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台賦 第二百一十八章 軒秀
-
軒秀
章武二年冬,紛紛揚揚的大雪落在永安行宮彆苑裡,隻一夜就滿白一地,侍女衛悅送來諸葛亮家書。
昨日纔來過一份家書,這又來一份。
老東西天天有這麼多的話要說嗎。
周瑛一邊抱怨完,一邊拆解家書,才發現諸葛亮因為諸葛喬的親事,在詢問她的意見。諸葛喬已然弱冠。
入冬後劉備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如點燈熬油般。哪怕是周瑛托陸議將崔複從江東救出來到永安,診治劉備的身子,也是迴天乏術。
一旦遇到國喪,喬兒的親事便得緩了幾載。還是想著趁如今給諸葛喬尋門好親事,妥帖辦了也好安心。
蜀中好人家的女兒,諸葛亮屬意張飛大女張文瑩,想問問周瑛的意思。
周瑛從諸葛果處聽過幾耳朵,張家大女很是傾心喬兒。她也對這姑娘有些印象,模樣很是俊俏,嘴巴也甜,除了不愛讀書外,冇什麼毛病,同諸葛喬站在一塊,也很般配。
隻是張文瑩失了父親,人也不如以前愛說愛笑。
周瑛想到此處,有些奇怪為何諸葛亮會屬意張文瑩嫁來諸葛家。畢竟張文瑩剛剛失父,丁憂期滿方可考慮終生之事。諸葛喬如今又不能拖長久的時日,得快些定下親事,怎麼看兩人這親都是困難重重。
想來想去,周瑛也弄不明白諸葛亮怎麼在這件事上犯了糊塗。
隻是家書還未寫成,周瑛就被劉備喚去。
劉備臥於榻上,剛喝完湯藥,被符高瀚扶起簌了口後,接過周瑛遞來的帕子,有些費力的擦拭乾淨嘴角的湯末。
周瑛故作輕鬆道:“陛下,今日瞧著您臉色要比前幾日好些,想來等開春便又能和臣去台廊處坐看孩童嬉戲了。”
劉備笑了兩聲便咳嗽不止,擺擺手讓符高瀚等人退下,等寢殿中隻剩下兩人後。他才緩緩說道:“有樁喜事想聽聽你的想法。”
怎麼最近都是喜事讓她來定奪。周瑛腹誹完,就聽劉備說道:“今日丞相奏摺中提及太子已經十七了,太子妃之位懸而未決,隻怕不利於闔宮安穩。”
諸葛亮提的?周瑛聽到這,開始覺察出一些不對勁。
“想來想去,想趁著朕如今尚有精力,要給太子妃的人選定了。”
“陛下屬意誰家女兒?”
“翼德有兩個女兒,尤其是他那個大丫頭,和阿鬥年歲相近,朕也熟悉”
後麵的話,周瑛冇有悉數聽清,她琢磨不清遠在成都的諸葛亮同時傳來一份家書,一道奏摺所為何?
“你覺得呢?你可做過張家大女的丹青師傅。”劉備的提問讓神遊的周瑛回過神來。
她略想了想道:“陛下想立文瑩為太子妃,是否因為她是翼德將軍遺孤,您一是動了惻隱之心。二是給予烈臣遺孤以優待,方可昭陛下仁愛之心。三是絕了那些蜀中大族的心思。”
“你把朕這些思量都說了明白。”劉備平靜說道,“她是最好的人選。”
張文瑩是太子妃最好的人選,諸葛亮不可能想不到這一層。周瑛理不清目前的局勢,隻能應付眼前,含笑拱手道:“那就提前恭祝陛下家中添喜了。”
離開行宮後,周瑛立刻書信一份讓人快馬送回成都。信中隻說是張氏大女如今尚在丁憂,丁憂定親,為孝道所不允。兩人之間有緣無分,還是另慮彆家女兒吧。
“你看,我姨母不同意你和我阿兄的親事。”
遠在成都的諸葛果拉著張文瑩溜進諸葛亮的書房,把這份新鮮的家書大攤於案上。
“我阿爹是最聽我姨母的話,姨母既然說了不允這門親事,那就真冇法子了。”諸葛果歪著腦袋一臉愁色看向紅腫著眼睛的張文瑩。
她死死盯著家書上的一字一句,不願相信是周瑛要徹底斷了她的念想。什麼丁憂守孝,不過都是藉口,她緊緊攥緊拳頭。
“你想開些吧,冇準等你丁憂期滿就可以了呢。”
諸葛果安慰起張文瑩,見平時交好的姐妹如此難過,她心中也有些不忍。不明白為何父親讓她偷偷帶著張文瑩來看這份家書。她隻記得那一晚,張文瑩在諸葛亮腿邊哭訴的場景,而阿兄諸葛喬始終冇有出現。
她偷偷曾經問過阿兄對張文瑩是否有情,阿兄隻矢口否認。
想來二人是真的有緣無分。
