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我在南明的奮鬥生涯 第127章 貿易貨物,琉璃鏡子
-
“東溪工地已經燒製出長九尺寬三尺的超大型玻璃鏡子,還有幾尊純淨的琉璃藥師王佛像,嗯,還有高級瓷器建盞之類的,這些都是價值不菲的貨物,用它們來引誘廈金兩島上的權貴搓搓有餘。
鄧知州,此事你多費費心,務必讓哪些權貴大戶拿出金銀或糧食來加入這貨物的售賣之中。
如若對這些項目不敢興趣的,世子府主持的海上新式捕魚之法可以讓他們加入到其中。
這幾個項目做的好,每年少說都有近千萬兩的利潤,應該可以滿足他們的胃口了。”鄭錦吩咐道。
“馮參事,你來協助鄧知州完成這件事情。這件事一定要快,要儘快穩定廈金兩島。”
馮錫範興奮的道:“多謝世子。下官一定協助好鄧知州完成此事。
世子,若有權貴大戶皆不願意,該如何處理?”
鄭錦像看一個白癡一樣,這是人所能問出的問題嗎?
鄧會忙在一旁打圓場道:“馮參事不必擔心,這事於大家有大利,哪些權貴家主都是利益熏心之輩,定然不會放棄此事。且安心。”
鄭家是海盜世家,鄭氏集團就是一個半軍半商的綜合體,他們追求的是利潤,是白銀,是社會地位。海盜集團信奉的利益為上,誰的拳頭大,誰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利益、更好的好處,他們就會擁誰為王;誰阻攔大家賺取金銀,誰就是大家的敵人,任何人敢阻攔在大家麵前,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將敵人剷除。
鄭家的根基在海貿,在海上、在軍隊,而恰恰不在土地上,不在中國傳統的鄉紳身上。這就是鄭氏集團與之前統治階級最大的區彆,那就是統治的基礎不一樣,不相同,階級不同,所帶來的利益分配也是不同的。
鄭錦繼續說道:“文主事,你回廈門後,聯絡金木水火土和仁義禮智信十大商行,這十大商行被鄭泰長期把持,其中的人員情況複雜多變,你要擇優使用,利用十大商行的經商渠道,將鏡子等貨物賣出。還有,可以向他們說明,玻璃、鏡子、瓷器、還有琉璃物料都可以訂製,但訂製的價格要高出三到四層。”
戶房文禎眼前一亮,道:“世子,偽清統治地界的良紳官員是否可以加入到其中來?”
“當然可以,隻要是支援我們的良紳商人官員文吏,都可以得到售賣貨物的資格。甚至偽清八旗官員也可以加入到其中。當然,價錢肯定要更貴一些,畢竟付出的成績和風險都不一致,其所享受的待遇,肯定也會有所差彆。”鄭錦耐心的指導道。
眾人得知肯定的訊息後,都個個變得心滿意足起來,對於鄭錦所說的待遇差彆,冇有任何人反對,投入多少,自然獲得多少,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不可能自己提著腦袋反清複明,其待遇跟在偽清地界做偽臣的人一樣的,能為他們爭取到利益,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貪婪過度的人,總會死於非命的。
馮錫範提出疑問,道:“世子,將貨物交由一些大陸良紳售賣,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收益?”
鄭錦解釋道:“目前而言,整個大陸、南洋、甚至西洋都是我們貨物的市場,這個市場很大很大,僅靠我們是吃不下的,兩湖、雲貴、四川、長江以北甚至關外,這都是我們的實力盲區,隻有靠這些當地的良紳纔有足夠的實力去售賣,我們的利益隻會更大,不會減少。
若是打通長江以北,甚至長城內外的市場,每年的貿易利潤不會少於一億兩白銀。大好的錢途,就要靠你們來創造了。”
書房眾人一陣火熱,這樣的錢景真的是一片大好,若是能夠公佈出去,整個鄭家軍都會緊緊地團結在世子鄭錦的周圍,支援東溪工地持續不斷地運轉,甚至會要求世子擴大東溪工地的產值。彆說每年一億白銀的利潤,就是十分之一,一千萬兩白銀,都足以讓人瘋狂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名韁利鎖誰能掙脫的開呢?
他們也知道這是鄭錦要通過的他們的口將鄭家軍的前景描繪出去,穩定廈金兩島的同時,擴大鄭家軍旁支勢力,得到他們的支援,減少鄭家軍攻伐漳泉二府的阻力。
偉人說過:“所謂政治,就是把敵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朋友搞的多多的。”
要是能夠暗中拉攏漳泉二府當地的士紳,隻要能夠消滅偽清軍隊,這些士紳明麵不敢給予支援,暗中的支援肯定不會少的。這或許就是鄭錦讓利潤分出的原因所在吧。
鄧會驚訝了,道:“竟然會有如此高額的利潤嗎?若真的如此,閩粵浙的商人都會蜂擁而至啊。於我軍大為有利啊。”
鄭錦點點頭,道:“商貿之事,就交由鄧知州、馮參事還有戶房負責妥善處理了。還有一事,東溪工地給我們帶來的鍊鐵、鑄造大炮、還有現在的琉璃、瓷器、佛像、鏡子等待,都是工匠潛心研製的功勞。
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是我們鄭家軍的規矩,不拘一格降人纔是我們用人的原則。
為了表彰工匠的巨大功績,我意在工部下設營繕所,秩正七品,設所正、所副、所丞各一人,以諸匠之精藝者為之。如此可激發諸匠工藝技藝的提高,給海貿、軍工帶來更大的收益。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馮錫範支援道:“世子,此建議可行,若能設立營繕所,必會讓工匠們更為專心自己的工藝,提高技術。哪怕每年都能有幾個琉璃、鏡子這樣的高階產物,這營繕所設立就非常有必要。”
陳永華也支援道:“確實如此,工匠之人,人才輩出,世子僅僅是稍加使用,就爆發出如此驚人的成績,若是加大對工匠的支援,提高政治地位,肯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鄧會等人也紛紛讚同此事。新的機構成立,又代表了多了許多編製,許多官位,誰能不喜歡呢?
新型商貿之事,就在這個小小的書房由幾個人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