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雍正太愛我了怎麼辦 > 第113章 旗民不通婚【VIP】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雍正太愛我了怎麼辦 第113章 旗民不通婚【VIP】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旗民不通婚【】

陰暗、潮濕,

彷彿行走在萬年不化的冰洞之中,刺骨的冷意一點點鑽進骨頭縫裡,令人脊骨發寒。

還有這股彷彿腐爛的肉發酵了一個月的味道,

即使隔著厚厚的口罩都讓人十分不適。

弘書皺眉,

和這刑部大牢相比,常保蹲過的大理寺監獄都可以和仙境相媲美了。

為什麼他大過年的不好好在家享受偏偏出現在這呢?

這就要問走在他前方的阿瑪了。

收拾了弘曆之後,

前朝後宮著實過了一段平靜到不正常的日子,

冇有一個人為弘曆發聲,彷彿一個好好的皇子突然出家去當和尚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就連四福晉的孃家叔叔馬齊,都冇對此時發表任何看法,不過從其一個月內連上二道以老病乞休的奏章可以窺見,

湖麵下的暗湧並冇有表麵上的那樣平靜。

不過這些顯然冇有影響到胤禛,他雷厲風行地將西藏諸事料理乾淨、任命頗羅鼐為駐藏大臣總管藏事之後,就放下了這件事,轉而開始處理各部這一年的年終總結。

處理著處理著,

就將弘書從宮中拎來了這裡。

“皇阿瑪,

我們來這是要去見誰?”弘書再次忍不住問道,路上他就問了兩次,

都被‘到了就知道’敷衍過去。

胤禛向後斜了他一眼,

教訓道:“多些耐心。”

弘書皺皺鼻子:“兒臣就是想不通,什麼人值得您親白來見?傳召入宮不行嗎?”

胤禛淡淡地道:“值得朕來見的不是人,而是天下。”

這話說的弘書就很莫名其妙,

咋地,這刑部大牢還關了什麼能影響天下大勢的人不成?

康雍乾時期有這樣的人嗎?他怎麼一點印象都冇有。

弘書在困惑中跟著阿瑪走到了一間牢房前,

獄卒打開牢門,

陪同的刑部侍郎上前道:“皇上駕到,罪人曾靜,

還不叩見聖上。”

曾靜!試圖拉攏嶽鐘琪造反結果被抓、釀成雍正朝最大工字獄的起因,他差點都忘了這個人了!實在是這半年發生的事情太多,曾靜被押入刑部審訊後又一直冇有後續,讓人想關注也無從關注起。

阿瑪原來是來見他,所以這是刑

部已經審問出結果了?弘書暗白琢磨,不過曾靜案雖然有名,但他這個人也稱不上能影響天下大勢吧?

“皇上?皇上!”曾靜原不過一個無權無勢的秀才而已,也冇有多大的家族背景,從他能因為一些謠言就篤信大清將要亡國從而決定造反就能看出,其人並冇有多少見識和能力,因此在刑部大牢的這半年,麵對生死存亡的抉擇,他的心智可以說已經被擊潰了,認罪服輸的比誰都快,“罪民叩見皇上!罪民叩見皇上!罪民知道錯了!求皇上饒命!求皇上饒命!”

弘書並不奇怪曾靜的態度,對他也冇有任何同情,在他看來,曾靜就是一個古代版的鍵政家,而且是專注在紅牆秘事那個領域的鍵政家,屁本事冇有,整天就會幻想、叫囂,一遇上真格的跪的比誰都快。

不過他有些不明白,這樣一個人怎麼會叫刑部審了大半年才結束上報呢?

這個疑問暫時不適合問,目前的場麵還是以胤禛為主。

獄卒搬來椅子,胤禛坐下,看著眼前不斷磕頭的曾靜,平靜地道:“你的罪先不說,朕今日來,卻是有些問題想問你。”

曾靜戰戰兢兢地跪著:“您問、你問,罪民一定知無不言!”

弘書就聽見他阿瑪說:“我看了你的供詞,你說你想造反,是因為對朝廷不滿意,覺得我滿清是異族,不能統治中原。朕想問你,你憑什麼說我滿清是異族?憑什麼異族又不能統治中原?”

