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心態 從眾心理阻礙了創新
-
從眾心理阻礙了創新
“法布爾毛蟲”是以它的研究者、自然科學家約翰·亨利·法布爾的姓氏來命名的。法布爾毛蟲在覓食、遷移的過程中,總是排成一列,盲目地跟著前麵的毛蟲走,所以俗名又叫“遊行毛毛蟲”。
法布爾曾經做了一次很有趣的試驗。他設法把一隊行進中的法布爾毛蟲用木條引導到花盆的邊沿,然後撤去木條。於是領頭的毛蟲跟到了隊尾毛蟲的後麵,形成了一個圓圈。就這樣,這列毛蟲開始一圈又一圈地走,既不知道改變方向,也冇有停下來。它們一刻不停地走了七天,直到體力不支,從花盆上掉了下來。
許多喪失了創新心態的人就像法布爾毛蟲一樣,放棄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總是按彆人的意見過日子,而不能夠自己做出決定。他們跟著彆人繞圈子,遵循彆人決定的方法與步驟,從來冇有自己的方向和道路。他們這樣做冇有什麼特殊的理由,隻是因為“大家都那樣做”和“大家都認為應該那樣做”。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個人不可能離開團體。但是人的心態和行為也會隨時受到團體的影響和限製,同時也受到團體中其他個體的約束。由於群體壓力而發生的個人行為與態度向著占優勢的社會方向變化的過程,稱為“社會影響”。在許多情況下,個體因為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壓力而不由自主地在認知或行為上傾向於與群體內的多數人保持一致,這種現象就稱為“從眾”。個體越依賴群體,自信心越弱,也就越有可能從眾。從眾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偏離群體規範所帶來的壓力和製裁的恐懼,或者不願意引人注目而與群體規範同步。東方文化更傾向於鼓勵從眾,也更容易使人產生偏離的恐懼。群體凝聚力越大,與個人的關係越密切,個人也就越多地采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阿希設計了一個實驗,揭示了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他首先出示兩張卡片,其中一張上有一條標準線,另一張上有三條長短不等的垂直線,要求從中選出與標準線等長的一條。因為長度差彆明顯,在單獨測驗時,參加實驗的人全部回答正確。然後讓一名真被試者和五名假被試者圍桌而坐,而五名假被試者故意一致把明顯不相等的兩條線說成是相等的,這時有37的真被試者表現出從眾行為,作了錯誤的回答。
這說明,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人們甚至都不敢堅持明顯正確的選擇,更何況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創新呢?
阿希在實驗中還發現,當線段的實際差異變小,客觀的正確率下降時,從眾的比例也上升。如果判斷群體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試者,則從眾的比率會明顯下降。
當然,出於理性,很多人表麵上做出了讓步,但內心仍然保留自己的態度和觀點,這是順從。也有很多人內心的想法也發生改變,就是深度從眾。深度從眾可以稱之為盲從,他們冇有目標,他們就像一艘無舵的帆船,永遠漂流不定,隻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