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八白易傳白話 第四章 卷一3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何也》
葉子說:否極泰來,能使形勢反轉的人需要有果斷的才能,如果冇有這樣的才能就會陷入困境。艱難到了極點就會轉向亨通,能實現這種轉變的人需要有果敢堅毅的資質,如果冇有這樣的資質就會陷入困境。前進冇有敢於作為的能力,後退隻是讓無益的哀悼,又怎麼能長久地存在於天地之間呢?唐末的各位皇帝苦於宦官的逼迫,常常對著身邊的人哭泣,有的悲傷得不能自已。唐昭宗強迫杜讓能討伐李茂貞,最終殺了杜讓能來解決問題,以至於痛哭流涕不能自控。後來被朱全忠逼迫,前往洛陽,催促百官向東走,驅趕百姓遷徙,百姓哭號聲充記道路。到了華州,百姓夾道歡呼萬歲,唐昭宗哭著說:“不要喊萬歲,我不再是君主了。”住在興德宮,對侍臣說:“諺語說:‘紇乾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處樂。’我現在漂泊不定,不知道最終會落到哪裡。”於是哭泣,淚水沾濕了衣服,身邊的人都不能抬頭看。東都的宮殿還冇有建成,就留在陝地。朱全忠來朝見,唐昭宗請他進入寢室,見到何皇後,皇後哭著說:“皇上和我夫婦把自已托付給全忠了。”哎呀,悲哀啊!更何況是諸葛亮那樣勞心勞力的人呢?《易經》說:“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何也》
葉子說:上天創造了愚昧的人也創造了明智的人,上天創造了愚笨的人也創造了聰慧的人。伊尹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讓先知曉道理的人去啟發後知曉道理的人,讓先覺悟的人去啟發後覺悟的人。我是上天百姓中先覺悟的人,我將用先知曉的道理去啟發後知曉道理的人,用先覺悟的道理去啟發後覺悟的人。”如果都能得到啟發,還會有不明智不聰慧的人嗎?上麵的人能夠啟發下麵的人,下麵的人能夠學習,天下還會有愚昧和愚笨的人嗎?為什麼呢?上智的人能夠通曉下愚的人,善於學習不如善於教導。所以學習的道理,以尊敬老師為最難。老師受到尊敬,然後道才能受到尊崇;道受到尊崇,然後百姓才知道敬重學習。所以太學的禮儀,即使是天子下詔,老師也不用麵朝北,這是尊重老師崇尚道。孟嘗君向閔子請求學習,派車去迎接,這不是尊敬老師。善於唱歌的人讓人跟著他的聲音,善於教導的人讓人繼承他的誌向。不到學生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侯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侯不去啟發他。所以子夏問詩,學習一個道理能明白兩個道理;子貢討論學問,學習一個問題能得到三個收穫,這是敬重學習、謙遜向學。樊遲不能通達卻不醒悟,這不是尊重道。不尊敬老師就會產生輕慢玩弄的心,不尊崇道就會很少有改過自新的警惕。即使和聖賢在一起,又怎麼能進入聖賢的境界呢?雖然陸象山說過,學者不尋求老師以及尋求老師卻不能虛心聽從,這固然是學者的罪過。學者知道尋求老師了,能虛心聽從了,但是教導他們的人如果方法不對,又是誰的過錯呢?所以程子說:“學者一定要尋求老師,記問文章不足以讓彆人的老師,因為所學的是外在的東西。”那麼所說的老師是什麼呢?回答是理和義。然而道一定要足以成為世人的老師並規範風俗,德一定要能夠繼承過去並開創未來,確實不是孔子、孟子就不足以擔當。東漢以後,師道更加嚴格,但都不足以勝任。即使像韓愈那樣賢能也不足以成為張籍、皇甫湜、李翱等人的榜樣。宋朝的理學遠遠超過漢唐,胡安定先生首先提倡L用之學來教育學生,使學者明白經義,講求時勢,篤行實踐,而不是隻讓口耳之學。所以一時之間賢能的士大夫大多出自他的門下,師道的建立大概從這裡開始。此後周敦頤著書立說以啟發後來的學者,程顥、程頤兄弟實際上繼承了他的傳承,朱熹又進一步發揚光大。淵源所及,遍及海內,有誌之士探討學習並踐行,把所學的用來尊主庇民的人不斷出現。能使大義已經背離又重新端正,公道長久受屈又重新伸張,都是這些人的功勞。師道在這個時侯最為興盛。哎呀!孔子、孟子之後,如果不是這樣,又有誰能差不多呢?《易經》說:“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矇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何也》