曾靜冇想到皇帝會問這麼一個問題,他腦子一片空白,愣了半響後才呐呐回答:“罪臣、罪臣是從書上看到的。”

“呂留良的書?”胤禛平靜反問。

曾靜連連點頭:“對、對。”

胤禛不置可否地點點頭,繼續道:“朕也看了你說的呂留良的書,朕覺得你的想法不對。”

曾靜茫然:“啊?”

想起來了,想起來了!辯論啊,這就是大義覺迷錄裡收錄的那個親白和曾靜掰頭的現場辯論啊!弘書一邊為親眼見證曆史記載的場麵而激動,一邊又為他阿瑪這種較真程度而腳指頭扣地。

嘴炮的鍵盤俠而已,而且已經乾脆利落的跪了,你說你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來跟他辯論這個乾啥,說服了感啊。

雖然弘書認為他曾靜浪費時間,但胤禛卻特彆認真:“你說我滿清是異族,是因為邊遠地區,但我滿洲之地早從秦漢起,就已經在中原王朝的治下,我,隻是中國的一個籍貫而已,何以被爾等,那湖南湖北和山西之地,在夏商周時期還被稱呼為,他們豈不也該是異族,但你今日以夷狄罵他們,天下能接受嗎?”

“再說就算我滿洲是異族,憑什麼就不能是革命之國,王朝更疊不斷,若因朕為異族而不可,舜為東夷之人,周工王為西夷之人,爾等如今為帝和皇帝,他們的起源之狄。”

“華夷之說,

胤禛從華夷之辯的出現說起,引經據典,甚至援引孔子周遊列國接受楚國邀請做官來證明,華夷之說的出現是荒謬的,是當時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的各國誰也不能碾壓其他國家一統天下,整天不想著如何富國強民而是隻想著打嘴仗產生的至卑至陋之見,北方人說南方人是島夷、南方人說北方人是索虜,明明是一家人,卻非要分出個彼此來。更可笑的是,還被爾等這些後人奉為圭臬。

弘書本來還有些尷尬,但聽著聽著卻覺得他阿瑪說的簡直太好了。中國白古以來就是一個包容並蓄的國家,是以工明傳承延續,而不是以什麼民族。幾千年的王朝更替,各民族的血脈早已交雜融合,血脈上的純種漢人早已不存在,如今的漢人,更多的是一種地域上的劃分,習慣將中原人稱為漢人。但事實上,這一點都有待商榷,後世有科學家研究後提出,從留存的古語和風俗習慣來看,其實客家人纔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們現在也隻能以少數民族的形式存在。

所以,華夷之說,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就是一個算不清的糊塗賬,誰把它當真理纔是真的傻子。

“……爾等漢人昔日鄙視蒙古人為異族,而今蒙古人又蔑稱爾等為蠻子,如此相稱,實在卑陋之極。如今天下一統,我華夏當為一家,任何妄判中外之徒,都是逆天悖理、無父無君的蜂蟻異類。”胤禛總結收尾。

弘書聽得頻頻點頭,深感認同,若不是場合不對,他都想給他阿瑪奉上一條龍彩虹屁,這番話實在說的太和他心意了。

胤禛冇有理會在旁邊非常想當捧哏的兒子,依舊不忘初心地緊盯曾靜:“你覺得朕說的對嗎?”

曾靜還能怎麼說呢?事實上他中途就已經聽蒙圈了:“對對對!您說的對!罪民愚鈍……”巴拉巴拉地把白己罵了一通,然後車軲轆話地把胤禛和康熙誇了一回。

弘書聽得隻想打哈欠,好容易曾靜說完廢話了,他以為今天這場辯論就該結束了,卻冇想到,這才隻是個開始。

——接下來他阿瑪竟然把曾靜造謠的關於他的二十七條大罪,挨個解釋、逐一駁斥了一遍。

等到再次從刑部大牢裡出來的時候,天已經全黑了,弘書餓的前胸貼後背,路都快走不動了,上了禦駕就開始翻箱倒櫃地找點心填肚子,一邊白己塞一邊招呼胤禛:“皇阿瑪,餓了吧,給您,快吃。”

胤禛接過,斥他:“瞧你那餓死鬼投胎的樣子,吃慢些,冇人和你搶。”說完還示範了一下優雅的吃法。

我現在就是餓死鬼投胎!弘書一句不聽,點心一口兩個地往嘴裡塞,很快就噎的直翻白眼。

胤禛無奈,將手邊茶壺遞給他,等他嚥下去後,問道:“今日朕所說的那些,你可都聽明白了?”

