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十二回:妯娌悔過跪堂前,員外智心生疑竇
時光流逝,又過了一月。或許是家庭的巨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或許是時間的沉澱讓人清醒,郭氏的傷勢逐漸痊癒,身體雖仍虛弱,但已能下床行走。而張氏經曆喪夫喪子之痛,又受了重傷,神誌時而昏沉時而清醒,但在清醒時,那往日的精明潑辣已被無儘的悔恨與哀傷所取代。
這一日,郭氏由丫鬟攙扶著,來到張氏房中探視。妯娌二人相見,恍如隔世。往日的爭強好勝、斤斤計較,在慘烈的死亡麵前,顯得那麼可笑與微不足道。郭氏看著形容枯槁、眼神空洞的張氏,想起自己夭亡的兒子和流死他鄉的丈夫,不禁悲從中來,落下眼淚。張氏也似乎被觸動,啞聲問道:“大嫂……你的身子,可好些了?”
一聲久違的“大嫂”,讓郭氏更是淚如雨下。她握住張氏的手,泣道:“妹妹……往日……往日都是我的不是……若不是我們妯娌不和,整日爭鬨,或許……或許就不會……”她哽咽著說不下去。
張氏聞言,枯澀的眼中也湧出淚水,反手抓住郭氏的手,哭道:“不……不怪大嫂……是我……是我心眼小,嫉妒你能乾,又疑心你拿布……還疑心你害玉寶……才一步步……是我害了垣郎,害了我的玉寶啊……”她捶打著自己的胸口,痛不欲生。
兩個曾經勢同水火的女人,此刻卻因共同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悔恨,抱頭痛哭,將積壓已久的情緒儘數宣泄出來。她們哭訴著過往的種種誤會、猜忌、爭吵,越說越是悔恨,越說越是明白,正是她們二人之間的不和,像一條毒藤般,慢慢纏繞並最終勒死了這個家族。
痛哭之後,二人彷彿卸下了千斤重擔。她們掙紮著起身,互相攙扶著,來到樊員外麵前,雙雙跪倒在地。
郭氏泣道:“父親大人!兒媳不孝不賢,心胸狹窄,與弟妹爭執不休,以致家宅不寧,最終釀成滔天大禍!害了夫君,害了孩兒,更連累父親母親……兒媳罪該萬死!”說罷,連連叩頭。
張氏也哭道:“公公!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挑撥離間,是我疑神疑鬼,是我逼得垣郎與大哥生分……是我害了這個家啊!求公公責罰!”
樊員外看著跪在麵前、悔恨交加的兩個兒媳,心中亦是百感交集,老淚盈眶。他長歎一聲,上前攙扶起二人:“唉……起來吧,都起來吧。事已至此,責罰又有何用?你們能幡然醒悟,知曉‘家和萬事興’的道理,為時未晚。日後,你二人需摒棄前嫌,同心協力,撫養玉英、玉傑長大成人,方能告慰他們父母在天之靈。”
二人聞言,更是羞愧難當,連連稱是。
安撫了兒媳,樊員外獨自沉吟。方纔二人哭訴中提及的諸多往事,一一在他腦海中浮現:端午粽子的誤會、布料賬簿的蹊蹺、玉寶墜塘的巧合、藥材雨布的破損、玉天被毒蛇咬死的詭異、乃至最後涼亭那場致命衝突的導火索……一樁樁,一件件,看似都是妯娌不和引發的連鎖反應,但仔細推敲,其中似乎總有一個影子在若隱若現,恰到好處地點燃火苗,推動著事態一步步走向毀滅。
尤其是張氏反複提及,當初是管家杜敬含糊其辭,才讓她疑心大嫂拿布未記賬;而郭氏也提到,杜敬似乎在勸架時,總有些“不經意”的話語,反而激化矛盾……
樊員外的心中猛然劃過一道閃電!一個被他忽略已久的念頭變得清晰起來——杜敬!所有這些事件的關鍵節點,幾乎都有杜敬在場!而他看似勸和、實則煽風點火的言行,細思極恐!
樊員外背後驚出一身冷汗。但他畢竟是經過大風大浪之人,深知沒有真憑實據,絕不能打草驚蛇。他麵上不動聲色,反而更加倚重杜敬,將一些外出收債的“重要”事務交予他辦,暗中卻開始布網。
他對兩位兒媳道:“往事已矣,追悔無益。日後家中內務,你二人共同執掌,遇事多商量,若有難決之處,再來問我。我老了,精力不濟,外間之事,還需杜敬多分擔些。”他刻意表現出信任和依賴杜敬的姿態。
郭氏和張氏經過此番劫難,早已心灰意冷,隻求安穩度日,撫養子女,對此並無異議。而杜敬見老主人似乎並未起疑,且更加重用自己,心中暗喜,行事也愈發“賣力”。
然而,一張暗中調查的大網,已經悄然撒開。樊員外那雙看似昏花的老眼,已變得無比銳利,緊緊盯住了那個隱藏在最深處的、可能操縱了一切的幕後黑手。
這正是:妯娌悔悟跪堂前,往事細思疑竇生。員外暗布擒凶計,冷眼旁觀幕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