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857章 長治市武鄉縣非遺3-瞽(gu)調、跑腿秧歌、紙紮、大板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857章 長治市武鄉縣非遺3-瞽(gu)調、跑腿秧歌、紙紮、大板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長治市武鄉縣非遺:瞽調、跑腿秧歌、紙紮與大板書的文化交響

在太行山腹地的長治市武鄉縣,農耕文明與紅色文化交織的土地上,孕育出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瞽調、跑腿秧歌、紙紮技藝與武鄉大板書,作為省級和市級非遺的代表,既承載著地方文化的基因密碼,又折射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這些非遺專案不僅被列入保護名錄,更在當代傳承中煥發新生,成為連線曆史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一、瞽調:盲藝人口中的千年歌謠

省級非遺,曲藝活化石

瞽調,又稱“盲人說書”或“瞽兒腔”,是武鄉縣盲人藝人傳承的民間說唱藝術。

其曆史可追溯至宋元時期的“說經”,明清時期與武鄉鼓書融合,形成以三絃、月琴為主奏,說唱結合的獨特形式。

2009年,瞽調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研究中國盲人曲藝的重要樣本。

藝術特色與傳承

瞽調的表演以坐唱為主,藝人懷抱三絃或月琴,自彈自唱,內容涵蓋曆史傳奇、民間故事、生活趣事等。

其唱腔質樸渾厚,節奏自由多變,常以“起板—正板—落板”結構展開,配合擊打琴板或小鼓的節奏,形成獨特的音樂韻律。

傳統書目如《楊家將》《包公案》等長篇說唱,需數日甚至數月才能完成,藝人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

當代困境與創新

隨著視聽媒體的普及,瞽調的聽眾群體逐漸萎縮,藝人數量從巔峰時期的百餘人銳減至不足二十人。

為應對挑戰,武鄉縣文化館啟動“瞽調保護工程”,通過錄音錄影、曲譜整理等方式建立數字檔案。

2023年,年輕傳承人李建國嘗試將瞽調與現代音樂結合,創作《太行盲歌》等實驗性作品,並在短視訊平台推廣,吸引年輕觀眾關注。

二、跑腿秧歌:腳步間的紅色記憶

市級非遺,戰地歌舞

跑腿秧歌,又稱“武鄉秧歌小跑”,是流行於武鄉縣東鄉一帶的民間舞蹈。

其曆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的社火表演,抗日戰爭時期被八路軍改編為戰地宣傳工具,成為鼓舞士氣、傳遞情報的特殊方式。

2010年,跑腿秧歌被列入長治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太行山上的紅色舞蹈”。

表演形式與文化內涵

跑腿秧歌以“跑”為核心動作,表演者通過快速走步、轉身、跳躍等動作,配合鼓點節奏,形成熱烈奔放的舞蹈風格。

其隊形變化豐富,包括“二龍吐須”“剪子股”“八卦陣”等,象征團結與智慧。

傳統曲目如《送軍糧》《打遊擊》等,以舞蹈動作再現抗戰場景,具有強烈的時代印記。

現代傳承與活化

如今,跑腿秧歌已從戰地宣傳轉化為節慶表演的核心專案。

2025年春節期間,武鄉縣舉辦“跑腿秧歌大賽”,來自各鄉鎮的20餘支隊伍參賽,吸引數千名觀眾觀看。

同時,文化館將跑腿秧歌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通過簡化動作、改編兒歌等方式,培養青少年傳承人。

三、紙紮:彩紙間的生死對話

市級非遺,民間工藝瑰寶

武鄉紙紮,又稱“紮彩”或“彩塑”,是流行於武鄉縣的傳統民間手工藝。

其曆史可追溯至漢代,用於喪葬儀式中的紙人、紙馬製作,後逐漸擴充套件至節日慶典中的龍燈、花船等裝飾。

2011年,武鄉紙紮被列入長治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研究中國民間喪葬文化的重要載體。

工藝特色與文化象征

紙紮製作以竹篾、鐵絲為骨架,糊以彩紙,繪以顏料,造型生動逼真。

其品類豐富,包括人物類(童男童女、八仙過海)、動物類(獅、虎、馬)、建築類(牌樓、亭閣)等。

色彩上,以紅、黃、綠為主色調,象征吉祥與生命力;造型上,注重比例協調與動態表現,如“紙馬”需呈現奔跑姿態,“紙人”需體現服飾細節。

當代轉型與市場拓展

隨著殯葬改革的推進,傳統紙紮的市場需求萎縮,但藝人通過創新設計開辟新路徑。

2024年,紙紮藝人王師傅創作“太行山主題紙雕”,將地方景觀與神話傳說結合,作品入選山西省民間工藝展。

同時,紙紮工藝被應用於文旅場景,如製作微型紙紮博物館、節日燈飾等,實現從“喪葬用品”到“文化產品”的轉型。

四、武鄉大板書:說唱中的英雄史詩

市級非遺,曲藝新聲

武鄉大板書,又稱“武鄉大鼓書”或“鋼板書”,是流行於武鄉縣及周邊地區的曲藝形式。

其曆史可追溯至清代,藝人以鋼板(銅鈸)擊節,配合說唱表演,內容多為曆史故事、英雄傳奇。

2012年,武鄉大板書被列入長治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上黨地區曲藝文化的重要分支。

藝術風格與表演特色

大板書以鋼板為伴奏樂器,藝人左手持鋼板,右手執木槌,通過敲擊發出清脆聲響,配合說唱節奏。

其唱腔高亢激昂,語言生動幽默,常以“七字句”“十字句”為基本句式,輔以方言詞彙增強地域特色。

傳統書目如《嶽飛傳》《水滸傳》等長篇說唱,需數日完成,藝人通過“說、表、評、唱”等技巧展現故事情節。

現代傳播與跨界融合

為擴大受眾,大板書藝人嘗試與新媒體結合。2023年,傳承人張師傅在抖音開設“大板書直播間”,通過短視訊片段吸引粉絲,並開展線上教學。

同時,大板書被改編為舞台劇《鋼板書說英雄》,融入舞蹈、燈光等元素,在山西省曲藝節上獲好評。

五、非遺活態傳承的武鄉實踐

武鄉縣的非遺保護並非孤立的文化儲存,而是融入地方發展全域性的係統工程。

政府通過“非遺
文旅”“非遺
教育”“非遺
科技”等模式,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瞽調走進社羣文化中心,跑腿秧歌成為旅遊節慶的亮點,紙紮工藝轉化為文創產品,大板書通過直播觸達全國觀眾。

這些實踐不僅讓非遺“活”起來,更讓文化“火”起來,為鄉村振興與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動力。

從瞽調的悠揚唱腔到跑腿秧歌的熱烈舞步,從紙紮的精巧造型到大板書的激昂說唱,武鄉縣的非遺專案如同一部部立體的史書,記錄著這片土地的曆史記憶、文化基因與精神追求。

在當代傳承中,這些非遺既保持著原真性,又不斷適應時代需求,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正如武鄉人所說:“非遺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流淌在我們血液裡的文化基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