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章 侯家兩兄弟
時值清宣宗道光二十年,歲在庚子,冬意漸濃。在山東省東昌府轄下的東鄉地界,有一處聚族而居的村落,名曰侯家樓。村中人多姓侯,彼此非親即故,倒也和睦。村東頭有一戶人家,家主名曰侯桂芳,乃是本地唯一一位進了學的秀才公,在鄉間頗有些名望,連地保鄉約見了他,也要尊稱一聲“侯相公”或“老先生”,禮讓三分。
侯老秀才膝下有二子,長子名喚侯寶中,次子名喚侯履中。依照祖製,兄弟二人早已分家另過,然因家宅尚算寬敞,父子情分亦在,故雖分爨而居,卻仍共居於同一院落之中。院落坐北朝南,規整方正。正中的北房最為高大敞亮,自是侯老秀才的居所兼書房,簷下雖無雕梁畫棟,卻也青磚灰瓦,透著幾分書香門第的清淨與肅穆。東、西兩廂房略為低矮,東廂歸了次子侯履中一家,西廂則住了長子侯寶中夫婦。
這侯家兩兄弟,性情誌趣卻是大相徑庭。兄長侯寶中,年近三旬,為人頗有心計,於讀書上卻無甚天分,早早棄了舉業,幫著父親打理家中有限的田產,偶爾也做些小買賣,但收益寥寥。他娶妻褚氏,這褚氏孃家姓褚,名已不考,年紀卻比侯寶中小了足足十歲有餘,生得頗有幾分顏色,柳眉杏眼,麵板白皙,隻可惜自幼嬌慣,於女紅中饋之事一竅不通,且性好逸惡勞,終日裡隻知對鏡梳妝,搽脂抹粉,將光陰都耗費在了打扮閒逛之上,過門數年,也未曾生下一男半女。
弟弟侯履中,則與兄長大不相同。他年方二十有五,自幼被父親寄予厚望,一心要他讀書上進,光耀門楣。他倒也爭氣,前些年考中了童生,成了縣學的生員,雖還未得功名,卻已是侯老秀才最大的慰藉。侯履中常年居於縣學之內,苦讀詩書,備考科舉,往往半年數月才得空回家一趟。他娶妻曹氏,曹氏孃家亦是本分人家,嫁入侯家後,恪儘婦道,勤儉持家,上侍奉公公,下撫育幼子,不過幾年光景,因終日操勞,容顏頗見憔悴,與做姑娘時判若兩人。她與侯履中育有一子,年方五歲,名喚承嗣,聰穎可愛,是侯老秀才的心頭肉。
因此,雖同住一院,東西兩廂景象卻截然不同。西廂常聞褚氏笑語,偶有侯寶中算計生計之低語;東廂則多是曹氏忙碌的身影、幼子的嬉笑聲,以及侯老秀才過來含飴弄孫時的朗朗笑語。侯履中在家時,東廂或會傳出幾句讀書聲,但他歸家日少,這聲音便也稀罕了。
侯老秀才雖自矜身份,常以“詩書傳家”訓誡子孫,然家道並非殷實。供給次子在外求學,已是不小的開銷,故而家中用度,難免有些捉襟見肘。他深感長子不堪大用,便將所有希望寄托於次子身上,盼其有朝一日金榜題名,改換門庭。對於家中瑣事、兒媳間的細微齟齬,他往往不甚留心,隻沉浸於聖賢書與孫兒的稚語之中。
這一日,寒風漸起,院中老槐樹的葉子已落儘,隻餘下光禿禿的枝椏指向灰濛的天空。侯老秀才坐在北房炕上,捧著本《孟子》誦讀,時而望望窗外,心中盤算著履中兒在縣學寒衣可足,炭火可夠。而東西兩廂,看似平靜,卻不知暗流已在悄然湧動,隻待一個時機,便要掀起滔天巨浪,將這看似和睦的家宅,捲入一場始料未及的驚濤駭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