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法善:以道鎮唐,力挫西域異教 第4章 道德經卷,初悟真意
晨露未曦,葉法善已在三清殿前誦讀《道德經》。
經過幾日的存思練習,他的氣息愈發綿長,聲音也帶著一種奇異的韻律,彷彿與山間的晨霧、林中的鳥鳴融為一體。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唸到這一章時,他忽然停下,眉頭微蹙。作為研究者,他曾對“玄牝”有過諸多考證,學者們多認為這是比喻道的本源,如同母體孕育萬物。但此刻,結合存思時丹田處的暖流,他竟生出一種新的體悟——這“玄牝之門”,或許也指人體產生元氣的根源。
“在想什麼?”智玄子不知何時出現在他身後。
葉法善連忙躬身:“弟子在讀到‘玄牝’時,心中有惑。”
他將自己的兩種理解說了出來,既有學術考據的視角,也有修行體驗的感悟。說完後,他有些忐忑,不知師父會不會覺得他離經叛道。
沒想到智玄子卻撫須笑道:“《道德經》五千言,字字珠璣,不同人讀之,有不同感悟;同一人在不同境界讀之,亦有不同收獲。你能結合自身修行思考,甚好。”
他頓了頓,解釋道:“道有體有用,‘玄牝’在體為天地本源,在用即為人體生機之源。修行者存思丹田,便是要啟用這‘玄牝之門’,讓元氣綿綿不絕,此為‘體用不二’之理。”
葉法善茅塞頓開,原來自己的兩種理解並不矛盾,而是道的不同層麵。這種將抽象哲理與具體修行結合的方式,正是道教闡釋經典的特色。
“師父,”他又問道,“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自然’二字,該如何理解?”
這個問題困擾了他許久。現代教科書多將“自然”解釋為自然界,但他總覺得不儘然。
智玄子望向遠處的山巒:“你看那山,四季輪回,花開花落,無需人為乾預,自有其規律,這便是‘自然’。你看那水,遇方則方,遇圓則圓,順勢而為,不與人爭,這亦是‘自然’。”
他轉過頭,看著葉法善:“所謂‘道法自然’,並非說道要效法自然界,而是說道的執行,如同萬物本然的狀態,不受外力束縛,自在圓滿。修行者求道,便是要回歸本然,去除虛妄,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葉法善恍然大悟。原來“自然”並非指客觀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種本然、自在的狀態。這與他研究過的魏晉玄學“名教本於自然”的思想一脈相承,卻又融入了道教的修行實踐。
“弟子明白了。”他心中豁然開朗,再讀《道德經》,那些熟悉的文字便有了新的生命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既是處世哲學,也是修行心法——要像水一樣柔軟卻堅韌,滋養萬物而不居功。
接下來的幾日,葉法善一邊練習存思,一邊精讀《道德經》,常常有新的感悟。他發現,這部經典不僅是哲學著作,更是修行指南,其中蘊含的“守靜致虛”“抱一為天下式”等思想,都與存思、守一等法門相輔相成。
一日,智玄子考較他對經文的理解,葉法善不僅能背誦,更能結合修行體驗侃侃而談,從“致虛極,守靜篤”談到存思時的心境,從“五色令人目盲”談到修行需摒棄雜念。
智玄子聽後,滿意地點頭:“你能做到‘知行合一’,實屬難得。明日起,我教你辨識草藥,學習基礎醫理。”
葉法善有些驚訝:“師父,學醫與修道有何關聯?”
“道教貴生,醫道同源。”智玄子解釋道,“古之真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兼通醫理,方能濟世救人。你若連自身及他人的病痛都無法解除,談何‘得道’?”
葉法善這才明白,唐代道教並不隻是追求個人飛升,更注重“濟世利人”,而醫術正是濟世的重要手段。這與他記憶中曆史上葉法善“能治邪病”的記載不謀而合,原來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道教修行的題中應有之義。
“弟子明白了,謝師父賜教。”葉法善恭敬應下。
次日,智玄子便帶著葉法善進入括蒼山深處辨識草藥。清晨的山林薄霧繚繞,空氣中彌漫著草木的清香,各種奇花異草在林間悄然生長。
“此為茯苓,生於鬆下,性溫,能寧心安神,健脾利濕。”智玄子指著一棵老鬆樹下的塊狀菌類說道,“采挖時需小心,勿傷其根,否則來年便不再生長。”
葉法善仔細觀察著茯苓的形態,將其特征牢記於心。作為現代人,他雖不識草藥原貌,卻在一些中醫藥科普中見過圖片,此刻對照實物,印象更為深刻。
“這是金銀花,花色初白後黃,故得名。性寒,能清熱解毒,是治外感風熱的良藥。”
“那是艾草,葉背有白絨毛,氣味芳香,既能入藥驅寒,也可用於灸法,還能辟邪……”
智玄子一邊走,一邊講解,從草藥的形態、生長環境,到性味、功效,再到炮製方法,娓娓道來。葉法善跟在一旁,時而提問,時而記錄,學得極為認真。
他發現,道教對草藥的認知,不僅基於實踐經驗,更融入了陰陽五行的理論。比如,紅色的草藥多入心,屬火;青色的草藥多入肝,屬木,這種“取象比類”的思維,雖與現代藥理學不同,卻自有其體係。
“為何說醫道同源?”葉法善趁機問道。
智玄子停下腳步,指著一株草藥道:“你看這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如同道之‘中和’。人體生病,多是陰陽失衡、氣血不暢所致,如同天地失序、災異頻發。醫者用藥調理,如同道士作法禳災,皆是‘致中和’之道。”
葉法善恍然大悟。原來,無論是治病還是修道,核心都是追求一種平衡與和諧,這正是《道德經》中“衝氣以為和”的體現。
傍晚回到觀中,葉法善將白天學到的草藥知識整理成冊,又結合《道德經》的思想加以註解。他覺得,自己對“道”的理解,不再侷限於文字,而是延伸到了天地萬物、草木生靈之中。
夜深人靜,他坐在燈下,再次翻開《道德經》。當讀到“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時,心中忽然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
或許,這就是他來到這個時代的意義——不僅要傳承道教的智慧,更要以“濟世安人”為己任,將《道德經》的真意,融入每一次修行,每一次救人之中。
窗外,月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如同道的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葉法善合上書卷,閉目存思,丹田處的暖流愈發清晰,彷彿與天地間的氣息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