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庖廚養娃 002
第
1
章
伐竹。
秋分已過,稻子抽出穀穗,牛脾山後頭亮起魚肚白,映著山穀裡綠油油間著金黃的稻田。
田邊土壟上,有一間草屋支立著,砌的泥牆,有些坑窪。
唯一的窗子還是一圈陶壇子口,因壇子裂了,那圈粗實的壇口便拿來做窗,圓洞洞的,透進些光亮,越顯出屋子的狹小。
裡頭就隻擱著一張板床,鋪著泛黃卷邊的草蓆,上頭歪著隻瓦狗,缺了條腿,是撿的彆家孩子不要的。
壁上掛著口輕飄飄的布袋,袋子沾了些糠灰。
裡頭最後一瓢糠,現下全在灶上的陶釜裡煮著,冒著熱煙。
——這是間挨著草屋,西南角的矮灶房,牆角的木桶有些漏水,打濕了滑實的泥地,舂碓長時間無米來舂,已經落了層灰。
灶是陳年的船頭陶灶,在吳楚這帶,家家戶戶流行用這類灶,形似半葉小船,陶製,有兩個火眼,一個用來放釜,另個可以放鬲,釜主要拿來燴煮;鬲一般拿來燒水,上麵搭配甑子還可以蒸食,不過現在家裡僅有個陶釜,放鬲的火眼是空的。
和後世農村的灶不一樣,這灶身加上翹頭的煙囪,也纔到大腿高。
季胥需要把腰彎下,才能攪釜裡的糠粥,彆叫它糊底。
其實這個灶高,時人跪坐著操作才最合適。
但她還沒習慣這個姿勢。
就在昨夜,她剛穿到公元前的漢朝,原身長在牛脾鄉本固裡,三年前,也就是十二歲時,進縣城想找活計,不幸遭賊人略賣為奴,輾轉被扣在長安掖庭宮做舂米漿洗的粗使宮人。
直到兩個月前,北擊匈奴的捷報進京,龍心甚悅,一道免良詔大赦天下,原身恰好在名單內,得以放良歸家,和兩個妹妹相依為命,隻是不知怎的,回家後半個月的睡夢中,季胥穿了過來。
季胥消化完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按照原身的生活軌跡起來做朝食。
這口老灶堵煙,季胥拿木棍捅了捅煙囪,膛肚裡的火才旺起來,把糠粥燒得咕嘟咕嘟響,季胥掰斷一把蕨菜,丟進裡邊,撒點家裡用碎瓦片盛著,僅有的調料,鹽。
一釜糠菜粥就做好了。
看著木膚膚的,實在叫人沒什麼食慾。
五歲的季珠倒是餓得咽咽口水,這是原身的小妹,穿著身苧麻布料的小褶褲,因為過於瘦,越發顯得褲腳肥大。
季珠乖巧擺好三隻豁口碗,三雙筷,家裡僅剩的餐具。
家裡也沒有食案,三姊妹就跪坐在陶灶邊圍著吃。
“阿姊,怎麼吃得這樣少?”八歲的季鳳呼呼喝完,看季胥碗裡還剩出半碗,覺得奇怪。
季胥實在咽不下喇嗓子的糠菜粥,隻推說:“肚子不餓,你和小珠分著吃吧。”
季鳳搖頭,把自己那隻碗倒扣上去,“會餓的,留著阿姊晚點吃。”
這樣一碗食物於她們來說也很珍貴。
想到屋裡空了的糠袋子,季鳳站起來說:“我去馮大家牧豬了。”
這是本固裡一家富戶,在自家山頭養有十餘頭豬,每天早晨放上山,傍晚要趕回豬圈,這份活一天能得一錢。
在鄉裡是極好的一份工,很多垂髫小兒爭搶,畢竟在縣裡背糧,一天走百裡路,工錢也不超過七個錢,這還是成年大男大女的價,像那未滿十五的使女,主家嫌氣力小也不會雇的。
季鳳能得到這份活,還是因著季父小時候,曾在那家牧豬十來年的情分,加之上個牧童因弄丟豬被斷雇,十天前,季鳳正好補了這缺。
因此很珍惜,吃完朝食就趕去馮大家了。
季珠則在灶旁,把剩的不多的鬆球倒出來,騰出空筐籮,背在身後。
這筐籮背起來高出她的頭,瘦小的人兒歪頭望著季胥。
“走吧。”季胥便說,也如平常那般,拎了牆角一把柴刀,旁邊還有一把鐵鋤,兩樣是家裡僅有的鐵具。
她們倆要趁冬天來前,進山多拾點柴禾,這是三姊妹前些天在床上,湊聲商量的。
出了門,走在土壟上,季胥得以打量周圍的環境。
如今以“裡”劃分百姓生活的聚落,她們所在這個地方叫本固裡,臨山近水,土地還算肥沃,因而祖祖輩輩在這墾地定居下來,如今不大不小,總有五十多戶人家。
天濛濛的亮,遠處起了層霧,農田裡隱隱現著屋舍的輪廓,多是蘆葦、稻草或燈心草紮的房頂,如今炊煙都混作霧裡了。
隻見近處畎田裡,架著頂四阿頂式的木井棚,這是本固裡五十戶人家的吃水井,陶井壁上碎瓦片排刻成一道隸書:千秋萬世,長宜子孫。