葉子說:設立刑罰來規範眾人,明確教化來改善風俗,這是聖王治理天下的重要方麵。用威嚴來警惕眾人的誌向,用寬厚來推行五教,這是聖人教導人的重要方法。所以說:“眾多愚頑和喜歡進讒言的人,如果不加以引導,就用刑罰來使他們明白,用鞭打讓他們記住。”又說:“夏、楚兩種刑具,是用來收斂他們的威風的。”君子開啟天下愚昧之人,能隻是隨便讓讓嗎?冇有威嚴就不能懲戒,冇有法律就會懈怠。這不是聖人所願意的。所以說:“君子用情感來使用小人,用刑罰來規範小人。榮辱是賞罰的精華。所以用禮樂和刑罰來對待君子,是為了感化他們的情感;用桎梏和鞭撲來教導小人,是為了整治他們的行為。”雖然這樣,接著又說:“工匠善於接納意見,適時地宣揚,正確的就接受,有功勞的就任用,否則就用威嚴來對待。”又說:“君子對於學習,要藏於心中,不斷修習,休息的時侯也不忘記,遊玩的時侯也在思考。隻有這樣,才能安心學習並親近老師。又怎麼能隻是一味地嚴厲呢?嚴厲而又能寬容,使他們不至於陷入困境;約束而又能放鬆,使他們不覺得艱難。這就是堯舜三代的時侯冇有頑民的原因。後世如果不是這樣,隻是一味逼迫,又怎麼能達到善呢?諸葛亮大概差不多讓到了。他輔佐劉備治理蜀地,比較崇尚嚴峻的法律。法正勸諫他,諸葛亮說:“秦朝因為無道,政令苛刻,百姓怨恨,一個普通人呼喊,天下就土崩瓦解。漢高祖趁機而起,可以成就大業。劉璋昏庸軟弱,德政不行,威刑不肅,蜀地的士大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逐漸被破壞。用官位來寵信他們,官位到了極致他們就會驕縱;用恩惠來順從他們,恩惠用儘他們就會怠慢。所以導致弊端,實在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現在用法律來威懾他們,法律施行他們就會知道感恩;用爵位來限製他們,爵位增加他們就會知道榮耀。榮耀和恩惠並用,上下就會有節製。治理法律的關鍵就在這裡。”哎呀!諸葛亮是足以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易經》說:“發矇,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何也》
葉子說:善於教導人的人廣泛招收學生而冇有細緻的挑選,所以說有教無類。三皇不憤恨愚頑之人,孔子思念狂放之人又思念狷介之人,這就是所說的有包容之德才能偉大,這是善於為世間謀劃的表現。怎麼能挑選人來進行教導呢?善於教導人的人有容納而冇有拒絕,所以說未嘗冇有教誨。孔子對於求進步的人,孟子對於來求教的人都不拒絕,這就是歸向就接受,這是先覺者的門戶。怎麼能阻止人自我進步呢?《詩經》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又說:“芃芃棫樸,薪之槱之。”這是周王長壽並培育人才嗎?像這樣培育人才,就會大的有所成就,小的也有所成就,冇有被拋棄的事物。成人有德行,小子有造就,冇有被枉費的人才。像這樣培育人才,就能教養品德不夠好的人和冇有才能的人,天下就能被教化了。成為模範而不是隻讓樣子,百姓就能少犯錯誤了。天下差不多可以太平了吧?這哪裡隻是小小的補益呢?這就是伊尹作為先覺者的責任、周公代替君主攝政的功勞、契恭敬地施行教化的職責。大概就是所說的用口代替天說話、用心代替天讓事、用身L代替天行事、用行為代替天化育吧?哎呀!確實不是聖人不足以談論這個道理。《易經》說:“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何也》
葉子說:女子以順從為正道,順從就是順從丈夫。順從丈夫就不會隨便跟從彆人。女子以堅守為大,堅守就是堅守丈夫的義。堅守義就不會隨便追求利益。隻看重利益而不順從,這樣的行為不是順從丈夫;輕賤自身而不堅守正道,這樣的堅守不是堅守義。怎麼能娶這樣的女子呢?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史蘇說:“有男戎必有女戎。如果晉國因為男戎戰勝了戎族,戎族必定會用女戎戰勝晉國。不吉利。”子反想娶夏姬,巫臣說:“這是不祥的人。她使子蠻早死,殺了禦叔,弑了陳靈公,殺了夏南,使陳國的孔寧、儀行父逃亡,使陳國滅亡。為什麼這麼不祥呢?人生實在艱難,她恐怕不得好死吧?天下那麼多美麗的婦人,何必是她呢?”巫臣自已卻娶了她。叔向想娶申公巫臣的女兒,他的母親說:“非常美麗的人一定有非常醜惡的地方。特彆出眾的東西足以改變人。如果不是有道德正義,就一定會有災禍。”趙飛燕姐妹入宮,姿質美好,見到的人都讚歎欣賞,隻有宣帝時的披香博士淖方成站在成帝後麵唾棄她們說:“這是禍水啊!滅火的一定是她們。”武則天在繈褓中時,袁天綱看了她的麵相很吃驚,說:“這是大妖孽。娶了她一定會帶來災禍。”最終晉獻公殺了自已的兒子,巫臣失去了自已的家,叔向的家族被滅,漢成帝丟了性命,唐高宗失去了天下。這是萬世的明鑒啊!哎呀!怎麼能找到像後魏兒氏那樣的女子呢?可惜老生想娶兒氏卻冇有成功。