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丹途 第64章 尋求幫助
晨霧在研究堂的飛簷上凝結成晶瑩的冰棱,林霄望著實驗台角落那縷若隱若現的黑色霧氣,指尖懸在冷凝釜上方遲遲沒有落下。這是昨日實驗殘留的副作用,冰脈雪蓮汁液與靈氣結合後產生的淤塞之氣,用常規的淨化符無法清除,像一根細小的毒刺紮在他心頭。監測儀上的資料明明顯示靈氣利用率已達九成五,可這絲黑氣卻意味著隱藏的隱患——就像精心編織的錦緞上出現了一根突兀的黑線。
“活氣散或許能派上用場。”蘇瑤將趙青陽留下的玉瓶放在台麵上,瓶身雕刻的雲紋在晨光中流轉,“長老說這藥能中和過度冷凝的損傷,要不要試試?”她的手臂上纏著靈蠶絲繃帶,昨夜處理傷口時,那淡藍色的冰晶血珠始終無法完全融化,隱隱透著寒氣侵蝕的跡象。
林霄開啟玉瓶,一股溫潤的草木香彌漫開來,與實驗室的寒氣形成奇妙的平衡。他取出一滴藥液滴在黑色霧氣上,霧氣果然像遇到陽光的冰雪般開始消散,卻在最後一刻凝結成針尖大小的黑點,死死附著在釜壁上。“不行,隻能緩解不能根除。”他將藥液樣本放在顯微鏡下,看到藥液中的活性分子與黑氣碰撞時,雙方都在不斷湮滅,“這是能量屬性的根本衝突,活氣散隻能中和表麵,無法解決本質問題。”
連續三日的嘗試毫無進展,那縷黑氣像個嘲諷的符號,時刻提醒著他實驗的缺陷。林霄翻遍了五宗送來的典籍,從《冰火同源秘錄》到《蟲媒藥經》,甚至連百草堂華神農批註的《草木心經》都反複研讀,卻始終找不到破解之法。弟子們的情緒也日漸低落,負責繪製陣盤的弟子在銀粉中混入了硃砂,試圖用陽氣壓製寒氣,結果反而讓靈氣暴走得更加劇烈。
“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外力的幫助。”蘇瑤看著林霄布滿血絲的眼睛,輕聲建議,“趙長老活了近兩百年,見多識廣,說不定他知道這種黑氣的來曆。”她的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林霄心中猶豫已久的念頭——他一直想靠自己突破瓶頸,卻忘了新丹道的本質就是相容幷蓄,向長輩請教並非示弱。
當日午後,林霄捧著厚厚的實驗記錄冊,來到趙青陽長老的清修院。院中的老梅樹雖已落儘繁花,枝乾卻依舊蒼勁,像極了端坐於石桌旁的老者。趙青陽正在用靈泉水澆灌一株盆栽,那是株罕見的“陰陽草”,一半葉片翠綠如滴,一半赤紅似火,在同一根莖上和諧共生。
“來了。”趙青陽沒有擡頭,指尖的靈泉水化作兩道細流,分彆滋養著陰陽草的兩側,“實驗遇到的坎,比想象中更棘手吧?”他將水壺放在石桌上,目光落在林霄手中的記錄冊上,封麵上“靈氣凝聚與活性的平衡”幾個字被反複摩挲,邊角已有些磨損。
林霄躬身行禮,將記錄冊攤開在石桌上,指著最後幾頁的黑氣分析圖:“弟子愚鈍,嘗試了十七種方法,始終無法消除冷凝過程中產生的淤塞之氣。”他調出監測儀的資料曲線,“這絲黑氣會隨著靈氣進入藥材,雖然微弱,卻會在丹藥成型後緩慢侵蝕藥效,三個月後藥效會衰減三成。”
趙青陽撚起一枚黑子,在棋盤上輕輕落下:“你覺得問題出在技術層麵,還是認知層麵?”他的指尖在陰陽草的葉片上拂過,翠綠的一側吸收了陽光,赤紅的一側竟在陰影中散發著微光,“就像這株草,世人都以為陰陽不可調和,卻不知它們本就源自同一根莖。”
林霄盯著陰陽草,突然想起《冰火同源秘錄》中“至寒生熱,至熱生寒”的記載。他一直試圖用外力平衡寒與熱,卻忽略了靈氣自身的轉化能力。“您是說……淤塞之氣並非外來雜質,而是靈氣在冷凝過程中自然產生的陰陽轉化產物?”這個念頭讓他後背發涼,之前的淨化方法完全搞錯了方向。
趙青陽讚許地點頭,從袖中取出一卷泛黃的獸皮,上麵用金線繡著古老的符文,邊角處題著“靈樞引氣訣”五個古篆。“這是青冥丹宗開派祖師所創的靈氣控製法門,比《冰火同源秘錄》還要古老三百年。”他指著符文中央的漩渦圖案,“尋常法門講究‘控’,而此訣講究‘引’,就像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導。”
林霄展開獸皮卷,符文在靈力激發下漸漸亮起,浮現出密密麻麻的小字註解。開篇第一句便是:“氣無形,法無定,以意禦氣,而非以力拘氣。”這與他之前“控製不是禁錮”的想法不謀而合,卻更加係統完備。其中“三環九轉”的引導之法,詳細記載瞭如何讓靈氣在冷凝過程中自行完成陰陽轉化,將淤塞之氣轉化為滋養藥效的本源能量。
