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745章 廊坊市廣陽區非遺-雕填漆器髹飾、金漆彩繪髹飾、李氏正骨
廊坊市廣信區非遺文化:信河亂彈腔、石人殿廟會、翻九樓與串堂的千年傳承
廣信區(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作為贛東北的文化重鎮,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中,信河亂彈腔、石人殿廟會、翻九樓習俗與串堂藝術四大專案,以戲曲、民俗、音樂為核心,構建起獨特的文化生態鏈。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是曆史記憶的載體,更是當代文化創新的源泉。
一、信河亂彈腔:武戲著稱的“江西大戲”
曆史溯源
信河亂彈腔,又稱“信河戲”,是贛劇兩大源流之一,形成於清乾隆年間。當時,秦腔、石牌腔、梆子腔等外來聲腔與弋陽腔、崑曲在贛東北交融,逐漸形成以廣信區為中心,輻射貴溪、玉山、鉛山等地的戲曲劇種。2013年,信河亂彈腔入選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
藝術特征
多聲腔融合:涵蓋亂彈腔(花部)、秦腔、楚腔、宜黃腔、崑腔等,形成高、昆、亂三合班體係,兼具慷慨與悠揚的審美特質。
武戲精髓:以雜耍技藝聞名,如“打浪台”的十四種翻撲、“打場麵”的刀槍棍棒,甚至半空“打布”等驚險動作,展現漢唐百戲風采。
題材貼近大眾:劇目以曆史劇、神話劇、公案劇為主,通過家庭世俗劇傳遞忠孝節義倫理,被譽為“平民百科全書”。
傳承創新
非遺傳承人楊善東通過“講、演、教”結合的方式推廣信河亂彈腔。他係統講解唱腔技巧,藉助多媒體展示《玉麒麟》等經典劇目,並指導學員學習基礎身段。其團隊每年演出超千場,將傳統戲曲送入校園、社羣,讓古老藝術煥發新生。
二、石人殿廟會:千年不衰的“民俗活化石”
曆史淵源
石人殿位於廣信區石人鄉,始建於晉,擴建於唐,宋宣和年間獲禦賜“鷹護殿額”。殿內供奉劉李二神,其中李德勝為唐時知信州,因禱雨立化被鄉民立廟祀之。廟會自農曆九月初一持續至初十,通過祈福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文化景觀
儀式程式:開幕式由閩浙贛三省香會班與靈山串堂班表演,百姓燒香許願、行商小販雲集,戲班演唱熱鬨非凡。
經濟功能:廟會期間,民眾購買種子、農具,進行農資交易,形成“商味、節味、遊味”並重的民俗盛會。
曆史延續:雖曆經三度火焚、四次皇封,廟會仍憑借每年九月活動延續至今,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結構的“活化石”。
現代轉型
靈山晉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後,廟會組織更加規範。2023年,廣信區將非遺展示與廟會結合,通過展板、互動體驗等形式,吸引遊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三、翻九樓習俗:驚險絕倫的“巫儺遺風”
起源與演變
翻九樓習俗約形成於唐宋,清末從福建傳入廣信區,以臨水夫人信仰為核心,融合道教閭山派武科與南方巫法遺緒。2017年,其入選江西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表演內容
翻九樓:以九張八仙桌疊至十餘米,表演者逐層翻跟鬥至頂桌,完成“金雞獨立”“童子拜觀音”等動作。
上刀山:在二十餘米圓木上攀爬,表演淩空翻滾。
下火海:赤足踏過通紅炭火,毫發無傷。
表演前需擺供筵、請道士履行科儀,體現“禳災納吉”的原始信仰。
傳承挑戰
當前,翻九樓習俗麵臨後繼乏人的困境。第四代傳人周莊武通過“非遺進景區”活動,在靈山工匠小鎮展示絕技,吸引遊客體驗,試圖以文旅融合破解傳承難題。
四、串堂藝術:走村串戶的“民間交響”
曆史脈絡
串堂發源於北宋末年的廣信、饒州鄉村,早期劇目雜以民間小調,明清時融入南戲元素,發展出饒河調與信河調。文革期間中斷,改革開放後複興,2013年入選江西省非遺名錄。
藝術形態
班社構成:由農民業餘組成,少則五六人,多則十餘人,使用鑼鼓、嗩呐、二胡等十餘種樂器。
表演場景:分坐奏與行奏兩種形式,常在婚喪嫁娶、節慶祭祀時走村串戶,形成“堂前一坐,吹打彈唱”的獨特景觀。
劇種相容:演奏贛劇、徽劇、京劇等劇目,文武場技巧全麵者擔任班主。
當代實踐
廣信區通過“非遺進景區”活動,推動串堂藝術與旅遊深度融合。例如,在清水老街“村晚”中,串堂班傳人以嗩呐二胡合奏《男兒當自強》,創新曲目吸引年輕觀眾,展現傳統音樂的現代生命力。
五、非遺傳承的廣信正規化
廣信區非遺保護形成“活態傳承
創新活化
政策支援”的三重驅動:
活態傳承:通過師徒製、班社傳承培養新人,如楊善東的戲曲教學、周莊武的翻九樓表演;
創新活化:將非遺融入景區、節慶活動,開發文旅產品,如“非遺進景區”係列展演;
政策支援:政府建立非遺工坊,舉辦“四個一百”文化導師下鄉活動,提升基層宣傳文化陣地效能。
如今,廣信區非遺已形成“省級
市級
區級”的立體網路,其中信河亂彈腔、石人殿廟會等專案,正以千年文化底蘊為底色,繪就新時代非遺保護的“廣信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