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858章 長治市長子縣非遺-鼓書、響銅樂器、上黨八音會、炒餅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858章 長治市長子縣非遺-鼓書、響銅樂器、上黨八音會、炒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長治市長子縣非遺瑰寶:鼓書、響銅樂器、上黨八音會與炒餅的文化密碼

在太行山腹地的長治市長子縣,千年農耕文明與紅色革命基因交織,孕育出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長子鼓書、長子響銅樂器製作技藝、上黨八音會三項國家級非遺,與省級非遺長子炒餅共同構成地方文化的基因圖譜。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承載著曆史記憶,更在當代傳承中煥發新生,成為連線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一、長子鼓書:鄉音裡的曆史敘事

國家級非遺,曲藝活化石

長子鼓書形成於清代,是流行於晉東南地區的民間說唱藝術。

2011年,其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v—98。它以長子方言為載體,融合評書、鼓詞、道情等元素,形成“說、唱、表、演”四位一體的表演體係。

藝人手持書鼓與簡板,通過豐富的板式變化和生動的方言表達,講述《金鐲玉環記》《包公案》等傳統故事,以及《江姐》《烈火金剛》等現代題材。

曆史脈絡與藝術特色

長子鼓書的形成可追溯至宋元時期的評書藝術。

清道光年間,山東、河北的大鼓說唱傳入長子,與本地評書結合形成“木板書”。

20世紀40年代,抗日政府組織曲藝隊,將鼓書改編為宣傳工具,創作《計取北高廟》等紅色曲目。

表演形式也從單人坐唱發展為雙人走唱、女藝人登台等多元模式。

其唱腔包含四句提綱、小揚腔等板式,伴奏樂器從最初的書鼓、手板,擴充套件至二胡、電子琴等。

當代傳承與創新

國家級傳承人劉引紅帶領團隊,將傳統鼓書與現代舞台結合,創作《小兩口回孃家》《三聖公主爭位》等作品,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群星獎等榮譽。

長子縣通過“週末藝苑”展演、曲藝進校園等活動,培養王晨曦等年輕傳承人。

2025年,長子鼓書亮相央視《非遺裡的中國年》,並藉助短視訊平台觸達年輕觀眾,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雲端舞台”的跨越。

二、長子響銅樂器:千錘百煉的聲學奇跡

國家級非遺,銅樂之鄉的匠心

長子縣享有“銅樂器之鄉”美譽,其響銅樂器製作技藝可追溯至唐代貞觀年間。

2008年,該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銅、錫為原料,經配料鑄胚、高溫鍛打、熱壓成型、定音拋光等七道工序,製成平調大鑼、蒲劇鑼等近三十種樂器,廣泛應用於晉劇、京劇及宗教音樂。

核心技藝與文化象征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是響銅樂器製作的精髓。

定音環節依賴匠人耳音與樂感,通過錘擊調節音高,需數十年經驗積累。

玖興爐響銅樂器廠傳承人郭岩峰介紹,一件樂器需手工鍛打上萬次,抄鑼、京釵等產品遠銷國內外。

樂器上的紋飾融合龍鳳、雲紋等元素,承載著“鳴鑼開道”“驅邪祈福”的文化寓意。

產業轉型與市場拓展

長子縣現有玖興爐等三大響銅樂器企業,年產量占全國市場的30%。

企業通過電商平台拓展銷路,開發文創銅鑼、迷你鑔片等新品。

2025年春節前夕,工廠訂單量激增,工人加班趕製威風鑼、中音手鑼等傳統樂器,滿足民俗活動需求。

三、上黨八音會:太行山間的音樂盛宴

國家級非遺,民間音樂的集大成者

上黨八音會流行於晉東南地區,因使用鼓、鑼、鈸、笙、簫、笛、管、胡八種樂器得名。

其形成於元明之際,成熟於明末清初,脫胎於宮廷音樂、廟堂音樂及民歌小調。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2—58。

藝術特征與表演形式

上黨八音會以“吹打並重、文武相接”為特色,文場用嗩呐、笙演奏悠揚旋律,武場以大鼓、鑼鑔製造熱烈氣氛。

藝人需掌握“文吹”“武吹”技巧,如口咬鍘刀吹奏、鑼鑔拋接等絕活。

傳統曲目包含《揚州傍妝台》《一枝花》等嗩呐牌子曲,以及上黨梆子、秧歌的唱腔選段。

現代傳承與文化價值

長子縣通過舉辦八音會大賽、非遺展演等活動,推動這一藝術形式複興。

2025年,八音會參演首屆山西藝術節,並融入文旅專案。

其音樂構成融合宮廷雅樂、戲曲唱腔與民間小調,成為研究上黨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

四、長子炒餅:舌尖上的非遺記憶

省級非遺,百年風味的傳承

長子炒餅始創於清光緒年間,以麵粉、豬肉絲、蒜薹、粉條為主料,經和麵、烙餅、切絲、炒製等48道工序製成。

成品色澤金黃,口感爽滑,獲晉東南地區名產名吃展銷會一等獎。

2011年,其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工藝與文化符號

炒餅製作需“三翻三壓”:烙餅時翻麵三次,切絲後壓散餅塊,炒製時壓勻調料。

高湯燜製環節賦予餅絲鮮香,食用時佐以山西老陳醋與蒜末。

長子縣通過製定製作標準、舉辦技能大賽,推動這一小吃標準化發展。

2025年,長子炒餅亮相央視《非遺裡的中國年》,成為地方美食文化的代表。

五、非遺活態傳承的長子實踐

長子縣構建“政府引導
團隊傳承
賽事推動”的非遺保護體係:文化館設立傳習基地,開展鼓書、八音會進校園活動;玖興爐樂器廠與職業院校合作,培養響銅樂器製作人才;通過“中國曲藝之鄉”稱號賦能,推動非遺與文旅、教育深度融合。

這些實踐不僅讓非遺“活”起來,更讓文化“火”起來,為鄉村振興與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動力。

從鼓書的悠揚唱腔到響銅樂器的鏗鏘之聲,從上黨八音會的熱烈奔放到炒餅的煙火氣息,長子縣的非遺專案如同一部部立體的史書,記錄著這片土地的曆史記憶、文化基因與精神追求。

在當代傳承中,這些非遺既保持著原真性,又不斷適應時代需求,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