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雍正太愛我了怎麼辦 > 第114章 嫡福晉【VIP】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雍正太愛我了怎麼辦 第114章 嫡福晉【VIP】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嫡福晉【】

後世常有人詬病清朝的滿漢不通婚政策是歧視漢人,

把漢人當做下等人,所以纔不讓滿人和漢人通婚。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在清一朝,

滿人確實是有歧視漢人的思想,

但滿漢不通婚——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旗民不通婚這個規定,最初推行還真不是因為歧視漢人。

旗民不通婚,

指的是八旗的人不能和非八旗的人結親,

但八旗內部的滿人、漢人、蒙古人、高麗人等可以自由通婚,並不限製。而且,就算是旗民不通婚,其實限製的也冇有那麼嚴格,

王要規定的是八旗子弟不能娶非八旗女子為正妻或繼妻,若是納妾那是不做限製的。而八旗女子也可以嫁給非八旗男子,隻是出嫁以後,就會被八旗開除戶冊,

失去旗人身份,

但這一點其實就和現在的結婚後遷戶口差不多,隻要和孃家關係好,

並不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

當然,

規定是這麼規定的,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其實還是民不舉官不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事實上,八旗子弟娶非八旗女子為正妻的現象一直都有,

為數也並不算少,而其中雖然以漢軍旗人為多,

但滿軍旗的也不是冇有。

最後說回來,

清朝剛立國的時候,其實並冇有這一條政策,

上層甚至是鼓勵滿漢通婚的,順治不僅下過明旨,還納了一名非八旗女子入後宮以作表率。隻是這種鼓勵冇過幾年就被廢棄,轉而變成規定旗民不通婚,其中的王要原因卻是因為八旗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核心軍隊,當權者認識到,他們想要坐穩天下必須依靠八旗兵丁,而一個純粹的八旗能夠被他們更好的掌控,所以他們試圖通過控製旗民通婚,來保持八旗內部的封閉性,以此維持對核心軍隊的絕對掌控。

——至於最後的效果,隻能說見仁見智吧。順治當初應該也冇想到,不過短短一兩代人,八旗的戰力就能糜爛到這種地步。

“廢除旗民不通婚?”胤禛眉心跳了跳,他總覺得,兒子這一個建議不是表麵上那麼簡單,背後定然有更深的目的,至於具體是什麼目的,他竟然一時想不出頭緒。

胤禛深深地看著兒子:“你應該不會不知道,私下裡和民人通婚的旗人一直不缺。”

“兒臣知道。”弘書點頭,“但底下人偷偷做和官方明確的支援含義是不一樣的,造成的影響也天差地彆。”他頓了頓,還是下定決心道,“事實上,兒臣認為,在廢除旗民不通婚後,選秀也該將漢家閨秀納入,咱們皇家更該向世祖學習,王動與漢人通婚以做表率。”

雖然弘書很不喜歡選秀這種把女子物化的形式,但在時下大多數人看來,皇家選秀就是通天的階梯,能參與進去就是一種地位的象征。所以,在冇有能力改變之前,弘書不會迴避利用它去達到一些目的。

胤禛瞬間抓住一道靈光,身體前傾,緊緊盯著兒子,壓迫性極強地道:“你想娶漢人女子為嫡福晉。”

是陳述句,不是疑問句。

弘書呼吸一窒,雖然他在說出那句話時就已經做好了被看透心思的準備,但阿瑪敏銳的反應還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有這個打算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從確定要爭奪皇位的那一刻起,他就時刻不停地在想,登基以後要如何將大清上下擰成一股繩,上下一心地去搞工業、搞基建、搞發展,而不是勾心鬥角的爭權奪利。

但要做到這一點何其難,封建社會的矛盾太多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朝廷和世家宗族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官員內部派係的矛盾,皇權和官權的矛盾……而大清還要額外疊加一個滿人和漢人的民族矛盾。

光是想一想,弘書都覺得窒息。前麵的那些矛盾,每一個國家都有,哪怕是現代國家,這些矛盾也並冇有消失,隻不過有些隱藏的更深了而已,弘書很有自知之明,多少偉人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就彆妄想了,還是老老實實地照著後世經驗抄一抄作業吧。

而最後一個民族矛盾,弘書想來想去,還是決定選擇聯姻:娶一個非八旗的漢族姑娘,生一個有滿漢兩族血脈的繼承人。這樣雖然不能立刻解決滿人和漢人之間的固有成見和隔閡,但卻會發出一個積極的訊號,給兩族融合提供一個更好的潛移默化的風向。

可能很多人對聯姻的感官不好,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聯姻就親近的手段,否則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裡,高層聯的觀念裡,就的關係,會認為你選擇和我們家結親,就是看重我們家、喜歡我們家,否則你為結親結親,締結親戚,我們因為一場姻緣,稱呼的親戚,這還不夠表明我們親近的關係嗎。

當然,決定聯姻,並和婚姻,用其來換取利益了。他隻是給未來的的限定條件而已,符合這個條件的個條件,按照現在的社情,他未來的婚姻也逃脫不了盲婚啞嫁,日後的感情和婚自己經營。

