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818章 陽泉市盂縣非遺-河燈節、牛鬥虎、桃仁月餅、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818章 陽泉市盂縣非遺-河燈節、牛鬥虎、桃仁月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陽泉市盂縣非遺:河燈節、牛鬥虎與桃仁月餅的文化探微

盂縣作為山西省陽泉市的文化重鎮,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千百年來農耕文明與地域民俗的交融智慧。其中,河燈節、牛鬥虎與桃仁月餅三項省級非遺專案,分彆以祭祀儀式、擬獸舞蹈和飲食文化為載體,構建起盂縣獨特的精神圖譜。以下從曆史淵源、文化內涵與當代傳承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一、河燈節:滹沱河畔的農耕信仰

(一)曆史溯源:從南宋遷徙到家族傳承

盂縣河燈節起源於南宋末期(約1279年),崔氏家族為躲避戰亂從大同懷仁遷至滹沱河畔的大崔家莊。

因定居地常遭洪水侵襲,崔氏先民以河神為祭祀物件,通過放河燈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據《崔氏族譜》記載,這一習俗曆經25代傳承,至今已延續700餘年。

其核心儀式集中於農曆正月十五,與南方中元節(七月十五)的河燈習俗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北方農耕文明對水資源的依賴與敬畏。

(二)儀式流程:從傳料到放燈的集體記憶

河燈節的完整流程包含四大環節:

傳料籌備:村民自發收集麻油、柴禾、棉花等材料,象征農耕社會的資源整合;

手工製作:以玉米稈紮製燈架,棉花浸泡燈頭,紅綠紙裱糊裝飾,形成直徑達30厘米的粗獷燈體;

祭祀儀式:在河神廟進行焚香、獻供等傳統祭拜,體現對自然神的敬畏;

放燈表演:通過點旺火、奏樂、燃放鞭炮等儀式將河燈放入河道,形成“燈河”景觀。

這一過程不僅是對農業豐收的祈願,更是社羣凝聚力的體現。

2015年,河燈節被列入山西省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2023年入選全省十大非遺保護傳承優秀案例。

(三)當代活化:文旅融合的示範樣本

近年來,盂縣通過“非遺
旅遊”模式推動河燈節創新發展。

梁家寨鄉建立傳習基地,開展傳統製作體驗、仇猶公主角色扮演等互動專案,年均吸引遊客超3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產業增收200餘萬元。

2024年第七屆河燈民俗文化節增設低空飛行表演秀、特色美食品鑒會等活動,進一步拓展非遺的現代價值。

二、牛鬥虎:太行山麓的擬獸史詩

(一)曆史淵源:從民間傳說到舞蹈定型

牛鬥虎起源於盂縣民間傳說,相傳古代村民為驅趕危害牲畜的猛虎,創作了以牛虎爭鬥為內容的祭祀表演。

其動作設計包含虎的撲躍與牛的抵頂,配合鑼鼓節奏形成剛柔並濟的表演特色。

2009年,該專案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表演形式固定為雙人扮牛、雙人扮虎,通過螺旋形走位展現群體協作與個體表現力。

(二)文化內涵:農耕文明的精神隱喻

牛鬥虎的核心意象包含三層:

牛象征勤勞堅韌:通過上抵、下頂、左閃、右扛等動作,展現農耕社會對牲畜的依賴;

虎代表邪惡勢力:以撲躍、攻擊等形態隱喻自然災害或社會威脅;

正義戰勝邪惡:表演中牛最終戰勝虎的結局,體現晉東地區“以柔克剛”的處世哲學。

這一舞蹈不僅是娛樂形式,更是社羣價值觀的傳遞載體。

每年元宵節期間,南白水村表演隊赴周邊30餘村巡演,吸引數千觀眾現場觀看,形成“觀演互動”的傳承模式。

(三)傳承創新:從社火表演到舞台藝術

2017年山西藝術節期間,牛鬥虎作為特色節目在太原市長風商務區行進表演,2019年盂縣牛鬥虎傳習所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習所。

傳承活動通過“非遺進校園”、山西藝術節展演等形式擴大影響力,同時結合現代舞台技術進行動作規範化改良,使其更符合當代審美需求。

三、桃仁月餅:太行山間的味覺記憶

(一)曆史演變:從軍中祝捷到民間祭月

桃仁月餅起源於宋元時期的軍隊祝捷食品,盂縣人在外行軍時將中原圓餅技藝帶回,結合本地旱地小麥、胡麻油和太行山核桃仁,創造出獨特的烤製工藝。

因原料(桃仁、麻油)成熟於農曆八月十五,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祭月、閤家團圓的象征。

盂縣老字號“天元成”月餅已傳承六代人,其製作工藝包含焙餡兒、煨餡兒、潑麵、包餡、看火等嚴格工序,體現農耕社會對食物科學的深刻理解。

(二)文化價值:從飲食習俗到情感紐帶

桃仁月餅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四方麵:

曆史傳承:見證宋元軍事文化與地方民俗的融合;

情感寄托:通過“打月餅”表達對親人的思念,通過“祭月神”祈願團圓;

地域適應:堿性原料中和當地酸性體質,形成獨特的味覺依賴;

社會功能:作為禮品增進情感交流,成為文化認同的符號。

2017年,桃仁月餅被列為省級非遺專案,第六代傳承人張大虎通過家族工坊與電商渠道,推動其從地方特產走向全國市場。

(三)當代挑戰:從手工堅守到創新突圍

麵對機器量產的競爭,張大虎家族堅持手工製作,保留油潑麵、水潑麵等傳統工藝,同時開發木糖醇版本滿足健康需求。

其子張鵬通過短視訊、網店等新媒體傳播手藝,吸引年輕群體關注。

2025年,工坊日均生產月餅2000餘個,中秋期間達20萬個月餅,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市場的平衡。

四、非遺保護:從單項傳承到係統構建

盂縣非遺的保護實踐呈現三大特征:

家族傳承與社羣傳播結合:如河燈節通過崔氏家族25代傳承,牛鬥虎通過村社組織巡演;

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並重:桃仁月餅在保持核心工藝的同時改良配方,河燈節引入角色扮演等互動形式;

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協同:文旅部門通過政策扶持、節慶活動推動非遺產業化,傳承人利用新媒體擴大影響力。

2025年,盂縣非遺保護已形成“省級專案為龍頭、市級專案為支撐、縣級專案為補充”的立體體係,其經驗為北方農耕文明非遺保護提供了可複製的樣本。

結語

盂縣的河燈節、牛鬥虎與桃仁月餅,不僅是曆史記憶的載體,更是活態的文化基因。

它們通過祭祀儀式、舞蹈表演和飲食習俗,構建起盂縣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對正義的追求和對團圓的渴望。

在當代社會,這些非遺專案通過創新傳承煥發新生,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地域與全球的文化橋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