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9章 溘然長逝:龍馭上賓前的遺詔
宣政元年(578年),誌在統一天下的宇文邕親率大軍北伐突厥,意圖消除北方邊患。大軍行至雲州時,皇帝突發急病,起初隻是感冒風寒,但很快轉為高熱不退,且病情迅速惡化。
隨行禦醫束手無策,群臣麵色沉重,禦帳之內籠罩在一片不祥的預感和悲傷之中。宇文邕自知大限已至,召太子宇文贇以及宇文孝伯等心腹重臣來到病榻之前,囑托後事。
他氣息已然微弱,但目光依然銳利有神。蠟黃的麵色掩不住眼中的睿智與堅毅。
“朕一生致力於富國強兵,諸多事之中,滅佛之事,爭議最多,阻力最大。”他艱難地開口,聲音沙啞卻清晰,“然你等需知,國家大政,當以民生和國力為本。宗教固可安撫人心,然過度發展,占據過多資源,乾預政治,則必然損害國家的根基。”
太子宇文贇哭泣著跪在榻前:“父皇...兒臣才疏學淺,恐難承此重任...”
宇文邕勉力抬起手,撫摸太子的頭頂,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勿以朕之措施為暴政。待天下太平時,或可適度放寬對宗教的限製,但必須切記根本原則:宗教絕不可乾預政事,不可占據過多社會資源。”
他轉向宇文孝伯等大臣:“卿等皆國之棟梁,太子年少,需賴諸位輔佐。治國之道,在乎均衡。儒、釋、道三者,不可偏廢,亦不可偏重。”
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了他的話。禦醫急忙上前,被他揮手屏退。
“朕之身後事,”他喘息稍定,繼續說道,“一切從簡,不舉辦任何法事,不建造陵墓寺廟。省下來的錢財,全部用於撫恤為國征戰的將士家屬,以及賑濟各地的貧苦百姓。”
眾臣跪在榻前,無不泣不成聲。宇文邕望著禦帳的頂部,目光彷彿穿透帳篷,看到了很遠的地方。
“朕這一生...”他喃喃道,“誅權臣,統一北方,改革製度...所做所為,但求問心無愧...不知後世史書,將如何評說朕...”
他的聲音漸低,目光逐漸渙散,彷彿又看到了少年時在母親佛堂前嬉戲的場景,看到初登基時宇文護專權的壓抑,看到親政後改革維艱的日日夜夜,看到滅佛時那些僧侶複雜的麵容...
“母親...”最後一聲幾不可聞的呼喚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溘然長逝,年僅三十六歲。
帳內頓時哭聲震天。太子撲在父親身上痛哭,大臣們跪地不起。帳外,不知何時下起了細雨,彷彿天地同悲。
宇文孝伯率先起身,擦乾眼淚,沉聲道:“陛下駕崩,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務之急是奉太子繼位,穩定大局。”
眾人強忍悲痛,開始安排後世。按照宇文邕遺詔,喪事極儘簡樸,沒有舉辦法事,陵墓也較曆代帝王簡樸許多。省下的錢財確實如他所願,用於撫恤和賑災。
一代雄主就這樣走完了他短暫而充滿爭議的一生。他留下的,是一個強盛起來的北周,和一個正在經曆深刻變革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