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五回:玉寶墜塘驚無險,疑鄰盜斧釁漸深
樊家兄弟妯娌之間的心結愈纏愈緊,雖未徹底撕破臉皮,但那層窗戶紙已是薄如蟬翼,一捅即破。偏生此時,又發生了一樁意外,徹底點燃了積怨的引信。
這一日,天色晴好。樊宏、樊垣兄弟一早便與杜敬一同出門,前往鄉間佃戶處收取租糧,需得晚間方能歸來。府中隻剩女眷與孩童。
晌午過後,張氏所出的幼子玉寶,年方五歲,正是活潑好動、貓狗都嫌的年紀。他趁乳母一時打盹,便獨自溜到後花園玩耍。樊府花園占地頗廣,有假山池塘,花木繁盛。小玉寶平日極少獨自來此,見池中有紅色錦鯉遊弋,便蹲在池邊青石上,伸著小手想去撈魚。
那池邊青石本就濕滑,他又探身太過,一個不留神,“撲通”一聲,竟失足跌入了池塘之中!時值春末,池水雖不刺骨,卻也頗深,瞬間便淹沒了小兒頭頂。玉寶驚慌失措,連連撲騰,嗆了好幾口水。
萬幸的是,當時恰有一名老花匠在遠處修剪花枝,聽得落水聲,驚呼著奔過來,也顧不得年老體衰,跳下池塘,奮力將小玉寶撈了上來。孩子已是麵色青紫,昏迷不醒。府中頓時亂作一團,驚呼聲、哭喊聲四起。
張氏聞訊,嚇得魂飛魄散,一路哭喊著奔來,見狀幾乎暈厥。眾人七手八腳,又是控水,又是掐人中,又是呼喊郎中。忙亂了好一陣,玉寶才“哇”地一聲吐出水來,哇哇大哭,總算醒轉。
張氏抱著失而複得的兒子,心肝肉兒地叫著,又是後怕又是心疼。待玉寶情緒稍定,她淚眼婆娑地問道:“我的兒,你好端端的,怎麼會掉到池子裡去?可是有人推你?”
玉寶受了驚嚇,記憶模糊,隻抽抽噎噎地哭道:“是……是有人……從後麵推了我一下……我才掉下去的……”至於推他的是誰,是男是女,是高是矮,他卻一概說不清楚。
此言一出,張氏如遭雷擊!有人要害她的兒子!這還了得!她立刻厲聲追問當時在花園附近的下人。有仆婦戰戰兢兢地回話,說晌午前後,似乎瞧見大奶奶房裡的丫鬟彩兒,曾在花園附近路過,像是往廚房方向去取什麼東西。
彩兒?郭氏的貼身丫鬟!張氏的疑心立刻如野草般瘋長起來。她素與郭氏不睦,近來更是勢同水火。定是那毒婦!定是她指使丫鬟,欲害我孩兒性命!她越想越覺合理,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心頭,也顧不得細想查證,將玉寶交給乳母,自己帶著一股旋風般的怒氣,直衝郭氏所居的東院而去。
其時郭氏正在房中歇午覺,聽得外麵喧嘩,剛起身檢視,便見張氏怒發衝冠地闖了進來,指著她便罵:“好你個黑心爛肝的毒婦!我與你縱有不是,也不過是口角之爭,你竟如此狠毒,指使丫鬟下此毒手,要害我玉寶性命!我今日與你拚了!”
郭氏被罵得莫名其妙,蹙眉怒道:“你胡說八道什麼!誰害你兒子了?瘋瘋癲癲闖我屋裡,成何體統!”
張氏厲聲道:“你還裝糊塗!午後是不是你的好丫鬟彩兒去了後花園?玉寶親口說是有人從後推他下水!不是她做的,還能有誰?定是你這主母指使!”
郭氏一聽涉及人命關天的大事,也嚴肅起來,當即喚來彩兒對質。彩兒嚇得臉色煞白,跪在地上連連磕頭,帶著哭腔道:“二奶奶明鑒!奴婢晌午確曾從花園旁經過,是去廚房為奶奶取蓮子羹。路過池塘時,見玉寶小少爺一人在池邊玩,奴婢還特意停下,提醒他池邊危險,讓他快些回去找乳母。奴婢萬萬不敢,也絕不會推小少爺下水啊!求二奶奶明察!”
郭氏冷笑道:“你可聽清了?彩兒好心提醒,倒落下不是了?你自己看管孩兒不周,讓他跑至危險之處,出了意外,不思己過,反倒血口噴人,跑來我這裡撒潑!真是豈有此理!”
張氏哪裡肯信,認定彩兒狡辯,郭氏護短。二人針尖對麥芒,在房中大吵起來,言語愈發不堪入耳。下人們圍在院外,聽得心驚肉跳,無人敢勸。
直至傍晚,樊宏、樊垣兄弟歸來,尚未進門便聽得院內哭喊吵嚷之聲。急忙入內,隻見妻子二人吵得麵紅耳赤,幾欲動手。問明緣由後,樊垣聽聞愛子險些喪命,又聽說是大嫂丫鬟嫌疑最大,自然是怒火中燒,偏向妻子。張氏哭訴道:“官人!若非花匠相救,我們玉寶早已沒了!定是那賤人指使!你要為我們母子做主啊!必要對那丫鬟動家法,嚴加拷問,方能查出真相!”
樊宏見弟媳直指自己妻子謀殺,心中亦是大怒,又見弟弟也麵色不善,便沉聲道:“二弟,弟妹!此事尚無真憑實據,豈能單憑小兒含糊一語,便斷定是彩兒所為?動用家法,嚴刑拷打,倘若屈打成招,豈不冤枉好人?此事需得細細查訪,從長計議!”
樊垣見兄長一味回護,更是氣惱:“大哥!如今險些出人命的是我兒子!難道非要等他被人害死了,纔算有真憑實據嗎?你如今當家,便如此偏袒自家人嗎?”
樊宏也被激怒:“我如何偏袒?我正是為求公道,纔不肯濫用私刑!你怎地如此不明事理!”
兄弟二人你一言我一語,竟也高聲爭吵起來。往日情分,在猜忌與憤怒麵前,顯得脆弱不堪。杜敬在一旁連連相勸:“二位少爺息怒!息怒!此事蹊蹺,還需查證,切莫因誤會傷了兄弟和氣啊!”
最終,這場鬨劇依舊是不歡而散。樊垣恨兄長不公,拉著哭泣的張氏憤然離去。樊宏也是氣得胸悶,責怪郭氏管教下人不嚴,惹出這等是非。郭氏倍感委屈,又與樊宏爭執了幾句。
經此一事,兄弟二人算是徹底撕破了臉麵,心中芥蒂深種,再難化解。妯娌二人更是視若仇寇,互不理睬。整個樊府被一層濃重的陰霾所籠罩,人人自危。而那真正的推手,或許正隱匿於暗處,冷眼看著這由他一手挑起的紛爭,等待著下一個興風作浪的機會。
這正是:稚子墜塘起風波,無端猜忌化成魔。兄弟鬩牆仇似海,家門不幸怨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