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816章 忻州市原平市非遺-鳳秧歌、撓羊賽、麻紙、梨花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816章 忻州市原平市非遺-鳳秧歌、撓羊賽、麻紙、梨花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忻州市原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秘:鳳秧歌、撓羊賽、崞陽麻紙與同川梨花會

作為晉北文化的核心區域,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承載著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是當地人民的生活智慧與精神象征,更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本文聚焦原平市四大代表性非遺——鳳秧歌、撓羊賽、崞陽麻紙、同川梨花會,從曆史淵源、文化特色及保護傳承等角度,深入探尋它們的獨特魅力。

一、原平鳳秧歌:舞動鄉土的生命律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

原平鳳秧歌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是北賈村村民世代傳承的民間舞蹈。

其名稱中的“鳳”字既象征祥瑞,也源於表演者頭戴竹圈、形如鳳冠的特色道具。

舞蹈形式分為“過街”“踩圈”“開軲轆”三部分,演員通過甩動竹圈、踏步扭腰展現農耕生活的場景,動作粗獷中透著細膩,既有北方秧歌的豪放,又融合了戲曲的韻律。

其音樂風格獨樹一幟,曲調高亢悠揚,歌詞中大量使用虛詞襯字,如“哎嗨喲”“呀兒呦”,既契合農耕文化的即興特質,又增強了表演的感染力。

鳳秧歌常與“上院”“攆瘟神”等民俗活動結合,成為鄉村節慶不可或缺的精神儀式。

例如,在春節期間,村民通過連續三天的踩街表演,祈求風調雨順、驅邪納福。

近年來,原平市積極推動鳳秧歌的活態傳承。

2022年,文化館舉辦專項培訓班,邀請第六代傳承人蘇潤鎖親授技藝,從動作編排到隊形設計進行係統優化,吸引年輕學員參與。

天津師範大學實踐團更深入北賈村調研,運用新媒體推廣這一非遺專案,使其從田間地頭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二、撓羊賽:泥土之上的力量美學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

撓羊賽是原平乃至忻州地區最具標誌性的民間體育競技活動,起源於元代農牧交錯的生存環境。

其名“撓”取自方言“扛羊”,寓意勝者可贏得一隻活羊作為獎勵。

比賽規則極具地方特色:跤手赤膊上陣,跤場不設圍欄與墊子,以雙肩觸地判定勝負,連勝六人者稱“撓羊漢”,可肩扛白羊繞場謝眾,儘顯榮耀。

這項運動不僅是力量的較量,更蘊含著鄉土社會的生存哲學。

農耕時代,摔跤技能是抵禦匪患、保護牲畜的重要手段,而撓羊賽的開放性與全民性(不分年齡、體重)使其成為凝聚村落情感的紐帶。

每逢廟會,賽事常從日落持續至天明,村民圍坐呐喊,跤手輪番上陣,場麵熱火朝天。

原平市長期致力於撓羊賽的推廣。自1960年被國家體委命名為“摔跤之鄉”以來,當地通過“村跤聯賽”“摔跤進校園”等活動培養後備力量。

2024年舉辦的第二屆“愣後生杯”非遺撓羊賽吸引了全國跤手參與,結合文旅推介,將傳統競技與現代體育精神相融合。

三、崞陽麻紙:千年紙韻的匠心傳承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

崞陽麻紙的製作技藝可追溯至漢代,以桑皮、麻纖維為原料,經過泡料、蒸煮、晾曬等72道工序手工製成。

其紙張柔韌細膩、防蛀耐存,曾是明清時期官府文書的專用紙。

技藝核心在於“撈紙”環節:匠人憑經驗控製紙漿濃度,雙手抖動竹簾使纖維均勻交織,成就“紙壽千年”的品質。

20世紀後期,工業化造紙衝擊使崞陽麻紙瀕臨失傳。

2009年,原平市將其列入省級非遺名錄,依托文化館開展搶救性保護。

老藝人通過師徒傳承、技藝展示重新喚醒公眾對傳統紙藝的關注。

如今,麻紙不僅用於書畫創作,更被開發為文創產品,如燈籠、摺扇等,賦予古法技藝新的生命力。

四、同川梨花會:春雪紛飛的文化盛宴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3年)

同川梨花會是原平市同川地區延續數百年的民俗盛事。

每年四月,萬畝梨園銀裝素裹,村民以花為媒,舉辦社戲、詩會、集市等活動,祈願豐收。

2023年,這一習俗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成為“文旅融合”的典範。

梨花會的核心在於“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

當地民諺雲:“梨花白,穀雨來”,花期與農耕節氣緊密相連。

活動期間,戲曲班社在梨園搭台唱戲,商販沿道擺攤,形成“人在花中遊,戲在雲間響”的獨特景緻。

近年來,原平市通過攝影大賽、非遺展演等形式提升梨花會的知名度,吸引數萬遊客,帶動鄉村經濟振興。

結語:非遺保護的文化密碼

原平市的四大非遺專案,從舞蹈、體育到技藝、民俗,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晉北生活圖景。它們的存續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援(如設立保護名錄、專項資金)、傳承人的堅守(如蘇潤鎖的培訓、撓羊漢的競技精神),以及公眾的文化自覺(如梨花會的全民參與)。未來,通過“非遺
旅遊”“非遺
教育”等創新模式,這些文化遺產將在現代化程序中煥發新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載體。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