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744章 廊坊市霸州市非遺-勝芳燈會、高蹺、京韻大鼓、竹簧
廊坊市霸州市非遺文化:勝芳燈會、高蹺、京韻大鼓與竹簧的千年傳承
霸州市,這座位於京津冀腹地的千年古城,以“勝芳古鎮”聞名遐邇,更因深厚的非遺底蘊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態標本。從元宵燈海的璀璨到高蹺表演的驚險,從鼓曲藝術的悠揚到竹藝雕刻的精妙,四項非遺專案串聯起曆史與現代的對話,構建起獨特的文化基因庫。
一、勝芳燈會:千年燈海的匠心密碼
曆史溯源
勝芳燈會起源於明中葉,由盂蘭盆燈會、元宵冰燈和元宵花燈三部分組成,至今已有600餘年曆史。清乾隆南巡時曾駐足勝芳,留下“勝芳荷香”的讚譽,燈會因此聲名遠播。據《霸州誌》記載,清代勝芳已是直隸六大名鎮之一,燈會規模達“萬盞華燈照夜明”的盛況,成為北方元宵文化的代表。
藝術特征
形意燈精髓:以動物、器物為原型,賦予靈動生命力。如“十麵豬八戒燈”十對耳朵可扇動、十張嘴巴能發聲,趣味盎然;“螃蟹燈”橫動八足,彷彿遊弋河澱;“輪箍小車燈”由孩童耍玩,充滿生活氣息。
工藝考究:采用蘆葦稈為骨架,棉紙糊製,彩繪以礦物顏料,可儲存數十年。代表性傳承人牛俊啟的工作室中,“荷花燈”出水芙蓉般嬌豔,“金魚燈”鱗片閃爍,每盞燈均需30餘道工序,耗時半月以上。
傳承創新
牛俊啟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將燈會引入校園,開展“非遺進課堂”活動。孩子們在指導下製作小花燈,雖顯稚嫩,卻滿含對文化的熱愛。2024年,勝芳燈會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作品更在“點亮中國燈”全國主會場活動中驚豔亮相,成為地域文化的國際名片。
二、高蹺表演:驚險與詼諧的民間狂歡
起源傳說
勝芳高蹺源於清初,相傳由一位山東鋦瓷匠人傳入。他暫居勝芳紅旗街時,以高蹺自娛,百姓爭相學習,遂成文會。清康熙三十年的《天津天後宮行會圖》中,勝芳高蹺會已位列其中,足見其曆史悠久。
流派與表演
紅旗公義老高蹺:縣級非遺,以武高蹺見長,角色包括“公子”“小姐”“醜婆”等,表演中融入翻跟頭、劈叉等技巧,驚險刺激。
小河西同義高蹺會:市級非遺,文武兼備,角色服飾華麗,道具精緻,以“二鬼摔跤”“張飛趕馬”等劇目聞名。
現代傳承
兩派高蹺會定期在元宵、中秋等節日表演,成為古鎮的文化盛事。2022年,紅旗公義老高蹺會在霸州市旅發大會上展演,吸引數千觀眾;小河西同義高蹺會則通過短視訊平台傳播,單條視訊播放量超百萬,讓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三、京韻大鼓:鼓曲中的北方魂韻
曆史演變
京韻大鼓由河北滄州、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清末傳入京津後,經劉寶全改革,以北京語音吐字,吸收京劇、馬頭調唱法,形成“城派”風格。其唱腔悠揚,伴奏以三絃、四胡為主,被譽為“北方曲藝之王”。
藝術特色
唱腔分類:包括“大口”“小口”兩種流派,前者激昂奔放,後者細膩婉轉。
經典曲目:《大西廂》《伯牙摔琴》《壯美黃河口》等,通過說唱結合講述故事,情感真摯。
傳承現狀
雖未在霸州形成獨立流派,但京韻大鼓在京津冀地區廣泛流傳。2019年,北京曲藝團、天津市曲藝團獲評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推動其創新發展。霸州本地曲藝愛好者通過社團活動傳承這一藝術,如“霸州曲藝社”定期舉辦演出,培養年輕觀眾。
四、竹簧雕刻:竹藝中的宮廷遺韻
工藝溯源
竹簧,又稱“翻簧”,起源於清早期,係地方官進貢朝廷的器物之一。其取竹子內壁2毫米厚的“簧”層,經蒸煮、壓平、雕刻等工序製成器物,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
傳承與創新
王氏竹簧:第三代傳承人王文修恢複宮廷技藝,創作“竹簧雕夔龍方鼎”“竹簧如意”等精品,獲廊坊市非遺認定。其子王鵬繼承衣缽,開發“竹簧小四件櫃”“竹簧鼻煙壺”等文創產品,遠銷日韓。
工藝突破:王文修將傳統浮雕與現代鏤空技法結合,創作“竹簧抱月瓶”,突破平麵限製,獲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文化價值
竹簧作品被河北博物院收藏,成為研究清代宮廷藝術的活化石。王文修坦言:“竹簧需五年打基礎,學詩詞、練雕刻,如今最憂傳承。”其通過“非遺工坊”培養學徒,讓這門近400年的技藝“節節高”。
五、非遺傳承的霸州正規化
霸州非遺的繁榮,源於“活態傳承
創新活化
政策支援”的三重驅動:
活態傳承:燈會、高蹺通過節日展演保持生命力,竹簧、京韻大鼓以師徒製培養新人;
創新活化:燈會引入校園,高蹺藉助短視訊傳播,竹簧開發文創產品;
政策支援:政府建立非遺工坊,舉辦旅發大會推廣,讓傳統技藝“活”在當下。
如今,霸州非遺已形成“國家級
省級
市級”的立體網路,其中勝芳燈會、小河西同義高蹺會等專案,正以千年文化底蘊為底色,繪就新時代非遺保護的“霸州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