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大狙闖大明 第1925章 三杯酒
漢使在中華文明的外交史上絕對是最勇猛的開拓者,多少人離開故土前往蠻夷之國時,就沒想過活著回去。隻要人留下了,那名自然也就流芳百世,族譜單開一頁了。
各地蠻夷耳邊一直回蕩著“寇可往我亦可往”的警世名言,無不將漢使當爹一樣供著,略有氣性大的藩邦領袖把自己真當盤菜,得罪了漢使,下場多為亡國滅族,順利加入中原文化的大家庭中去了。
而今時今日的大明,論軍隊實力遠超漢唐,論社會民生更是亙古未有,萬邦來朝,共賀盛世,望大明之福澤而生,懼大明之天威而活,足夠讓任何使官挺直了腰桿麵對一切的皇帝與國王。
不過林川和那些靠國家實力支撐的使者不同,他不需要國家為他撐腰,因為他支撐著大明的繁榮昌盛與富強。
這樣的林川,眼中都透著傲骨,瞟過誰,誰無不在退避三舍,也唯有李芳遠,自感與之相敬如賓,所以才能一臉恭維的微笑,主動走下了石階,張開雙臂上前迎接。
國王都如此了,王世子李裪,廢世子李褆,立刻跟隨而來,還有元敬王後,她本不悅,見不得一國之主,宛若宦臣卑躬屈膝,毫無禮義廉恥,但最後,卻還是被李裪名為攙扶,實為裹挾下走來。
今日早些時候,李裪伺候完國柱爺用過早膳,直接趕到了母親的宮殿蓮花坊,和她好生溝通了一輪。
他很清楚,這個時間節點,母親與父王的隔閡已經大到無法調和,即便李裪順利登基,不能處理好其中的關係,國家也將永無寧日。
所以,他和母親大人做了一場交易,擱置爭議,至少在國柱爺麵前必須維護父王的顏麵,不鬨事。隻要她能做到,不管最終登基的是他還是李褆,李裪都會推動對閔氏一族翻案,追封王後的爹爹,外加四個弟弟對應的侯爵之位,洗脫罪名。
雖說這些都是死人的名號,換成他人或許已經不在乎了,但母親在乎,甚至很在乎。李裪精準的拿捏了王後的弱點,答應了他的請求。
這才讓林川有機會得見這“幸福”的朝鮮第一家族全貌,不然元敬王後已經收到李芳遠的3次邀請,甚至是要求,她的回複都是身體欠佳,就不去參加這國宴了。
果然,還是李裪有手段,硬將母親給拉了出來,就這本事,隻是讓李芳遠更覺得將龍椅交由他來坐,真是明智選擇。
“國柱爺,一日不見,本王真心掛唸啊!”李芳遠上前一把拉住了林川的手,感歎道。
“本官也是一樣,就想試試這朝鮮國宴何其豐盛了。”林川隻希望不要全上泡菜就行。
“定不讓國柱爺失望!來來來,我們進去坐下,邊喝邊聊。”李芳遠也像攙扶著林川一樣,共同踏著國王才能走的中軸線,進入了昌德宮的正殿,也叫仁政殿。
這裡本是每日早朝議政會見文武百官之地,現在則被佈置成宴會場。文武百官按照自己的品級與職務,在這裡各擁有一張不過一米半長的矮桌,靠坐蒲團而食,有專門的侍女侍奉,也是井然有序。
至於林川則被引上了高台,與國王李芳遠同桌而食,那個位置原本屬於元敬王後,而現在,她不得不下一級,不對是下兩級,身旁的兩張桌子是留給李裪與李褆的,元敬王後的座位與大明另一位大使黃儼平齊。
這是在嘲諷?還是在警告?一國王後,說白了也不過是跟宦臣一樣的溜須拍馬之輩,難登大雅之堂也。
“國王陛下,把本官捧這麼高,我要下不來瞭如何是好?”林川嘴上在推脫,身體卻很自然的坐在了首席的位置之上。
“下不來,本王親自扶梯也要接您落地不是。”李芳遠調笑的坐在了林川的身旁。
直到這時,眾大臣纔在李芳遠的揮手示意下紛紛入座,但酒食並沒有上來,每個人的桌前大概也就隻有一點乾貨,像是特意邀請大家來嗑瓜子一樣。
“列位愛卿遠道而來,由本王給大家介紹一下,我身邊這位,乃大明右國柱,正一品龍虎大將軍,武穆侯爺兼十三省巡撫,大明第一重臣,方淵方大人。”
李芳遠剛剛說完,眾臣就在自己的位置上側身麵向林川磕頭行禮,齊聲高呼,“國柱爺萬福金安。”
“這一次,關於忠寧大君登基事宜,大明特委派國柱爺前來觀禮,對我朝鮮王國乃無上榮光。在此,我提議大家麵向京師,先舉杯痛飲,感謝大明皇帝的無上天恩!”李芳遠提議完畢,已然舉杯,眾多侍女整齊劃一的迅速給諸位大臣的桌上酒杯滿上。
大家都是一起麵向南方,舉杯示意,然後一飲而儘。
這些都是做給林川看的禮節,林川也不知道這種心意朱棣收不收得到,如果是他,這時候應該已經開始打噴嚏了。
一杯飲完,李芳遠的酒杯還沒放下,又開始提議,“國柱爺遠道而來,何其辛苦,讓我們在此舉杯,敬國柱爺不遠萬裡的大駕光臨,願國柱爺福壽安康!”
然後,大家又整齊劃一的側身,麵向林川舉杯痛飲,這兩杯下去,換成酒量差得已經要開始準備吐了,但大臣們明顯練過,除了少數幾個臉色微紅,其他人就跟沒事一樣。
“再來,就是第三杯,這一杯,要感謝大明皇帝陛下,也要感謝國柱爺,為我朝鮮王國送來了最珍貴的禮物。”李芳遠借著侍女倒酒的間隙,宣佈了這個好訊息。
於是乎,一群宦臣畢恭畢敬的抬著一頂巨大的衣架,將那件晃到人眼暈的五爪金龍褐紅色的龍袍給搬了上來,豎立在了眾人麵前。
雖然已經有訊息說國王用半個國庫換來了這件禮物,但等真看見那五爪金龍的刺繡之時,一些老臣都不由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那肯定不是因為覺得國王上當受騙了而流,也是多少年來,甚至從高麗王朝以來,就沒有國王受過五爪金龍袍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