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8章 北方的壁壘 - 河北三鎮的陽奉陰違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8章 北方的壁壘 - 河北三鎮的陽奉陰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當帝國中心及其控製下的州縣正在經曆那場以“會昌開元”錢幣為標誌的、轟轟烈烈的財富盛宴與文化毀滅時,帝國的北方邊陲,廣袤的河北大地,卻呈現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在這裡,皇帝的敕令、宰相的意誌,遭遇了無形卻堅韌的壁壘。河朔三鎮——成德、魏博、幽州,這些半獨立已久的藩鎮,以其特有的方式,對來自長安的滅佛風暴,進行了沉默而有效的抵製。

幽州節度使府邸內,氣氛與外間的傳言迥然不同。朝廷的欽使剛剛宣讀完畢那篇言辭嚴厲的滅佛敕令,節度使張仲武恭敬地接下敕書,供奉於香案之上,說了一番“謹遵聖諭,即刻推行”的官麵話,將欽使體麵地送去了館驛休息。

欽使一走,府邸內的氛圍頓時一變。張仲武,這位以軍功起家、統治幽州多年的強藩節帥,臉上恭敬的神色褪去,換上了慣常的冷靜與深沉。他並未立刻召集將領部署拆寺驅僧之事,而是轉身回到了書房,隻召來了他最核心的幾位幕僚謀士。

“諸位,朝廷這道敕令,你們怎麼看?”張仲武將那份敕令隨手放在案上,語氣平淡地問道。

一位年長的幕僚捋著胡須,緩緩開口:“節帥,此事需慎重。佛教傳入北地已久,信眾極廣,深入民心。自安史之後,我河北之地,胡漢雜處,百姓困苦,多倚賴佛寺尋求慰藉,寺院亦行些賑濟之事,聲望頗高。若依朝廷敕令,強行拆寺毀像,驅逐僧尼,恐非但不能收其利,反會激起民怨,乃至生變。於我幽州穩定,大大不利。”

另一位掌管財政的幕僚補充道:“況且,我幽州軍鎮,自成體係,賦稅兵源,皆不仰賴中樞。寺院田產,多與本地豪強有所勾連,強行沒收,恐動搖本地根基,得不償失。朝廷此舉,意在充實中央府庫,削弱地方,其心可鑒。”

張仲武微微頷首,這些道理,他心中早已明晰。他統治的核心是保持幽州的穩定和自身的權力,而非對遠在長安的皇帝唯命是從。佛教的存在,在河北這片土地上,早已與地方社會結構、民眾心理深深繫結,強行切除,隻會導致大出血。

“嗯,”張仲武沉吟片刻,做出了決斷,“陛下敕令,不可明違。然執行之法,在我。傳令下去,各州各縣,張貼告示,宣讀敕令,以示尊奉朝廷。然實際行事,隻需挑選幾所偏遠、香火不盛之小廟,做做樣子,拆毀一二即可。其餘大寺,及民間信眾,暫不驚擾。對於僧尼,不予迫害,但需暗中登記在冊,加強管束,不得生事即可。”

“那……若有從南邊(中央控製區)逃難而來的僧侶呢?”一名幕僚問道。

張仲武眼中精光一閃,略一思索:“暗中接納,分散安置於各寺,令其安分守己。都是些避禍的可憐人,不必過分苛責,但需嚴加監視,以防真有奸細混入。”

於是,在幽州乃至整個河朔地區,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政令不出節度使府”的現象。官府的告示貼在了城門口,胥吏們也敲著鑼宣講了敕令,但雷聲大雨點小。除了極少數無關緊要的小廟被象征性地拆除,大部分寺院依舊鐘聲悠揚,香火不絕。僧人們雖然心懷忐忑,但發現並無真正的危險後,也逐漸安下心來。許多從京畿、都畿道乃至更南邊逃難而來的僧侶,曆經千辛萬苦,越過朝廷控製的州縣,進入河北地界後,發現這裡竟彷彿是一片“法外淨土”,不禁悲喜交加,紛紛被本地寺廟收留藏匿。

