將贗品留作紀念?」
「贗品亦屬國寶,豈能外流!」
皇太極隻好作罷,從完顏洪光手中接過玉璽,親手交給少衝。兩人擊掌為誓,然後與完顏洪光並肩下坡,招呼眾部下馳回營去。滿軍見大汗脫險,頓時歡聲雷動。
眾人看著二人離去,南宮破忽道:「此人不可輕信,脫身之後定然反悔,不如我跟上去,親眼見他退兵百裡之外,兄弟們也安然回城,纔可放心。」
嶽少衝知他與皇太極有奪妻之恨,鄭重道:「大哥務必全身而退。事成後德勝門下,不見不散。」
南宮破朗笑一聲:「賢弟太小看為兄了!」縱馬如飛,追著滿軍而去。
殘陽如血,嶽少衝命人收殮了貫忠、嶽之洋、薑公釣的遺體,八騎在漸濃的暮色中緩緩向德勝門行去。每一步都踏在血染的土地上,每一步都承載著沉甸甸的忠魂。
城下屍橫遍野,硝煙未散。崇禎望著滿軍潰退的方向,又回頭看看空蕩蕩的城樓,忽然感到一陣虛脫。這一天之內,他先經曆了城破之危,又目睹了袁崇煥下獄,最後見證了這一支神秘騎兵的力挽狂瀾。
「陛下,「孫承宗輕聲提醒,「該回宮了。「
崇禎點了點頭,最後望了一眼戰場。夕陽的餘暉灑在斑駁的城牆上,將那攤尚未乾涸的血跡映得格外刺眼。
暮色四合,滿軍如潮水般緩緩北撤,戰場上隻餘下斷戟殘旗和來不及收拾的屍骸。孫承宗急令部將率兵尾隨,趁機收複失地。
少衝等人在德勝門下一直等到殘陽儘沒,才見南宮破單騎而歸。這位向來豪邁的漢子此刻眉宇間凝著化不開的鬱結,少衝心下瞭然——此行必是又觸及了那段關於海蘭珠的傷心往事。二人相視片刻,忽然相擁大笑,笑聲中既有劫後餘生的慶幸,也藏著難言的悵惘。
燕雲十二騎如今隻剩八人。少衝終於跪倒在父親遺體前,壓抑許久的悲痛如決堤般湧出。眾人默默圍立,任他痛哭。良久,少衝拭淚起身,將真璽鄭重交到南宮破手中:
「大哥暫管此物,帶諸位兄弟先行撤離。待我麵聖複命後,自當來尋。「
南宮破濃眉緊鎖:「你帶假璽複命,又不曾取得皇太極首級,崇禎豈能饒你?「
「大丈夫行事但求問心無愧。「少衝目光堅定,「縱使他負我,我亦不負君臣之義。「
龍右一急道:「滿軍既退,何不就此歸隱?「
少衝搖頭:「袁督師尚在獄中,朝中恐有滿軍細作。待我肅清奸佞,救出忠良,再完璧歸趙,方算功德圓滿。「
他轉向南宮破:「大哥日後有何打算?「
南宮破從懷中取出一支乾枯的海蘭花,望著天邊殘霞黯然道:「這名利枷鎖,誤我半生,更累得珠兒香消玉殞。如今「他輕輕撚動花莖,「江湖雖大,何處不可為家?「
少衝會意頷首,與眾人拱手作彆,獨自踏入幽深的城門洞。
乾清宮內燭影搖紅。崇禎得知滿軍退兵,本自欣喜,可見到少衝呈上的玉璽,臉色又沉了下來:
「朕聽說皇太極是為你才興兵南下?「
少衝伏地叩首:「此乃滿酋藉口,陛下明鑒。「
「既得玉璽,為何不取他性命?「崇禎聲音轉冷,「跟這等國讎講什麼江湖道義?「
少衝從容應答:「殺一皇太極,還有多爾袞等虎狼之輩。與其樹此死敵,不若爭一年喘息之機,厲兵秣馬以圖後效。「
崇禎神色稍霽:「愛卿深謀遠慮。立此大功,想要什麼封賞?「
少衝突然再拜:「臣有密奏,請陛下屏退左右。「
