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心態 要自覺地更新觀念
-
要自覺地更新觀念
19世紀中,法國農村雞瘟流行,死亡率高達90。著名生物學家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們從病雞身上取下細菌,經過培養,給實驗用的小雞食用,小雞吃了帶菌食物很快死去。巴斯德斷定:雞腸是這種細菌繁殖的地方,雞糞則是傳染的媒介。但在實驗中,卻有幾隻接受過菌液注射的小雞竟然冇死。經過研究,他發現助手給這幾隻雞注射的菌液,不是新近配製的,而是放置了好幾個星期的,毒性較小。後來巴斯德經過一係列實驗證明:把微毒菌液注射到健康小雞的體內,不僅不會使小雞得病死去,反而能獲得不怕傳染的免疫力。造福於人類的“預防接種”就由此發明。
良好的心態,意味著構建屬於自己的頭腦,以及自覺地更新觀念。事物的發展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呈現著螺旋上升的態勢。所以任何觀念都不會永遠正確。隻有自覺地使用“雅努斯思維”,才能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
“雅努斯”是羅馬神話中的一尊“兩麵神”,他的腦袋前後各有一副麵孔,一副看著過去,一副注視未來。在古羅馬的錢幣也可以發現雅努斯的形象,他一隻手拿著開門的鑰匙,另一隻手卻拿著警衛的手杖。所以雅努斯思維就是對於直接對立、相互矛盾的思想、事物或現象的同時認識和思考,在比較中加以鑒彆,去偽存真,也就是辯證的創造性的思維。許多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偉大發現和創造就是“雅努斯”思維的成果。
但是,觀唸的更新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柯維的小兒子成績不佳,不善與人交往,再加上個子又小,瘦骨伶仃,而且動作不協調,如打棒球,對方還冇把球投出,他就揮出了球棒,逗得旁人哈哈大笑。
父母為幫助兒子,有意地鼓勵他振奮起來:“來吧,兒子!我們知道你行!”“注意,眼看球,等球近了再揮球棒!”遇有旁人笑話時,他們就為兒子辯護:“他年紀小還在學呢,有什麼好笑的。”然而,孩子卻哭著說:“我不行,我永遠也學不會,我再也不打棒球了。”
這些努力為什麼會無濟於事?斯蒂芬後來分析說:問題就在於我們為幫助兒子所做的一切與我們對他的實際看法並不一致。我們心底的看法說到底是認為他是不行的。不管我們怎麼鼓勵他,我們實際上輸送給他的資訊是:你不行,你必須得到保護。那麼,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必須首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模式。所以,我們放棄了改變他的嘗試,而是站到一邊感受他的本體和個性,包括他的獨立性和價值感。
觀念模式無論正確與否,都是我們的態度和行為的源泉。我們若想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觀,可以儘量改善言談舉止、態度行為。但是梭羅說得好:“撻伐邪惡之樹,一擊在根勝似千鞭在葉。”若想取得重大的突破和總體的轉變,那就必須更新觀念,發展積極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