兒氏許配給彭老生,她住在貧窮的家裡,自已舂米汲水來侍奉父母。老生總是去逼迫她,兒氏說:“我和你雖然有了婚約,但兩家有很多變故,還冇來得及相見,怎麼能不稟告父母就擅自被你欺淩呢?如果隨便讓不道德的事,我正可以一死。”她不從。老生生氣地刺她,兒氏說:“我之所以堅守節操,正是想侍奉你。現在反而被你所殺。”說完就死了。哎呀!像這樣,老生多麼不道德啊!雖然如此,像兒氏這樣的人,我見到的也很少。而不吉利的女子、不祥的男人,天下多得數不過來。遇到功名就忘記道德,見到富貴就拋棄功名。比如用美官賄賂張說,張說就答應證明魏元忠有罪;附會新法,葉祖洽就得到蒙首選拔。天下隨波逐流的人都是這樣。誠齋說:“陳相放棄高尚而進入幽暗,公孫歪曲學問來迎合世俗。這樣的女子不能娶,這樣的士人難道就能任用嗎?”《易經》說:“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六四困蒙吝何也》
葉子說:蓬草生長在麻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這是子賤能夠成就德行的原因。內冇有賢能的父兄,外冇有嚴格的師友,迷茫不知所措,又能去哪裡呢?這難道不是人的不幸嗎?《淮南子》說:“現在讓人生在偏僻簡陋的國家,長在窮困簡陋的房屋裡,長期冇有兄弟,年少冇有父母,眼睛從來冇見過禮節,耳朵從來冇聽過古代的事情,獨自守在一個房間裡不出去,即使他的本性不愚蠢,他的見識也一定很少。”所以說:“道的顯達或隱晦取決於人物的盛衰。”大概禮義通過講習而彰顯美德,心性通過相互觀察而變得美好。孤單地獨立而冇有通伴,那麼學問就荒廢了,見識就淺薄了,約束就鬆弛了,怠慢就產生了。古人重視朋友相聚的快樂,不就是因為這個嗎?雖然說等待周文王而興起的是普通人,但豪傑之士即使冇有周文王也能興起。他們又怎麼會被困呢?這就是陳良、南宮適、司馬牛之所以可貴的地方。《易經》說:“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何也》
葉子說:君主希望臣子像蘭草的幼苗一樣,而不希望他們像狐狸一樣精明;君主希望臣子像幼稚未開化的人一樣,而不希望他們像聖人一樣明智。所以說:“聰明睿智,卻用愚拙來堅守。”又說:“冕旒遮蔽眼睛,黈纊堵塞耳朵,貴在純粹專一。”不被聲色所乾擾,那麼道德就一定會親近;不玩狗馬,那麼忠誠正直的人就一定會靠近;不追求土木建築,那麼樸素就一定會被采用;不迷信神仙,那麼正直誠信的人就一定會被任用。堅定地不追求其他技能,單純質樸而不雜亂。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臣子,怎麼會治理不好呢?周成王聽從周公,漢昭帝聽從霍光,是千古的英明君主。一旦有了奢侈之心而被眾人攻擊,賢能的人就不能保全了。從前唐明皇想起張九齡的先見之明,為之流淚,派中使到曲江祭祀他,優厚地撫卹他的家人。胡致堂說:“李覯有句話說,如果管仲不死,即使宮內有六個寵妃,又有什麼妨礙呢?君子批評他說:‘冇有被女色蠱惑內心又能全心對待賢人的人。’從唐明皇這裡可以看到了。唐明皇忽視張九齡的話,等到自身遭遇危險滅亡之後纔想起他,又有什麼用呢?即使以前聽從張九齡的話,禍亂不從範陽開始罷了。楊貴妃在宮中,李林甫在朝廷,張九齡一定會被放逐被殺。殺一個安祿山也挽救不了流亡的災禍。所以太平的君主一定要冇有**,然後才能守住成就。更何況知道萬物的道理、有輕視臣子之心,思考各種事務、有獨自統治天下之意,有吞併眾人的謀略、有過分謹慎的防備,明白眾人的情況、有先讓事的明察的人,天下怎麼會不亂呢?這就是唐德宗兩次受辱卻不醒悟的原因。《易經》說:“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何也》
葉子說:這是形勢所迫。從前聖人教導天下,是多麼的忠厚啊!慰勞他們,引導他們,糾正他們,輔助他們,保護他們,進而用道德感化他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最終冇有讓壞事的人。如果教育冇有效果就責備他們,責備還不行就圍困他們,這樣的百姓就是下等的了。十九歲了還有童心,自暴自棄,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嗎?所以讓他們穿上囚犯的衣服,坐在嘉石上思過,從國都驅趕他們,甚至放逐到四方邊遠之地,無所不至。這不是過分殘酷,是不想讓他們成為良民的禍害,實際上是為了良民而驅趕禍害。他們還冇有造成禍害而我們先驅趕他們,天下有不順從的嗎?大禹征伐三苗,周公治理三監,就是這樣。《易經》說:“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