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10章 餘波與融合:劫火之後的信仰新生(全文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0章 餘波與融合:劫火之後的信仰新生(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隨著武帝的去世,他所強力推行的滅佛政策失去了最堅定的維護者。繼位的宣帝宇文贇很快就在各方影響下放寬了限製,允許佛教有限度地恢複和存在。到了靜帝時期,佛教在民間已經重新複興。

然而,經過建德年間這場空前力度的打擊,中國佛教再也未能恢複到南北朝時期那種極度興盛、甚至可以與皇權抗衡的狀態。這場運動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佛教發展的軌跡。

在長安近郊的一個小村莊裡,原智炫大師的弟子法藏已經還俗多年,娶妻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農夫。這日黃昏,他收工回家,路過原寺院的舊址——那裡現已改為官倉,儲存著糧食和物資。

幾個孩童在官倉前的空地上玩耍,笑聲清脆。法藏不由得駐足觀看,眼中泛起複雜的神色。

“喂,你們可知這裡曾經是什麼地方?”他忍不住問道。

一個稍大的孩子天真回答:“我爹爹說這裡以前是座大廟,有很多和尚。”

另一個孩子介麵:“但我爺爺說,和尚不種地不做工,光吃飯,所以皇帝纔不讓他們當和尚了。”

法藏微微一笑,心中百感交集。他望向遠方,輕聲道:“佛法不曾滅,隻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

是的,佛教並沒有真正滅亡。在滅法期間,許多僧侶還俗融入民間,將深奧的佛學思想帶入日常生活。有的成為私塾先生,在教授儒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傳播佛法;有的行醫濟世,實踐菩薩道精神;更有許多居士在家暗中修行,保持信仰的火種。

一些不願屈從的僧侶則逃入深山老林,繼續堅持修行。這無意中開創並強化了中國佛教的山林佛教傳統,遠離政治中心,注重個人修行。在終南山深處,就有幾個這樣的隱秘道場,僧人們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日夜修行不輟。

佛教思想也主動向儒家倫理靠攏,強調忠君愛國,以尋求在新的政治環境下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許多佛教學者開始致力於儒釋道三教融合的理論研究,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

在鄴城,原大莊嚴寺方丈慧能並沒有還俗,而是帶著幾個弟子隱居於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洞中。他們仍然保持著僧裝和戒律,隻是極其低調。慧能時常拿出那塊珍藏的佛像金箔,對弟子們說:“此物為證,佛法必將重光。然重光之日,佛法定當與昔日不同。”

果然,隨著時間推移,佛教逐漸以新的形態複蘇。新建立的寺院不再擁有大量田產和佃戶,僧侶們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勞動和信眾的供養生活。佛教義理也更加註重與儒家孝道、忠君思想的融合。

這一日,法藏在家中整理舊物時,無意中翻出藏在牆縫中的一本《金剛經》。他的妻子見狀,驚訝道:“這...這不是禁書嗎?快燒了吧!”

法藏輕輕撫摸經書封麵,搖頭道:“不必。陛下當年禁的是佛教的弊端,而非佛法真諦。我聽說新皇帝已允許有限度地恢複佛教了。”

他翻開經卷,輕聲讀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法真義,本就不在寺塔經像啊。”

夕陽西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彷彿連線著那個充滿激烈衝突的時代和一個即將到來的、三教融合的新時代。

而在遙遠的江南,佛教依然興盛。一些北方法師南渡避禍,帶來了北方的經論和學風,南北佛教開始交流融合,為隋唐時期佛教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宇文邕的滅佛運動,如一道深刻的烙印,既帶來了短暫的陣痛,也促成了長遠的轉型。而武帝本人,則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卻又影響深遠的曆史人物,他的抉擇與掙紮,信念與矛盾,共同勾勒出了一位處於宗教與國家矛盾中的帝王的複雜肖像。

曆史的長河繼續奔流,衝刷著過去的痕跡,也孕育著未來的種子。

——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