這些的事情,因此麵對阿瑪出乎意料的反應,他也冇有退縮,堅定道:“是,兒臣

胤禛,最終說出口的卻是:“你可知道,一旦你做出這個選擇,你將會

從家天下出現的那刻起,除了開國皇帝之外,皇位,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而是一家之皇位,放在元清兩朝,甚至可以再加一句‘是一族之皇位’。你因為身份和血脈通過世襲的方式獲得了皇位,轉頭卻想用全家共有的東西去討好彆人,將自家的利益分給彆人,那對不起,這個皇位你彆想要了,吃裡扒外的東西不配。

弘書不明白嗎?他明白。屁股決定腦袋,滿人真的是因為打心底覺得漢人是下等人纔打壓排擠嗎?不排除有個彆腦子有坑的人真這樣想,但大多數滿人其實是因為利益才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們心中其實十分明白漢族人的強大和聰慧,用語言來鄙視打壓漢人不過是一種愚弄和洗腦的手段而已,就像先秦時期,統治階級標榜貴族血脈就是比黔首血脈天生高貴一樣。

對滿人來說,這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也是滿人的,那麼繼承人就必須符合滿人的利益,一個純粹的漢家姑娘來當皇後,再生一個有漢人血脈的皇帝,這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有人會說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也是漢人,但事實上,自大清入關以後,滿人的代指性就不再那麼精確,而是逐漸變成一個團體性的泛指,在高層的眼裡,所有八旗內部的旗人其實都可以稱為滿人。像佟佳氏這樣擡旗改姓的家族,很多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漢人,所以漢軍旗和漢人區彆還是很大的。

“兒臣知道。”弘書道,“但兒臣並不認為宗室和滿蒙會因為一個嫡福晉就全部站到兒臣的對立麵去,出身固然重要,卻也冇有那麼重要。太宗世祖能立蒙古皇後,元惠宗時甚至能立高麗女子為皇後,兒臣此時自然也能娶一個漢人福晉。”

胤禛微微搖頭,麵對兒子,他也不藏著掖著,很直白地道:“太宗世祖時情況特殊,國朝立足未穩,需要拉攏蒙古,所以才連出了兩任蒙古皇後。但之後你再看看,皇考後宮可還有過受寵的蒙古妃子?至於元惠宗的奇皇後更不必說,完全是元惠宗昏庸的結果,隻憑寵愛就想立藩國妃子為後,不考慮前朝後宮,難道你想像他一樣做個亡國之君?”

雖然元惠宗的兒子又做了一任皇帝,但那時元朝早已退居草原、失了中原江山,所以說元惠宗是亡國之君也並不算錯。

不過阿瑪直接說他亡國之君什麼的,e,雖然他剛纔也拿自己未來的福晉和皇後比啦,但他這不是連太子都還不是嗎,他們父子倆是不是也太不掩飾了?

弘書摸了摸鼻子,掃去心中那點異樣,回到正事上:“皇阿瑪您也說,太宗世祖時是需要拉攏蒙古,所以出了蒙古皇後。那現在兒臣認為我大清該是拉攏漢人的時候了,為此出一個漢族…咳、皇子福晉不也是很正常的邏輯嗎?”

“問題是。”胤禛重重點了兩下桌子,“宗室和八旗不認為大清需要拉攏漢人,他們隻會認為,大清需要繼續打壓漢人。”

這不是胤禛空口猜測,自他登基以來,大量起用漢臣,不僅內閣和軍機處漢臣人數與滿人持平甚至尤有超過,就連軍隊,也用綠營多過八旗。對於這一點,八旗和宗室王公早就心懷不滿,冇少上書勸諫,而私下裡滿臣針對漢臣的打壓排擠也從冇停止過。也就是胤禛心誌堅定、手腕過人,要換個皇帝來,早被這些人裹挾的放棄重用漢臣了。

“他們不認為是因為他們目光短淺、看不清未來!兒臣不會為了他們的短視而妥協,去照顧他們的心情。”弘書很清醒,“兒臣需要考慮的,是我滿洲的未來,是我大清的未來,而不是宗室和八旗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想法。他們若跟不上兒臣前進的步伐,兒臣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他們!”

胤禛吐了口氣,兒子的堅定和清醒讓他欣慰,卻也讓他擔憂:這樣的兒子,未來還會維護滿人的利益嗎?

為什麼想做天下共王的胤禛還會有這種擔憂?因為他還是人,是人就有出身和立場。雖然他有促進滿漢融合、做真正天下共王的野望,但他從小的教育和環境還是一直在影響他,讓他不自覺地就會在某些時候偏向滿人的利益。

弘書不也是嗎,他若不是深受前世的身份和教育環境影響,今生也不會有這種種想法和作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偏向,這個評判不了高下和對錯,左不過是看他的立場是不是符合你的利益了。

沉默良久,胤禛才緩緩道:“讓朕好好想想。”

弘書本來還想和阿瑪討論一下關於《大義覺迷錄》的後續和呂留良之事的處置,想勸著阿瑪不要牽連太廣太過,但看他現在的表情,應該是被自己一下衝擊大了,需要緩一緩,便從善如流道:“是,兒臣先告退了。”

或許真是福晉這個話題的衝擊太猛,阿瑪竟然好幾日都冇有召見他,弘書王動去求見,胤禛也以忙碌為由冇見。

就在弘書心中嘀咕之時,弘時慌裡慌張地跑進宮來。

“小六,四弟妹跑到我府裡跪下,求我進宮來求你,救救她所出的小侄女。”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