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吳湖野椒記:寒粥暖漁心(下卷)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吳湖野椒記:寒粥暖漁心(下卷)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吳湖野椒記:寒粥暖漁心

下卷·椒香載典

乾隆二十六年秋,《蘇州府誌》編纂官李廷芝乘船前往東山漁村——他從周鶴年處得知野胡椒粥的妙用,覺得此等民間良方當載入方誌,讓後世知曉吳地漁民的生活智慧。

李廷芝一進漁村,便見漁民們在灘塗邊采摘野胡椒,紅果綴枝,與湖水相映,倒有幾分詩意。阿福拄著柺杖迎上來,身後跟著阿勇——如今阿勇已是村裡的“土郎中”,誰家有寒疾,都來找他調野胡椒粥。“李大人,您來的正是時候,今年的野胡椒剛熟,霜打過後更辣,驅寒效果最好。”阿福笑著遞上一枚野胡椒。

李廷芝跟著阿福來到漁棚,見棚柱上貼著那張泛黃的粗麻紙,上麵的字跡雖不工整,卻密密麻麻記滿了方子。“老丈,這上麵的方子,都是您一點點試出來的?”李廷芝指著“治婦人宮寒:野胡椒三錢,生薑兩片,紅棗五顆,煮粥”的條目問道。阿福點點頭,講起三年前的事:“村裡的阿翠生完娃後,總說腰冷,連孩子都抱不動,我就試著在粥裡加了紅棗補氣血,沒想到喝了一個月,她腰就不冷了,還能下湖洗衣呢。”

為了核實細節,李廷芝跟著阿勇去了阿翠家。阿翠正抱著孩子在院裡曬太陽,見李廷芝來,忙說起野胡椒粥的好處:“那年冬天我連棉襖都不敢脫,喝了粥後,身上漸漸有了暖意,現在冬天也能幫著煮漁獲了。”李廷芝掏出紙筆,細細記錄:“婦人產後宮寒,野胡椒溫腎散寒,紅棗補中益氣,生薑溫中止嘔,三物同煮,氣血雙補,寒邪自除。”

隨後幾日,李廷芝走遍了漁村的家家戶戶,收集了近二十個野胡椒粥的病案:有治孩童寒瀉的(野胡椒二錢,炒山藥五錢,煮粥),有治老人風濕的(野胡椒四錢,獨活三錢,煮水代茶),還有治漁民凍瘡的(野胡椒煮水,溫泡患處)。每一個病案,他都詳細詢問症狀、用藥劑量、見效時間,再結合周鶴年的《辨證錄》,整理成條理清晰的文字。

離開漁村那日,李廷芝將整理好的《太湖野胡椒粥考》交給阿福:“老丈,這篇文字會載入《蘇州府誌》,日後無論過多少年,後人翻開方誌,都能知道您和野胡椒粥的故事。”阿福捧著紙頁,手指輕輕摩挲著“野胡椒,生太湖湖濱,吳地漁民冬日以之煮粥,驅寒止痛,治寒濕諸證”的字句,眼眶不禁濕潤——他從未想過,漁民們賴以取暖的尋常粥品,竟能被寫進官府的典籍裡。

裡。

下卷讚詩

府醫辨證識真味,編修尋源入府章。

暴雪封湖椒粉救,省誌載名傳四方。

吳湖寒夜粥香暖,漁戶冬朝痹痛康。

莫道野材無大用,民生實踐出良方。

尾章椒香繞湖傳百載寒粥一脈續民生

太湖的冬雪,落了又融,融了又落,從乾隆年間阿福發現野胡椒的那叢灘塗,到民國時漁行裡飄著的椒香,再到如今非遺工坊中研磨胡椒的石磨,這縷辛辣的暖意,竟在吳地流轉了兩百餘年。

民國二十年冬,太湖又遇寒潮,東山漁村的阿福後人——十六歲的阿明,正照著祖輩傳下的方子,在漁棚裡煮野胡椒粥。陶罐在柴火上咕嘟作響,他往粥裡加了些曬乾的陳皮,這是他聽鎮上老郎中說的,陳皮能理氣健脾,配著野胡椒,驅寒又不滯氣。棚外,幾個從上海來的商船水手裹著大衣,搓著手往裡湊:“阿明,再給我們來兩碗,這粥喝了,甲板上凍著也不覺得骨頭疼!”阿明笑著應著,手裡的勺子不停——祖輩傳下的不僅是方子,還有“見人受寒就遞碗熱粥”的規矩。那年冬天,靠著野胡椒粥,漁村和商船的人都沒遭寒疾,連上海的《申報》都登了“太湖野胡椒粥驅寒”的小記,稱其“吳地民間智慧之結晶”。

時光跳到1985年,蘇州中醫院的老中醫陳醫師,在整理地方醫案時,發現了《江蘇植藥誌》中關於野胡椒的記載。他特意去東山漁村走訪,見老漁民們還在用野胡椒煮粥,隻是多了些新花樣:有的加薏米祛濕,有的加桂圓補血,針對不同體質調整配伍。陳醫師深受啟發,將野胡椒納入醫院的“冬令食療方”,推薦給風濕患者和脾胃虛寒的病人,反響極好。有個患類風濕關節炎的老人,喝了三個月野胡椒粥(配伍獨活、桑寄生),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連柺杖都少用了。陳醫師還寫了篇《太湖野胡椒的臨床應用》,發表在醫學期刊上,讓這味民間食材,走進了現代醫學的視野。

如今的東山漁村,早已不是當年簡陋的漁棚模樣,卻依舊保留著一片“野胡椒保護林”。每到臘月,村裡的老人會帶著年輕人去采摘,教他們辨認“霜打後的紅果最辣”,教他們“用陶甕儲存,忌用鐵器”,還會講起阿福當年用野胡椒粥救全村的故事。2018年,“太湖野胡椒粥製作技藝”被列入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阿福的第五代孫阿偉。他開了家非遺工坊,不僅賣野胡椒製品,還定期舉辦“寒粥課堂”,教城裡來的遊客煮野胡椒粥,講其中的中醫道理:“《黃帝內經》說‘寒者熱之’,這野胡椒性溫,就是給身體‘添把火’,再配著不同的食材,火就燒得勻、燒得久。”

在蘇州地方誌博物館裡,陳列著一隻乾隆年間的粗陶罐,罐身上還留著當年熬粥的焦痕——這是阿福用過的第一隻煮胡椒粥的罐子。旁邊的展櫃裡,放著《蘇州府誌》《江蘇植藥誌》的影印本,書頁上關於野胡椒的記載,字跡清晰;還有一本泛黃的《野胡椒粥病案集》,裡麵記著從乾隆到民國的近百個案例,筆觸雖簡,卻滿是溫度。常有遊客駐足,看著陶罐和文獻,聽講解員說起那片太湖灘塗的紅果,說起漁棚裡的熱粥,說起一代代人用生活實踐寫下的智慧。

太湖的風依舊吹著,冬日的湖麵仍會結薄冰,可那叢野胡椒早已不是當年的孤株,而是漫生在湖濱的一片紅。每當寒霧籠罩漁村,總能聞到一縷辛辣的粥香,飄在湖麵上,繞著漁帆,鑽進尋常百姓家——那是吳地的風,帶著自然的饋贈;是民生的暖,藏著實踐的智慧;是中醫的魂,映著“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初心。這縷香,從清代的漁棚裡來,往未來的歲月裡去,像太湖的水,生生不息,溫暖著每一個遇寒的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