這會,就有婦人擔著空木桶,向井邊打水,大多梳著利索的發髻,彆著根木簪子,穿著或白或灰的短襦,腰間係著塊蔽膝,褲腳肥大,走路時扁擔吱呀呀叫喚。
季胥沒有過多打量惹人懷疑,不過她能察著大家夥兒對自個兒的注視,也是,原身失蹤三年,乍一回來個個都新奇的很。
“瞧瞧,這是幾年前被縣裡賊子拐走的胥小女?晃眼長成大女了,看著倒比以前還瘦。”
看著漸遠的背影,水井旁七嘴八舌的。
說起三年前這事,大家都還有印象。
當初季家分家,在本固裡可謂鬨得沸沸揚揚,這做君舅君姑的心眼偏到胳肢窩了,因大兒媳金氏生了男丁,做君舅的臨終前,便將一堂兩內的,帶小院兒的瓦房,並二十畝地全數分給大房。
二兒媳田氏生了三個女娘,便隻分得隔壁一間草屋,這一對比,彆提多寒酸。
屋漏偏逢連夜雨,分家沒多久,二房的季貴,也就是田氏的男人,想掙這臉麵,儘快蓋一棟瓦房,便去給人代役來錢,不料意外丟了性命。
留下寡母田氏獨自拉扯三個女兒,她大女兒季胥那時雖才十二歲,卻也很懂事,獨去縣城,欲找份活計補貼家用,沒曾想途中遇上賊人,將她給略賣了。
說起這田氏,自嫁來就是個要強爭勝的性子,換做一般人,接連的喪夫失女,哪還活的下去,她倒撐住了,隻咬緊牙關,說要把大女尋回來。
“是她,當初田氏這寡母把周邊幾個縣找遍了,誰成想她被賣去長安皇城裡?還能活著回來,算她命大。”
“這胥女,在宮裡那富貴窩做活,怕是攢了不少銀錢……可惜咯,田氏半年前聽著信從沔水上長安尋她,結果漕船翻了,連屍身都餵了魚,沒的福享。”
“錢?半月前回家來就隻一身麻布衣裳、一雙草鞋。”
“我路過瞧了瞧,她家且還吃糠呢。”
“就是,做三年奴隸能有什麼錢,還是咱這樣的編戶齊民好。”
“廖嬸子,趕巧你家廣宗在說新婦?我看這胥女家窮,定能給你省點彩禮!許她三斛稻穀,她保準做你家新婦!”說話的是王麻子,他早年偷過田氏種的胡瓜,被田氏揪住,從地裡撕打到路邊,被好些人看笑話。
豆苗裡的婦人直起腰,巾子擦擦汗,白那王麻子一眼,“娶她還得養她妹妹兩張嘴,我可不做這賠本親事,把我家給帶累窮了。”
**
走了大約兩裡路,田地漸少,她們來到牛脾山的一座山頭,牛脾山因形似牛脾得名,分大小百餘山頭,有些是早在老一輩那就有主的;有些則是屬於鄉裡資產,本鄉的都能來伐砍拾薪。這座山頭屬於後者。
沿著踩出來的山路往深走,季珠就時而蹲下撿鬆球,不一會兒就撿了半筐。
季胥卻沒砍柴,而是對著一叢毛竹打量。
“阿姊,竹子不耐燒。”季珠以為她要砍竹做柴,因此說道。
以為季胥是剛歸家所以忘了,“鬆樹耐燒。”
她如今五歲,常在外麵挖野菜拾薪,瘦小的臉蛋曬得瓦黑,五官分明,眨巴眨巴眼,望著季胥,疑惑的模樣。
“不拿來燒,拿來編東西。”這樣好的竹子拿來燒就太可惜了。
她奶奶總廚退休後,賦閒在家會做篾工消磨時間,她從酒店餐廳下班,常給老太太遞工具打下手,也懂一些,現在正好編了來換點錢。
原身的阿母是半年前翻船落水而亡的,這半年來,兩個妹妹靠著鄉裡富戶偶爾施豆粥救濟,再不時拿家當和鄉民換些糠和鹽巴,加上自己找的野菜,吃一頓餓一頓的,勉強度日,如今都是營養不良的乾瘦模樣。
原身也是,被賣在掖庭宮做奴三年,那骨頭,季胥自己摸著都硌手。
家裡不能再吃糠了,需要油水。
這叢毛竹是背陰處的陰山竹,皮青、枝葉茂盛,粗細不一。
這挑竹子也有講究,太老則質脆、發硬;太細的那竹節還有白粉,不夠韌,也不行。
要挑那年份在兩年左右,表皮青翠,枝乾修長,厚度適中的,用來破篾、編織,最為合適。
她隻挑到三根合適的,利落砍下,削去竹枝,竹枝也都堆在一旁,待會帶回去可以紮掃帚。
砍完竹,她才又去找些枯死的鬆樹來砍,林子裡傳出柴刀的伐木聲。
作者有話說:
-----
先姑先舅:已故的公婆。《爾雅》:“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沒,則曰先舅、先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