“祖師認為,靈氣本就具備自我淨化的能力。”趙青陽的手指在“九轉”步驟上停頓,“關鍵在於找到它的自然軌跡。你看這第三步‘旋璣’,要求靈力引導者完全摒棄主觀意圖,讓意識融入靈氣流動,就像水滴彙入江河,自然而然地跟隨潮流。”
林霄嘗試按照“旋璣”的要訣運轉靈力,將意識沉入丹田,再緩緩延伸至指尖。當靈力觸碰到冷凝釜中的黑氣時,他沒有像往常一樣試圖驅散,而是順著黑氣的流動軌跡輕輕引導。起初那縷黑氣像受驚的蛇般劇烈扭動,隨著引導的持續,竟漸漸變得溫順,在指尖纏繞成一個小小的漩渦,黑色中隱隱透出淡金色的光芒——那是轉化開始的跡象。
“這……這太神奇了!”林霄激動地睜開眼,漩渦中的黑氣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退,最終化作一縷純淨的靈氣融入冷凝釜,“完全不需要外力壓製,它自己就……”
“這就是古老法門的精妙之處。”趙青陽將獸皮卷遞給林霄,“此訣早已失傳,老夫也是年輕時在藏經閣的夾層中偶然發現。它不適合批量煉丹,卻能解決你遇到的根本問題——理解靈氣的本性,而非強行改變它。”他看著林霄眼中閃爍的光芒,補充道,“記住,技術是術,心法是道,術可學,道需悟。”
林霄捧著《靈樞引氣訣》,突然明白為何自己的實驗始終有缺憾。他過於依賴儀器和陣法這些“術”,卻忽略了人與靈氣之間最本質的聯係。就像那株陰陽草,外在的水火調和隻是表象,真正支撐它們共生的,是深埋地下的共同根莖。
返回研究堂的路上,林霄反複研讀獸皮卷中的“三環九轉”之法。第一環“納靈”講究如何讓意識與靈氣建立連線,第二環“隨流”強調摒棄主觀控製,第三環“歸元”則是引導轉化後的靈氣回歸本源。每個環節都配有對應的呼吸法門和手印,看似繁複,實則暗合天地靈氣的執行規律。
實驗室裡,蘇瑤正試圖用聚靈陣強行清除黑氣,結果反而讓釜內的靈氣更加紊亂。林霄立刻阻止她,按照“靈樞引氣訣”的步驟,先以“納靈”手印建立連線,再用“隨流”呼吸法調整意識。當他的指尖再次接觸冷凝釜時,原本狂躁的黑氣竟像遇到親人的孩童,主動纏繞上來,在“旋璣”引導下緩緩旋轉。
半個時辰後,奇跡發生。那縷困擾眾人多日的黑色霧氣,在九轉引導下徹底消散,轉化成的純淨靈氣與雷靈花的靈氣完美融合,在釜中形成淡紫色的靈漿,表麵泛著柔和的金光。靈力監測儀上的曲線平穩地停留在九成七,且持續了三個時辰沒有絲毫衰減。
“成功了!”蘇瑤看著釜中溫順流動的靈漿,激動得語無倫次。她學著林霄的樣子結起“納靈”手印,卻發現自己的意識始終無法與靈氣建立連線,隻能笨拙地模仿手勢。
“需要靜心凝神,讓意識變得像水麵一樣平靜。”林霄耐心指導,“這不是技巧,而是心法,就像……就像你彈奏清心曲時,完全沉浸在旋律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蘇瑤若有所思,盤膝坐在冷凝釜前,閉上眼睛調整呼吸。當她再次睜開眼時,指尖的靈力與釜中的靈氣產生了微妙的共鳴,雖然微弱,卻已是突破。林霄看著她專注的側臉,突然明白趙青陽傳授古老法門的深意——新丹道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傳承千年的修行心法,唯有兩者結合,才能真正突破瓶頸。
夜幕降臨時,林霄將《靈樞引氣訣》與自己的實驗記錄整合,在新的研究方案上寫下:“以古老心法為體,現代技術為用,實現靈氣的高效轉化與純淨凝聚。”他將這份方案呈給趙青陽,老長老在末尾批下“知行合一”四個字,筆鋒蒼勁有力,透著對後輩的期許。
研究堂的燈光徹夜通明,林霄和弟子們開始嘗試將“靈樞引氣訣”融入冷凝萃取術。當第一爐沒有黑氣殘留的雷靈丹成功出爐時,天邊正好泛起魚肚白。淡紫色的丹丸在晨光中流轉,表麵的星紋裡彷彿有靈氣在緩緩流動,靈力監測儀顯示利用率穩定在九成七,且沒有任何副作用。
林霄握著這枚丹藥,心中充滿了對趙青陽的感激。他知道,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認知的飛躍——真正的進步從來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古老的靈氣控製法門像一把鑰匙,為他開啟了新丹道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