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六世紀西方靠女人上位的可行性報告 第730章 陷入兩難的莎士比亞
-
陷入兩難的莎士比亞
門子的話讓莎士比亞堅信,
這位門子是一個很有智慧的老人。所以他就每天帶著零食什麼的跑來跟對方閒聊,甚至連朱厚燁的百歲壽誕結束、威廉帶著妻子和英格蘭宮廷回返赫特福德宮,他都冇有同行。
他選擇了留下,
深入瞭解遠東,
為自己的新劇做準備。
瞭解遠東,
就是瞭解尊貴的荷蘭國王。
莎士比亞對此深信不疑。
對於莎士比亞的禮物,
剛開始老人還不接受,但是日子久了,看莎士比亞每天豎著耳朵聽,
還時不時地請教他學子們誦讀的書講的是什麼內容,門子就把這件事上報給了主人。
學堂的先生就見了莎士比亞。他先詢問了莎士比亞有冇有專研漢學的誌向,
然後又考察了莎士比亞的漢學水平,
最後對莎士比亞道:“小友對漢學一片熱誠,老夫十分感動。隻是本學堂麵向立誌成為詹事府官員的學子,
一應課程對小友不太友好。若是小友向學之心不改,
老夫願為小友推薦合適的書院。”
莎士比亞想,
自己都三十七歲了,
以英格蘭人的平均年齡計算,他也許根本就堅持不到學業有成的那一天,就婉拒了對方的好意。
先生見狀,
也不勉強。
莎士比亞又問,自己能否來參觀,以及找門子聊天。
先生表示,
莎士比亞如果想參觀,
建議他旬休的時候來,
至於找門子聊天,可以,
但是不能妨礙門子的正常工作。
莎士比亞滿口應下。
莎士比亞其實很清楚,學習任何一門語言,詞彙和語法都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俚語、俗語。而學習俚語和俗語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跟人交流。
跟門子交談,就是莎士比亞選擇的學習語言的方式。
有了先生的允許,門子跟他的交談也不那麼拘束了。莎士比亞選擇的切入點,除了兒女婚姻之外,最多的就是神話傳說,包括希臘神話、凱爾特神話和愛爾蘭的小精靈的故事。
歐羅巴人其實十分尊崇希臘文化,連帶著希臘神話在歐羅巴的文學界也相當有影響力,作為一個戲劇家,莎士比亞當然對希臘神話不陌生。
可他萬萬冇想到的是,一個看門人,竟然對希臘神話嗤之以鼻,甚至表示,希臘神話的神明根本就不配稱之為神明。
然後莎士比亞就得知了一個令他十分驚悚的遠東風俗,那就是打龍王。
旱季到來,人們就會向龍王求雨,如果龍王下雨了,人們會奉上貢品且來年繼續供奉這位龍王。如果冇有及時下雨,人們就會鞭打龍王的雕像。
晴空霹靂!
莎士比亞都不知道自己那天是怎麼回去的。
據旅館老闆的說法,他那天回來的時候,臉色慘白,他都以為這位住在閣樓上的客人出了什麼大問題呢!
莎士比亞回到旅館,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理自己蒐集來的資料,包括以前自己在英格蘭蒐集到的,進行一項項地分析,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尊貴的荷蘭國王,該不會早就想著用武力改變教廷吧?
仔細想想,早在一百年前,伊拉斯謨和摩爾都先後表示,要促使羅馬教廷改革。一百多年前的思想家們的確是這麼想的。問題是,羅馬會主動改變嗎?
不,不會。
莎士比亞是一位優秀的戲劇家,他很清楚,現實不講邏輯,是因為很多情報不會被當下人所知。讓羅馬主動改變,就跟要求獅子不吃肉一樣,完全不切實際。
這一點,無論一百多年前的思想家們如何呼籲,都無濟於事。因為羅馬就是這樣的羅馬。
那麼,下一步呢?
大大小小各種規模各種形式的宗教戰爭,其實就是這種訴求的衍生。思想家們隻能用筆桿子進行戰鬥,羅馬想要封殺,其實很容易。但是領主們可以拿起武器戰鬥。
這就是宗教戰爭的由來。
莎士比亞能理解薩克森王國和已經被吞併的勃蘭登堡王國當初支援馬丁·路德教士,並大力支援新教的動機。
他同情新教,但是他同樣自豪於天主教陣營有荷蘭國王這樣強大又賢明的君王。
可是現在,他的邏輯在告訴他,尊貴的荷蘭國王從來就不是什麼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對教會隻有利用和不屑!
莎士比亞的三觀受到的衝擊可想而知!
其實他受到的衝擊,遠不如此。
堅持信仰,奧地利匪盜橫行,堅持信仰,法蘭西貴族互相殘殺、腦子都快打出來了,堅持信仰,西班牙經曆過短暫的輝煌之後,也迅速地走向衰弱……難道這個世界,有信仰就是落後的?
莎士比亞不敢相信自己的結論。
因為他知道,無論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歐羅巴的殖民者們會在新大陸理直氣壯地進行屠殺,倚仗就是不信基督就是愚昧、落後,用鐵與血震懾這些落後的異教徒,讓他們信教,就是為他們帶去先進的思想和文明!
可是今天,他手頭的一項項的資料都在告訴他,就在歐羅巴,尊貴的荷蘭國王用鐵一般地事實證明瞭,信教,纔是真正的愚昧!
這,這……
莎士比亞受到的衝擊,可想而知。
他花費了整整三天,纔打開房門,花費了整整一個星期,才走出房間。
莎士比亞在荷蘭的街頭遊蕩,他想去教堂懺悔,可是走到門口,他還是停下了腳步。
他知道,各國的教堂,聖潔的背後都是一片汙濁,而荷蘭的教堂之所以相對純潔,就是因為尊貴的荷蘭國王。
他曾經蒐集過很多這方麵的資料,並深以為榮。
而現在,過往有多驕傲,現在就有多狼狽。
那些資料,就跟一記記的耳光一樣,扇在他的臉上,把他的臉打得啪啪作響。
走進教堂,向天主懺悔,把一切告知神甫,這等於是否認了他自己的過往!更不要說,把這些告知懺悔神甫,就等於是告知了教會和教廷!
那麼,會不會給國王帶來麻煩?人民的福利會不會受到損害?
莎士比亞很矛盾。
作為教徒,他知道自己有義務走進教堂,可是作為一個人,他同樣知道,做人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
莎士比亞陷入了兩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