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9章 歸城心異 幽思難忘;已瘧編夢 警悟人生(全文完)
穆靜之失魂落魄地回到成都城中時,已是萬家燈火。城內的喧囂熱浪撲麵而來——酒肆的劃拳聲、商販的叫賣聲、士子們高談闊論的激昂語調……這一切曾經熟悉的環境,此刻在他耳中卻顯得無比遙遠、虛假而吵鬨。
他穿過熙攘的人群,如同一個遊魂,對周遭投來的目光渾然不覺。同窗見他歸來,麵色蒼白,神情恍惚,關切地詢問他是否身體不適,或是遇到了什麼麻煩。穆靜之隻是勉強搖頭,支吾幾句,便將自己關進了客房。
窗外,城市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繁華似錦,烈火烹油。但在穆靜之聽來,那些聲音空洞無比。功名利祿,科場成敗,與石斛山下那場生死邂逅、那具冰冷的棺木、那份絕望的深情相比,突然顯得無比可笑。
他點亮油燈,顫抖著取出那方用樹葉包裹的輕羅小扇。在昏黃的燈光下,扇麵的蝶戀花圖案依舊精緻,卻再也無法讓他聯想到任何浪漫情愫。它冰冷、沉默,是一個彼岸魂靈存在過的證據,一個連線陰陽兩界的詭異信物。
“情重丘山切莫忘……”
那女子的詩句再次在腦海中回響。是的,他沒有忘。他怎麼可能忘記?這承諾以一種他永遠無法預料、也永遠不願再次經曆的方式,刻骨銘心地實現了。他忘不了那絕世容顏下的哀愁,忘不了那才華橫溢的詩句,更忘不了繁華散儘後那座荒墳的淒涼。
心中情緒複雜翻騰。後怕依然存在,若非自己當時恪守禮法堅決推辭,是否會陷入更萬劫不複的境地?但更多的,是一種深切的悲傷與憐憫。那個女子,她做錯了什麼?她隻是渴望陪伴,渴望被記住,在無儘的黑暗與孤寂中,用儘力量為自己編織了一場短暫而美好的幻夢,而自己,恰好成了這場夢唯一的觀眾和參與者。
他甚至產生了一種荒謬的念頭:自己的拒絕,是否反而是一種幸運,使得這段人鬼之交止乎於禮,未曾褻瀆,也未曾引發更可怕的後果?但同時,是否也讓那女子最終的期盼,落得更加空虛?
這種種思緒,如同亂麻般纏繞著他。他對現實世界產生了深深的疏離感。書本上的聖賢之言,似乎無法解釋他的遭遇;同窗們追求的功名富貴,在他眼中失去了所有的光彩。他知道,自己的一部分,已經永遠留在了石斛山下,留在了那座荒墳旁邊,與那個名叫“柳盈盈”的鬼魂糾纏不清。
這一夜,穆靜之徹夜未眠。他握著那柄冰涼的羅扇,望著窗外漸白的天光,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與思索。關於真實與虛幻,關於生命與死亡,關於情緣與禮教……這些巨大的命題,以一種極其殘酷而直接的方式,砸在了他的麵前。
翌日,鄉試如期開考。貢院門前人頭攢動,士子們懷揣夢想與緊張,依次接受搜檢,步入那決定命運的號舍。穆靜之也去了,他機械地完成所有程式,坐在狹小的隔間內,展開試卷。然而,墨香撲鼻,試題映入眼簾,他卻久久無法下筆。
眼前的經義文章,似乎都蒙上了一層灰霧。他的思緒總是不由自主地飄向城北,飄向那春光明媚卻又陰森詭異的山麓,飄向那個用儘深情編織幻夢的孤獨魂靈。“情重丘山”,那重量壓在他的心口,遠比功名利祿來得更真實,更沉重。
他最終勉強完成了考試,但文章寫得如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放榜之日,同窗中有歡呼雀躍者,有黯然神傷者,穆靜之卻顯得異常平靜。他中了,名次不算靠前,但也足以獲得舉人功名,擁有了赴京參加會試的資格。然而,這份曾夢寐以求的榮耀,此刻卻未能給他帶來太多喜悅。
他彷彿從一個漫長的、光怪陸離的夢中醒來,卻發現現實世界同樣充滿了各種形式的“幻象”——對名利的追逐,對地位的渴望,何嘗不是另一種執念?石斛山下的經曆,如同一次劇烈的瘧疾發作,寒熱交加,驚悚顛狂之後,卻讓他對生命的本質有了一種病癒般的虛脫與清醒。
離開成都前,他獨自一人又去了一次城北。遠遠望著石斛山的方向,他並未再走近那座荒墳,隻是站在高處,默然良久。他最終沒有扔掉那柄輕羅小扇,而是將其深深藏於行囊最底層。這並非留戀,更像是一種警醒,一個觸目驚心的紀念,提醒他世間之事,並非表麵所見那般簡單,某些過於美好或不期而遇的“天緣”,背後可能隱藏著無儘的虛空與危險。
同時,他也深深同情那位早逝的歌姬。她的執念,她的渴望,即便死後仍如此強烈,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悲劇。他或許會想,若是路總管不曾將她葬得如此偏僻,若是時常有人祭掃關懷,她的魂魄是否就能安息,不致如此孤寂地徘徊誘惑路人?
穆靜之後來的命運如何,故事並未詳述。或許他依舊去參加了會試,或許他選擇了一條更為超脫的道路。但可以肯定的是,石斛山下的奇遇,徹底改變了他。他可能將這段經曆深藏心底,也可能在某些夜深人靜之時,將其記錄於紙上。最終,這個故事流傳出去,被《已瘧編》的作者蒐集,記載下來。
它不再隻是一個刺激恐怖的誌怪故事,更成為一個寓言。它警示著世人**與幻象的虛妄,啟迪對生命短暫的反思,同時也寄托著對所有不幸早逝、孤獨靈魂的深切悲憫——即便化為鬼魅,其對愛與溫暖的渴求,也值得一聲歎息。穆靜之的這場“春夢”,以其淒美、詭異與徹骨的蒼涼,穿越時空,依舊散發著令人警醒、深思的魅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