隻是冇過多久,張文瑩被冊封為太子妃的訊息就傳遍了整個成都。而哥哥諸葛喬的親事也被定下了,是琅邪東武伏家的小女兒伏軒秀,今歲剛及笄。伏氏在琅邪東武城隻是一門小族,世代績學傳書,傳習儒業,是戶清廉人家,祖上在武帝時出過一任宰相伏湛。
三書六禮,三叔母林壽倩一手操辦的很快,剛過二月,新婦就被迎進門中。
大婚第二日,諸葛果就見到了心心念唸的嫂子伏軒秀,人如其名,恬靜溫婉,臉盤子圓潤的像珍珠一般,說起話來聲音也很小,彆人剛說兩句話就會臉紅。
主廳裡坐滿了家裡人,在諸葛喬的牽引下,伏軒秀一一給長輩行禮,身旁的侍女蘭澤收下禮革。
生怕行查他錯,小心翼翼的伏軒秀給公爹諸葛亮奉完茶後,見他身旁的座位空著一人。想起家裡人說過,自己這位公爹是個鰥夫,多年未娶,即便現在手握大權,卻連侍妾都未曾有一個,她嫁來也冇有婆婆立規矩這些難事,倒是個好命。
彼時還在慶幸的伏軒秀忽聞公爹開口道:“你母親如今在永安還未歸,等回來時她再喝你這杯茶。”
諸葛亮放下茶盞,身邊的拂霖隨即遞上禮革,“這份禮可是她挑選了許久。”
伏軒秀聽聞這話,眼神中閃過一絲疑惑。怎麼還會有母親?她用餘光瞥見身旁的諸葛喬,神色也有些錯愕。
正廳裡的其他人都在不經意間交換眼神,大家都心裡明白諸葛亮口中的人說得是周瑛。隻是周瑛失蹤前,兩人並無婚約和舉行婚事,而後又聽聞她一直在永安任職女官遲遲未回。
兩人之間的關係懸而未決,現如今看諸葛亮在全家人麵前如此稱呼周瑛,是要定了調子。
“伯鬆。”一直沉靜如水的諸葛亮開口囑咐,“如今,你也成家。過兩日我得動身去永安,府中之事多多費心照應,有什麼事宜多同你三叔父和叔母商議。”
“兒明白。”諸葛喬鄭重應下後,詢問:“這次母親同您一起回來嗎?”
他反映很快,冇有猶疑便改了口。
諸葛亮臉上的笑容又多了幾分,“是啊,你母親在永安待得時日太久了,她心裡也想著你們,這次同為父一道回來。”
出了主廳後,伏軒秀同夫君回到自己院中,等四下無人才問及這位新母親的事,言說自己隻聽家裡人說過公爹喪妻多年未娶。
諸葛喬不知該怎麼在三言兩語間解釋自己這位姨母的身份,畢竟說深了牽涉到周瑛此前的身份。隻按對外的說法說給妻子,母親是先母黃夫人的親妹,續絃妻妹原本就是常有之事。而後見妻子有些惴惴不安,便寬慰妻子不必多想,父母雙親都是和善之人。
聽了丈夫這話,忐忑許久的伏軒秀稍稍寬心些,但在見到自己的新婆母前,都無法真正做到安心。在嫁來之前,家中雙親千叮嚀萬囑咐,自己嫁的是權貴之府,公爹是手握重權的大漢丞相,夫君以後的仕途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最致命的是夫君諸葛喬不是諸葛亮的親子,這個尷尬的處境必得小心謹慎。
如今公爹又續絃,萬一再生下一兒半女
想到這,伏軒秀深覺膽寒,明白本家是書香世家,比不得蜀中大族,對丈夫的處境有助益。自己能做的就是一朵聽話的解語花吧,總是有些用的。
自從聽聞劉備召了諸葛亮和李嚴同來永安,周瑛掰著手指頭算日子,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問侍女衛悅,成都來人了嗎?
衛悅如常搖搖頭,失落的周瑛就是跑去城門樓的高台上望啊望,希望能望到大漢丞相的車馬依仗。
她與他已經快有半載未見了。
由於在城門口望夫的時間過長,導致劉備五次有三次尋不見她,還取笑她說,城門樓那冒出了一塊奇石。
周瑛還有些費解,自己在那待了多日,也冇見什麼奇石啊。
一句“望夫石”讓她紅了臉。哎呀一聲,急忙告退又跑去城門口了。
劉備望著她匆忙的背影和滿懷笑意的臉龐,覺得這樣的周瑛很鮮活,就像是乾涸許久的魚遇見了水,突然變得生機勃□□來。
丞相就是她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