殿內燭火劈啪作響。崇禎盯著這個能於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臣子,沉吟片刻,終隻留內侍王應朝在側。
「啟稟陛下,「少衝壓低聲音,「此璽實為贗品。滿軍細作潛伏大內,臣不敢令真璽再入險地。請陛下肅清宮闈,尤其是司禮監「他抬頭直視天子,「袁督師忠貞為國,乃遭奸人構陷。待肅奸畢,臣自當完璧歸趙。「
崇禎指節發白,幾乎要拍案而起,卻強壓怒火溫言道:「愛卿忠心可嘉。且回府靜候佳音。「待少衝退下,他盯著那方假玉璽,眼中寒光閃爍,對王應朝使了個眼色。
宮燈將皇帝的影子投在朱牆上,扭曲如蟄伏的凶獸。
少衝從乾清宮出來,正好遇到進宮的曹化淳,曹化淳與少衝炯炯的目光一接,頓時低下頭匆匆而去。此人是魏閹餘孽,但不在《天鑒錄》中,曾侍奉過魏忠賢,如今掌握東廠這等要緊機關,在司禮監也是掌印,種種跡象看來大有嫌疑。少衝決定暗中調查此人,以此為突破口,定能有所收獲。
他到街上買了酒肉,到鎮撫司探望袁督師。這裡曾經是他坐鎮的衙門,也在這裡坐過牢,熟稔之極。但鎮撫司的人又換了一茬,一個也不識,說到探監袁崇煥,衙門主管以「欽犯」為由拒他於門外。
以他之武功要潛入天牢麵見袁督師實是輕而易舉,但通敵案尚在調查,未查明前私自見麵會授人以口實,便打消了念頭。
月華如水,灑在嶽少衝暫居的賜第庭園中。這座曾經車馬盈門的府邸,如今隻剩斷垣殘壁間的蟋蟀鳴叫。他獨自坐在布滿蛛網的正堂內,指尖輕撫案幾上厚厚的塵埃,忽然聽見一陣細微的腳步聲由遠及近。
「嶽將軍安好。「內侍王應朝的身影出現在月洞門前,身後跟著四名小黃門。他們手中捧著的鎏金酒壺在月光下泛著詭異的光澤。「立冬將至,陛下念將軍戍邊辛勞,特賜禦酒暖身。「
少衝目光掃過眾人,見小黃門們的手指都在微微發抖。王應朝親自執壺,琥珀色的酒液注入夜光杯時,泛起不同尋常的泡沫。
「此酒乃西域進貢的葡萄釀,佐以三十六味溫補藥材「王應朝的聲音帶著不自然的緊繃。
少衝接過酒杯,酒香中隱約透著一絲苦杏仁的氣味。他仰首飲儘,酒液滑過喉間時帶著灼人的刺痛,隨即一股熱流在腹中炸開,彷彿有千萬根燒紅的鋼針在臟腑間穿梭。
「呃「他單膝跪地,玉杯在地上碎裂成無數碎片,「鶴頂紅好狠的毒「
王應朝疾退數步,尖聲道:「陛下聖明!早識破你與滿酋暗通款曲!私藏玉璽,欺君罔上,今日賜你全屍已是天恩!「
少衝強忍劇痛,眼中迸出血色:「朝中有奸佞袁督師玉璽「話音未落,四周突然火光衝天,浸透火油的梁柱瞬間燃起丈許高的火焰。
「放箭!「
一支淬毒的弩箭破空而來,精準地沒入他的胸口。少衝踉蹌後退,望著在火光中扭曲的人影,忽然想起那年信王府中,少年信王執著他手說:「嶽卿,他日若得登大寶,必與卿共治天下「
熾熱的火焰舔舐著他的衣袍,在意識消散前的最後片刻,他彷彿看見父親站在火光外,一如兒時那般向他張開雙臂。
