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6章 舉家遷居享安康(全文完)
京城繁華,遠非梅花縣可比。車水馬龍,人流如織,商鋪林立,旌旗招展。張誠一家初到京城,暫住在城南的一處幽靜院落。這是白夫人早年置下的產業,一直有仆人打理,隨時可以入住。
“嶽母真是深謀遠慮。”張誠打量著整潔的院落,不禁感歎,“連京城的住處都早已備下。”
柳雲微笑道:“母親修行千年,洞悉天機,自然凡事都能早作安排。”她挽著張老夫人的手,“母親這一路辛苦了,快進屋歇息吧。”
張老夫人卻神色憂慮:“京城雖好,但居大不易。咱們帶來的銀錢雖多,但若無營生,坐吃山空也不是辦法。”
柳雲從容道:“母親放心,兒媳早有打算。”她取出一封信,“這是母親留給我的薦書,可往城東錦繡莊拜訪。那是母親舊友所開,京城最大的綢布莊之一。”
次日,柳雲便帶著薦書前往錦繡莊。莊主見到薦書,又見柳雲氣質不凡,當即熱情接待。得知柳雲精通紡織技藝,便請她當場演示。
柳雲也不推辭,坐上織機,纖指翻飛,不過半個時辰,便織出一幅精美絕倫的鴛鴦戲水圖。莊主看得目瞪口呆,連聲讚歎:“神乎其技!神乎其技!老夫經營綢布莊數十年,從未見過如此精湛的織工!”
當即,莊主便重金聘請柳雲為錦繡莊的首席織師,並允諾為她開設專場。更讓人驚喜的是,莊主竟是皇商,專為宮廷供應綢緞。
有了錦繡莊這層關係,張家很快在京城站穩腳跟。柳雲設計的綢緞花樣新穎,工藝精湛,很快風靡京城,成為達官貴人爭相購買的名品。
張誠則利用帶來的資金,在京城周邊購置田產,經營糧店。他吸取在梅花縣的經驗,注重誠信經營,又善於把握時機,不過數年,便成為京城有名的糧商。
更讓人稱道的是,張家夫婦富貴不忘本,時常周濟貧苦,興辦義學,在京城百姓中口碑極佳。就連朝廷官員,也都對這對樂善好施的夫婦禮敬有加。
三年後,張老夫人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年六十五歲。臨終前,她握著兒子媳婦的手,含笑道:“我能看到張家重振門楣,誠兒娶得賢妻,此生無憾了。”說罷含笑而逝。
張誠夫婦悲痛欲絕,為母親風光大葬。更令人驚奇的是,葬禮當日,竟有一隻白狐在靈前拜祭,眾人皆稱奇事。
喪期滿後,柳雲才將真相娓娓道來:“夫君,事到如今,我也不再瞞你。我確是狐仙之女,母親是修行千年的白狐,因感恩父親當年相救,特來報恩。”
張誠雖早有猜測,但聞言仍震驚不已:“那...那王縣令之死...”
柳雲垂首道:“是我施法懲戒。他欲害夫君性命,辱我清白,罪該萬死。隻是因此暴露身份,連累夫君背井離鄉,實在於心不安。”
張誠握住她的手:“娘子說哪裡話!你為護我母子,不惜顯露真身,我感激尚且不及,何來怪罪之說?況且...他溫柔一笑,無論你是人是狐,都是我的妻子,我一生摯愛。
柳雲熱淚盈眶,投入丈夫懷中。
此後,夫妻二人更是恩愛有加。柳雲為張誠生下一子一女,皆聰慧過人,容貌俊秀。兒子繼承父業,善於經營;女兒則得母親真傳,織藝超群。
數年後,曾有人從梅花縣來,說起當地傳聞。據說張舉人一家遷居京城後,家業越發興旺,成為京城富商。更奇的是,張夫人年過四旬,容貌仍如二八少女,世人皆傳她是狐仙轉世。
每當聽到這些傳言,張誠總是笑而不語。隻有他知道,妻子確非凡人,但更是他此生最珍貴的知己愛人。
這年中秋,月圓如鏡。張誠與柳雲在院中賞月,子女繞膝,其樂融融。忽見一道白光掠過,化作白夫人模樣。
柳雲驚喜道:“母親!”
白夫人含笑點頭:“見你們夫妻和睦,兒孫滿堂,老身欣慰不已。”她取出一枚玉佩,“這是護身靈玉,可保家宅平安。老身即將功德圓滿,飛升在即,特來告彆。”
柳雲不捨:“母親...”
白夫人慈愛地撫摸她的頭:“傻孩子,仙凡有彆,終須一彆。你能在凡間尋得真愛,經營善業,廣積功德,母親為你驕傲。”又對張誠道,“賢婿,這些年來你待雲兒真心實意,老身感激不儘。”
張誠恭敬道:“嶽母言重了。能得雲兒為妻,是小婿的福分。”
白夫人欣慰點頭,化作一道白光衝天而去,消失在皎潔的月光中。
柳雲望著母親離去的方向,淚中帶笑:“夫君,這些年來,你可曾後悔娶我為妻?”
張誠握住她的手,深情道:“得妻如此,夫複何求?若不是當年嶽母報恩指點,張家早已敗落。我能得賢妻,家業興旺,皆是行善之報。”
月色如水,灑在相依相偎的夫妻身上。院中桂花飄香,遠處傳來孩童的嬉笑聲。一切都那麼美好,彷彿在訴說著一個古老的道理:善有善報,天道迴圈。
此後多年,張氏一族在京城開枝散葉,成為名門望族。而張誠與柳雲的愛情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一段佳話。
每逢月圓之夜,總有人看見一隻白狐在張府屋頂拜月。世人皆說,那是狐仙在保佑行善之家,代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