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我在南明的奮鬥生涯 第126章 出兵計劃
-
“攻打泉州城?”眾人的腦袋都冒出問號?不應該是漳州城嗎?現在這個情況不說能不能出兵,即便是出兵也應該是漳州城啊,怎麼會去攻打距離更遠,兵力更多的泉州城?
世子這個決策到底是什麼意思?
鄭錦直接說道:“各位先下去準備吧。支援父王、南下銅山和北上南日的三路兵力要儘快出發,尤其是銅山和南日兩路,要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攻打泉州城,還需要你們這兩路兵力作為後援。”
眾人憂心忡忡的下去準備出兵事宜去了。但對世子的決策還是心中充滿了疑慮,這動作實在是太大了,縱觀曆史戰爭史,誰也冇有四麵出擊而四處捷勝的先例啊。世子作出的決定是否太過魯莽了。
畢竟在他們看來,糧食危機隻是危言聳聽而已,隻要暫停開倉放糧之策,以府庫之中的糧食,支撐到夏收還是冇有問題的,至於鍊鐵原料不足,可以慢慢進行采買,何必通過如此暴烈的手段進行呢?
畢竟藩主都在清軍的圍剿下,兵敗垂成,世子年僅二十,未經曆過太多的戰爭的洗禮,未必懂得攻城戰的血腥啊。
即便能夠攻克泉州城,哪又怎麼樣?攻下來能夠守得住嗎?
偽清的援軍肯定會四麵八方的圍攻過來,以目前能夠動用的軍隊不會超過八千,能夠抵擋的住偽清的援軍嗎?
世子何其不智?
廈門金門內憂為解,鄭泰在台灣城下施展陰謀,兩萬倭寇猶如暗中毒蛇,擇機噬人,危機重重。如此嚴重情況之下,稍有不慎,廈門金門兩地就可能顛覆,為何不以穩為首呢?
至少也要等到鄭泰之事,塵埃落定之後,再行攻伐也不遲啊?
建平侯府小書房中,鄭錦召集了自己的心腹部下彙聚一堂,準備商討攻伐之事。
鄧會、陳永華、文禎、馮錫範、何全、劉士民等七八人將不大的書房擠的滿滿噹噹。
鄭錦看著一臉擔憂之色的眾人,輕輕一笑道:“諸位,何必擔心。目前情況確實是嚴重,但也不是冇有勝算。”
鄧會剛剛要說什麼,鄭錦忙阻止他,說道:“我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發起戰爭,就已經想好了利弊。勸阻的話就不用在說了,還是想一想怎麼樣能夠順利攻克漳州城,最少需要多少兵力吧?”
“嗯?漳州城?不是泉州城嗎?”眾人以為自己的耳朵聽錯了。
鄭錦再次肯定的確認道:“冇錯,就是漳州城。我不會捨近求遠去攻打泉州城的。”
馮錫範忍不住道:“世子,您是懷疑大堂之中有奸細?”
鄭錦輕輕說道:“馮參軍,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不能肯定的事情不能問。”
馮錫範尷尬的笑了笑,道:“世子說的是,是下官莽撞了。”
鄭錦看向陳永華,道:“陳參軍,你既然提出偷襲漳州城之策,心中肯定有了謀劃了吧。現在可以說說了吧!”
陳永華道:“世子,若想攻打漳州城,關鍵是速度要快,趁著敵我雙方都冇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果斷連夜出擊,勝算可達六成。隻要攻下漳州城,城中的二十萬石糧食和大量的軍資足以支撐我們度過這艱難的三個月。”
鄭錦問道:“連夜出擊?出動多少兵力?三千夠嗎?若是攻下漳州城,需要多少後援支援?偽清多長時間可以調集援軍去救援漳州城?我們能不能守住漳州城?”
鄭錦一連串的問題砸向陳永華。
陳永華從容的道:“世子,漳州城已經九年未經戰火。駐守漳州城的四千清軍半是精壯、半是老弱,警惕性與防備心不強,夜間偷襲的成功機率大為增加。前期隻要三千精銳,夜乘小船一夜即可抵達,漳州城中有心懷大明的反清力量,他們皆有家人慘死在偽清手中,對偽清萬分仇恨,可以用之為暗間。
後援五千人可與前期精銳出動三個時辰後出發,若漳州城下,可以馬上入城維持秩序,若漳州城正在激戰中,也可作為支援力量,攻入城中。
漳州城若下,偽清在附近的兵力主要集中在海澄兩千五百人,同安鎮四千人,我軍第三波援軍三千人可佯攻海澄城,必可牽製住海澄的兵力。同安鎮的兵馬出動,若冇有七天時間根本不可能。
泉州府的兵力調動更是需要福建總督李率泰的同意,現在偽清處於孝期,為了自己的前途,肯定不敢輕易動兵。如此一來一往,可爭取到十五天到一個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足夠我們將漳州城搬空了。”
陳永華長篇大論一番,眾人細細思量,覺得還是行險,萬一偷襲失敗了呢?萬一同安的軍隊直接出動了呢?
裡麵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讓大家有些舉棋不定。
鄧會直言道:“世子,現在廈門、金門動盪不安,若貿然出兵,後方不穩,也會對此事帶來不利的影響。”
鄭錦點點頭,認同道:“當然,當然,現在肯定要安撫民心的。那些大戶所求,無非就是貿易,就是金銀,我現在有安撫他們的貨物了。”
鄧會有些驚訝,道:“不知是什麼貨物,能夠讓世子如此有信心能夠安撫那些大戶權貴。”
鄭錦站起來,道:“我之所以要攻打漳州府,糧食是一個原因,東溪工地不能停工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諸位,可知西方運輸來的西洋鏡子?”
馮錫範有些動容的道:“世子,可是用西洋人用所謂玻璃所做的可以照應人影的鏡子?”
鄭錦點點頭,道:“不錯。東溪工地已經順利燒製出大麵積的玻璃出來,並順利製造出鏡子。
初聞鏡子,馮錫範等人頗不以為然,鏡子雖然稀罕,但一尺左右的鏡子大家還是見過的,不少人還不惜花費巨金從佛郎機人手中購買過一尺高的鏡子。鏡子易碎,南洋又冇有製造的地方,隻能遠渡重洋來到巴達維亞、滿刺加售賣,偶爾有幾塊鏡子被佛郎機人從巴達維亞帶到澳門售賣,那價格,簡直讓人驚掉下巴。
鏡子的巨大利潤讓人眼紅,若能研製出鏡子的製發,那就是一座源源不斷的金河啊,這條金河讓知道鏡子的商人都無比眼熱,不止是鄭家軍高層等人讓工匠嘗試著燒製鏡子,江南一帶的豪商,誰冇有對此動過心,誰冇有嘗試讓工匠去研製鏡子,可惜都以失敗告終。
最好的成績,也隻是研製出一些透明的玻璃,但其投入和產出遠不成比例。有些心灰意冷的豪商都逐漸放棄了研製鏡子一事。後戰亂頻發,更冇有人去動研製鏡子的心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