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10章 古訓流芳(全文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0章 古訓流芳(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彷彿隻是轉眼之間,距離楊柳村蘇家那場驚心動魄的變故,已過去了悠悠十餘載。

在鄰縣一處清雅幽靜的官邸後園,夏日的午後,陽光透過繁茂的葡萄藤架,灑下斑駁搖曳的光點。涼風習習,帶來池塘荷花的淡淡清香。一位年近三十、氣質溫婉沉靜的婦人,正坐在石凳上,手中做著針線,嘴角含著一抹溫柔的笑意,看著不遠處一雙年約七八歲的兒女,正在乳母的看護下,嬉笑著追逐一隻色彩斑斕的蝴蝶。這婦人,正是已為人母的蘇婉娘。歲月的流逝,並未在她臉上留下太多痕跡,反而增添了幾分成熟與從容的氣韻。

“娘親,娘親!後來呢?那個壞嫂嫂和土匪頭子,最後真的被青天大老爺砍頭了嗎?”紮著雙丫髻的小女兒,撲閃著大眼睛,跑過來依偎進蘇婉娘懷裡,奶聲奶氣地追問。旁邊的小兒子也湊了過來,一臉好奇與緊張。

蘇婉娘放下手中的針線,將女兒攬入懷中,輕輕撫摸著她的頭發,目光變得悠遠而深沉,彷彿穿透了時光,回到了那個改變了她一生的夜晚。她開始用平和而舒緩的語調,再次對兒女們講述起那段塵封已久、卻記憶猶新的往事。

從哥哥蘇文軒離家赴考,嫂嫂柳氏如何包藏禍心;到自己深夜口渴取水,無意中撞破那駭人聽聞的陰謀;從在柴房黑暗中蜷縮藏匿,感受著恐懼與無助如同冰冷的潮水般淹沒全身;到冒險求助張老爹,在夜色中屏息潛行的驚險;再到張老爹、王保長及眾多鄉親們仗義出手,於蘇家院落中與惡徒激烈搏鬥、最終擒獲歹徒的激昂場麵;以及後來哥哥歸來,悲憤交加,最終毅然決定將惹禍的財寶捐資助學,造福桑梓……直至最終,善惡各有報應,哥哥金榜題名,為官清廉,而自己也覓得良緣,有瞭如今這安穩幸福的生活。

她的聲音不高,語速平緩,彷彿在訴說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古老的傳說。然而,那雙經曆過風霜的明眸深處,偶爾閃過的複雜光芒——有對往昔驚懼的一絲餘悸,有對人性之惡的痛心,更有對張老爹等人仗義相助的永恒感激,以及對兄長決定的無悔支援——卻清晰地透露著,這段經曆在她生命中刻下的、永不磨滅的印記。

故事講完,園中一片安靜,隻有風吹葉動的沙沙聲。兩個孩子聽得入了神,小臉上滿是緊張、憤怒、最後又化為釋然與對“好人得好報”的歡喜。

蘇婉娘輕輕歎息一聲,將兒女更緊地摟了摟,諄諄告誡道:“孩子們,你們需謹記娘今日所言。這世間,有句古話叫‘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人心隔著肚皮,最是難測。哪怕是日日相對的親人、朋友,有時也未必能看清其內裡的真實麵目與心思。世間誘惑繁多,尤以錢財權勢,最易迷人心智,亂人方寸。”

她頓了頓,語氣轉為無比鄭重:“故而,做人處世,當以‘善’字為根本基石。無論貧富貴賤,都需堅守本心,心存良善,秉持正道。不可因一時貪念,去圖謀不義之財;不可因一己私慾,便心生害人之念。須知,‘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這並非虛言。舉頭三尺,自有神明監察。行善之人,縱一時坎坷,終將逢凶化吉,蒙受福蔭;而為惡之輩,即便一時得逞,也終將自食惡果,難逃天理昭彰。”

看著孩子們似懂非懂卻認真點頭的模樣,蘇婉娘又語氣一轉,帶著鼓勵與力量:“當然,若真遇到危難困厄之時,恐懼與慌亂往往最是無用。唯有保持冷靜,沉下心來,運用智慧,勇敢地去尋找那一線生機,方能化險為夷,渡過難關。你們要記住,老天爺,也總會給那些心存善念、並且勇於求生、不放棄希望的人,留下一條出路,一線生機。”她的話語,既是對往事的總結,也是對後代最真切的期盼與教誨。

而在遙遠的楊柳村,蘇家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尋常人家的悲歡離合,演化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傳、極具教育意義的警示寓言與道德教材。

那間曾經在危急關頭庇護了蘇婉娘性命的廢棄柴房,雖然事後被蘇文軒出資修繕,不再破敗,但它依然被有意地保留了下來,並未拆除。村中的老人們,在夕陽西下、茶餘飯後,仍會指著那間柴房,對圍繞在膝下、充滿好奇心的年輕子孫們,一遍又一遍地講述那段關於貪婪、背叛、勇敢、智慧與正義的往事。故事裡,有毒婦柳氏的狠毒與悲慘下場,有悍匪周虎的凶悍與伏法,更有蘇婉孃的機智勇敢,蘇文軒的深明大義,以及張老爹、王保長和村民們那樸實無華卻重逾山嶽的鄉誼與正氣。

那間沉默的柴房,靜靜地矗立在蘇家老宅的後院一角,曆經風雨,彷彿一位無言的曆史見證者。它默默地、卻又無比堅定地向所有看到它、聽到它故事的人,宣示著一個亙古不變、顛撲不破的道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果迴圈,毫厘不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而蘇文軒捐資助學、福澤桑梓的美談,他後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官名聲,以及蘇婉娘終得幸福美滿的結局,都成為了這個道理最生動、最美好、也最具說服力的印證。這一切,如同涓涓細流,彙入了楊柳村乃至更廣闊地域的歲月長河之中,源遠流長,不斷地滋養著後人的心田,提醒著他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秉持善良,堅守道義。

——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