這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將整座府邸化為白地。翌日,九城門張貼的告示上,墨跡淋漓地書著:「钜奸嶽少衝通敵叛國,已伏天誅。「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人群中一女子雙眼噙淚,抹了抹騎上馬背,打馬出城。
無人知曉,在最後那夜的火光中,一個灰衣人默默拾起半截焦黑的斷劍,對著灰燼深深一揖。月光照在劍身上,「怒天「二字依然清晰可見。
殘陽如血,將京城巍峨的城牆染成一片淒豔的絳紅。德勝門下,一個身著素衣的窈窕身影駐足回望,正是悄然離宮的晉寧公主朱華鳳。她最後望了一眼那座囚禁了她半生的紫禁城,毅然轉身,卻見官道上一騎絕塵而來。
馬背上,龍百一與一個女子共乘一騎。待得近前,朱華鳳才認出那女子竟是皇妃蕭靈犀。蕭妃雲鬢散亂,卻掩不住眉目間的釋然與歡欣。
「公主這是要遠行?「龍百一勒住馬韁,與蕭靈犀相視一笑,那笑意中帶著曆經滄桑後的恬淡。
朱華鳳望著他們緊握的雙手,恍然道:「你們這是要攜手歸隱?「
龍百一點頭,目光溫柔地看向身旁女子:「在下早有此意,何況如今「他頓了頓,「何況又有了靈犀。「
原來那日龍百一為蕭靈犀擋下崇禎的掌摑,已在美人心中種下情根。此後崇禎性情大變,對蕭靈犀時而溫存備至,時而拳腳相加。終在一個雨夜,蕭妃趁著宮門將閉,毅然奔向龍府,向這個始終默默守護她的男子吐露心聲。二人當即決定遠走高飛,卻在離京途中與朱華鳳不期而遇。
三匹駿馬並轡而行,踏著暮色向南疾馳。也不知行了多少時日,一行人來到一處荒山深處的茅屋前。但見竹籬疏落,炊煙嫋嫋,竟是彆有洞天。
朱華鳳推門而入,一眼便望見那個她日夜惦唸的身影。嶽夫人含笑立於院中,眼角淚光閃爍。朱華鳳撲入她懷中,顫聲問道:「他真的還活著麼?「
嶽夫人還未答話,裡間已轉出數人。南宮破、刀夢飛、空空兒等故人俱在,個個麵帶笑意。而在眾人簇擁中,那個右眼蒙著紗布的男子,不是嶽少衝又是誰?
原來那夜大火中,南宮破早已暗中潛入,以移花接木之計救出少衝。那具焦屍,不過是李代桃僵之計。
數日後,一行人策馬揚鞭,迎著如血殘陽絕塵而去。他們的身影漸漸融入萬道霞光,彷彿化作了天邊最絢爛的雲錦。
荒山深處,四座新墳靜靜佇立。其中一座墓碑上,深刻著七個蒼勁大字:「英俠嶽少衝之墓「。墳前鮮花猶新,在晚風中輕輕搖曳。
此後數年,天下風雲變幻:
崇禎三年,袁崇煥蒙冤遭磔,血染菜市口;
十年,漢奸孔有德、耿仲明暴斃沈陽,懸首城頭;
十一年,清軍破高陽,孫承宗滿門殉國;
十五年,洪承疇兵敗降清;
十七年,崇禎自縊煤山,明祚終絕。
而野史記載,崇禎九年皇太極所得傳國玉璽,後經乾隆鑒定實為贗品。真璽自此杳無蹤跡,成為千古之謎。
唯有那首七律,仍在世間傳唱:
千古興亡轉眼過,亂蟬吟破舊山河。
兵臨魯地猶弦湧,客過商墟自嘯歌。
山氣青青餘故壘,江聲黯黯送寒波。
圖王定霸人何在,衰草斜陽一鉤蓑。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