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9章 狀元及第,此情永銘
寒來暑往,春秋幾度。小城似乎漸漸恢複了往日的平靜。劉玉蘭的墳墓,選在城郊一處清幽的山坡上,墓碑由張文親手題寫。他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在墓旁結廬而居,守足了三年。三年來,他除了定期祭掃,便是埋頭苦讀。那間簡陋的草廬之中,夜晚常有一燈如豆,映照著他清瘦而堅毅的身影。
他將對玉蘭的無儘思念與悔恨,全部化作了求知的動力。玉蘭生前曾鼓勵他求取功名,實現濟世安民的抱負,如今這成了支撐他活下去的唯一信念。每一頁書卷,每一筆文章,都彷彿是在完成對玉蘭的承諾。他不再是為光耀門楣而讀,更不是為了個人前程,而是為了告慰那早逝的芳魂,為了踐行他們曾經共同憧憬過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三年的守墓生涯,不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心靈的洗禮和學識的沉澱。他的文章,褪去了早年的浮華,變得愈發沉鬱頓挫,深刻有力。
三年期滿,張文告彆了玉蘭的墳墓,也告彆了留下他無數悲歡的小城。他背負著行囊,也背負著一段沉重而淒美的往事,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
科考之路,艱險異常。然而,心懷執唸的張文,卻展現出驚人的毅力與才華。鄉試、會試,他一路過關斬將,成績斐然,其文章備受考官賞識,稱其“文風沉雄,有古君子之風,更兼關切民瘼,非尋常腐儒可比”。其名漸顯於士林。
終於,大比之期至,殿試之上,張文麵對天子策問,從容應對,引經據典,縱論天下大事,提出的見解既秉承聖賢之道,又切中時弊,充滿經世致用的智慧。仁宗皇帝覽其試卷,龍顏大悅,禦筆親點其為本科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
金榜題名,瓊林賜宴,跨馬遊街……昔日蒙冤受屈的窮秀才,如今成了萬眾矚目的新科狀元郎!榮耀、掌聲、讚美、追捧,如同潮水般向他湧來。多少權貴欲招其為婿,多少同僚為其設宴慶賀。
然而,在這人生的巔峰時刻,張文卻顯得異常平靜。他婉拒了所有提親,謝絕了大部分無謂的應酬。每當夜深人靜,他獨處之時,總會拿出身邊珍藏的一件舊物——或是玉蘭曾用過的一枚棋子,或是她繡的一方已泛黃的手帕,默默凝視,良久無言。他的眼中,有追憶,有傷感,卻再無當初的崩潰與絕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沉的、融入骨血的思念。
他踐行了當年的誓言,終身未娶。將全部精力投入仕途,為官清正,愛民如子,屢有政績。他彷彿是將兩個人的生命合而為一,加倍努力地去實現他們曾經共同的理想。在許多個清風明月的夜晚,他都會獨自斟上一杯酒,對著南方——那小城的方向,遙遙祭奠。玉蘭,成了他內心深處一個永不磨滅的印記,一段無法與人言說的溫柔與傷痛。
他的故事,也隨著他的顯達而漸漸流傳開來。人們欽佩他的才華,稱頌他的政績,更唏噓他那段至死不渝的深情。那樁陳年的冤案,那個枉死的女子,以及這位情義深重的狀元郎,共同構成了一段淒美傳奇,在世間久久傳誦。悲劇的陰影並未完全散去,但在張文的堅守與成就中,似乎也獲得了一種超越生死的力量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