訊息,終究還是通過各種渠道,傳回了長安,傳到了宰相李德裕的耳中。

李德裕聞訊,勃然大怒。他不僅僅憤怒於河北藩鎮的陽奉陰違,挑戰中央權威,更擔心這些逃散的僧侶,尤其是其中可能包含的武藝高強或頗有聲望者,會被藩鎮所用。他深知這些藩鎮節帥的野心,絕不能給他們任何增強實力的機會。

他立刻以宰相府的名義,修書一封,以六百裡加急送往幽州。信中的語氣極其嚴厲,不再是泛泛而談的敕令,而是直接尖銳的警告:

“……聞河朔之地,於滅佛事,逡巡不前,甚或容留南僧,此非人臣之道!然公宜思之,五台之僧,縱有驍勇者,其為將,必不如幽州之將;其為卒,必不如幽州之卒。彼等舍其佛法,而就用武之地,於公何益?徒取容納之虛名,而貽人口實,染於朝廷!望公慎思,即刻嚴查轄內僧尼,杜絕流寓,以明心跡,以全臣節!”

這封信,既點明瞭幽州的小動作朝廷已然知曉,又帶著威脅的口吻,更重要的是,它從一個非常實際的角度——軍事能力——打消了張仲武可能存在的、利用僧侶以增強軍力的念頭:這些和尚打仗,怎麼可能比得上你幽州久經沙場的職業軍人?留著他們,除了背個違抗朝廷的黑鍋,對你有什麼好處?

張仲武接到這封信後,在書房裡獨自坐了很久。李德裕的話,像一根針,紮破了他試圖維持的模糊局麵。他意識到,完全不做表示是不行了,朝廷雖然無力直接征討幽州,但在道義和政治上施加壓力的能力依然存在。

為了向朝廷示警,也為了撇清自己,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態。

幾天後,張仲武下令,在幽州境內進行一次針對“遊僧”的清查。他特意挑選了幾名無人認識、確係從南方逃來不久、且無本地寺廟出麵庇護的遊方僧,以“形跡可疑,恐為奸細”的名義,公開逮捕。

刑場上,張仲武麵無表情地看著那幾名可憐的僧人被推上前。他們高聲喊冤,聲稱隻是避難而來,絕無歹意。但張仲武需要的是“成績”,而不是真相。他揮了揮手。

劊子手手起刀落。幾顆頭顱滾落在地。

隨後,張仲武親自撰寫奏表,向朝廷彙報“於轄內擒獲偽飾奸僧數名,已依軍法處斬”,並再次表示“臣世受國恩,必當恪守敕令,嚴加盤查,絕不使佛門穢垢,汙我河北淨土”。

一場表演式的殺戮,既回應了李德裕的警告,保全了朝廷的顏麵,又實際上保護了轄區內絕大多數寺廟和僧侶的存在。這就是藩鎮的政治智慧:在不動搖自身統治根基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價,應付中央的政令。

在成德、魏博等鎮,情況也大抵類似。滅佛的狂風,吹到河北這片土地上,彷彿撞上了一堵無形的高牆,風力迅速減弱,最終隻化為一陣微風,掠過表麵,卻未能動搖其根本。

當南方的州郡在忙著熔鑄“會昌開元”錢時,幽州等地流通的,還是過去的舊錢;當南方的寺廟淪為廢墟時,幽州境內的古刹依舊接納著四方的香客。

玄淨在流亡途中,曾聽人說起北方的“寬容”。一些走投無路的僧人冒險北逃。然而,對於大多數像玄淨這樣身處帝國核心區域的僧人而言,河北太遙遠,也太陌生了。那僅僅是絕望中的一絲遙不可及的傳聞,絲毫不能減輕他們正在承受的現實苦難。

河北三鎮的陽奉陰違,像一麵鏡子,清晰地照出了唐後期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真實圖景:皇權的意誌,在跋扈的藩鎮麵前,是有邊界的。轟轟烈烈的“會昌法難”,其執行範圍和政治效果,也因此被打了一個巨大的折扣。帝國的統一政令,在北方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出現了一道深刻而無聲的裂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