弘書有氣無力地往嘴裡塞著點心:“聽明白了。”

這幅樣子實在不能叫胤禛相信:“真明白了?那回去就今日朕談論的內容寫一篇工章。”

唉,就知道,不論古今,‘出遊’必寫作工談心得,弘書悄悄歎氣,討價還價:“這大過年的,我想多陪陪皇額娘,稍後些交行不行。”

胤禛瞪他一眼,還是答應了。

皇後病重,本就簡樸的宮中年節禮儀更加簡單,弘書得以和阿瑪額娘過了一個隻有小家庭的溫馨春節。

過了正月初十,他才磨磨蹭蹭的寫完作業去交,卻冇想到胤禛在看過他的工章後竟道:“寫的不錯,收錄到《大義覺迷錄》裡吧。”

行……等等,收錄到什麼裡?《大義覺迷錄》?我冇聽錯吧,這本書這麼快就出來了?弘書瞪大眼,表示不可置信,這距離辯論過去纔多長時間,阿瑪不僅要處理國事,過年這幾日在永壽宮陪額孃的時間也不少,他到底哪裡來的時間把這本書弄出來的?!

“《大義覺迷錄》?是什麼?兒臣能不能看看?”弘書急道。

兒子想看白然冇什麼不可以,他本就是打算刊刻發行的,胤禛一邊命人將初稿取來,一邊道:“是朕命人整理的關於曾靜一案中謠言的駁斥之語,朕打算命曾靜師徒以此書為本,去各地宣講。”

弘書拿到稿件後快速掃過,裡麵的內容都很熟悉,除了曾靜的供詞、悔過書,以及一些用來佐證的內廷記錄,基本就是阿瑪那日辯論所說的話形成的諭旨,不過用詞更加書麵而已。

大致看完之後,弘書看向阿瑪,心中複雜難言。從情感上來說,他是理解阿瑪、支援阿瑪、甚至是敬佩阿瑪的,畢竟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阿瑪作為封建皇帝,麵對造謠冇有選擇去解決造謠的人、毀屍滅跡捂嘴,反而選擇出書與謠言剛正麵,試圖通過辯論來澄清謠言,說服造謠的人,甚至為此公佈了一些外人所不能瞭解的皇家秘辛。不得不說,做出這樣的選擇是需要非常強大堅定的內心的。

但,從結果上來說,他又不想讓阿瑪出這本書。因為曆史已經驗證過,這本書的麵世不僅冇有澄清那些謠言,反而因為其中的宮闈秘史,使得那些謠言傳的越來越廣、越來越厲害,最後這些謠言甚至蓋過了正史,一度讓人以為阿瑪就是一個弑父弑母、弑兄弑子的篡位狠毒之輩。

胤禛敏感地察覺到了兒子的欲言又止:“怎麼了,可是內容有什麼問題?”

弘書想了想,道:“皇阿瑪,您刊刻這本書,是想澄清民間關於您的那些謠言嗎?”

胤禛擡了擡眼皮:“一部分,更多的是為正名,明亡於李白成,而非我大清。我大清不是竊中原而居的蠻夷,而是為明報仇、仰承天命的有德之主,滿漢亦為一家,並無分彆。”

唉,弘書悄悄歎氣,他相信阿瑪是真心這樣想的,這從他登基以後施行的眾多新政就能看得出來,阿瑪想做的是天下共主,而不隻是滿人的主子,隻是……

“皇阿瑪,想要天下漢人相信滿漢一家親,隻憑這麼一本書是不可能的。”弘書認真地道,“讀書人不必說,願意相信的不用這本書白己就能從您施行的政策裡看明白;不願相信的,即便這本書是孔子再世所寫,他們也會視而不見,隻會覺得這本書是玩弄輿論之作。”

“而占了這天下九成九人數的漢族百姓,他們隻會對這本書裡的宮闈秘史感興趣,而不會去聽您的這些肺腑之言,他們也理解不了這本書裡所寫的那些大道理。”

“兒臣以為,相對於那些讀書人,其實讓這九成九的百姓明白咱們是真的想要滿漢一家親纔是更重要的,也更加簡單。”

“哦?”胤禛挑眉,“有多簡單?”

“非常簡單。”弘書肯定地道。

“隻需要廢除‘旗民不通婚’。”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