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8章 情緣斷,前程何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8章 情緣斷,前程何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慧海被打入死牢,隻待刑部文書回複,便要明正典刑,以命抵命。張文的冤屈得以洗刷,重新恢複了自由身。然而,這自由卻帶著刺骨的寒意和難以言喻的空洞。他走出縣衙大牢,重見天日,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卻驅不散他心底那片厚重的陰霾。

玉蘭死了。

這個事實,比牢獄之災更讓他感到絕望。那個巧笑倩兮、琴音美妙的女子,那個與他隔窗低語、月下盟誓的女子,已然香消玉殞,化作一縷冤魂。而這一切,皆因他們的私情而起。倘若他們恪守禮法,倘若他沒有每夜攀上那座繡樓,是否悲劇就不會發生?無儘的悔恨與自責,如同毒蛇般啃噬著他的心。

案件雖破,但影響並未消散。按照大宋律例及學規,張文身為秀才,與未婚女子長期私通,雖未直接導致命案,但其行為本身已屬“行止有虧”,傷風敗俗。若被學政追究,輕則申飭、罰銀,重則革除功名,斷絕科舉之路。這對於一個讀書人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數日後,宋延知縣再次升堂,此番並非審訊,而是對此案相關事宜做最後的處置,並對張文的前程做出決斷。堂下除了張文、劉老漢,還有聞訊前來的一些本地士紳代表,他們都關注著這位年輕秀才的命運。

宋延目光掃過堂下形容憔悴卻依舊努力保持著儀態的張文,心中暗自歎息。他欣賞張文的才華,也同情他的遭遇,更感念其對玉蘭的一片癡情。然而,國法如山,學規如鐵,如何在這情、理、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維護朝廷法度的尊嚴,又能給這個遭受重創的年輕人一條生路,是對他這位父母官智慧的考驗。

“張文,”宋延開口,聲音沉穩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溫和,“你雖非殺人真凶,冤情得雪,然你與劉玉蘭私下往來,違背禮教,亦是事實。你可知罪?”

張文跪伏於地,聲音平靜卻充滿疲憊:“學生知罪。學生行為不檢,始亂終棄……雖非本意,卻終釀大禍。學生甘受任何懲處,絕無怨言。”他已心灰意冷,功名前程,於他而言,似乎已失去了意義。

宋延點了點頭:“知罪便好。按律,你此行止,當革去秀才功名,永不許科舉。”

此言一出,堂下劉老漢麵露不忍,士紳中亦有人竊竊私語,似覺過於嚴苛。

宋延話鋒一轉,繼續道:“然,本官念你二人確是真情相待,並非苟合之徒;且你此番蒙冤受屈,身心俱損,玉蘭姑娘已然殞命,若再重罰於你,亦有失仁恕之道。更兼你年輕有為,若因此斷送前程,於國於家,亦是損失。”

他頓了頓,環視眾人,朗聲道:“故此,本官決議,對你施以薄懲:罰你於縣學之內閉門思過三月,抄寫《禮記》百遍,深自反省!同時,本官將行文上報學政,詳陳此案緣由及你蒙冤之事實,力求為你保全功名。然,此事亦為你終身之鑒,望你日後謹言慎行,恪守禮法,方不負朝廷取士之心,亦不負……玉蘭姑娘生前對你之期望。”

這無疑是一個極富人情味且權衡再三的裁決。既表明瞭官府對禮法的維護(罰抄書、思過),又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張文的前程(儘力保全功名)。堂下士紳紛紛點頭,表示認可。劉老漢更是感激涕零,他知道,這已是宋老爺法外開恩了。

張文抬起頭,眼中含淚,再次叩首:“老父母再造之恩,學生沒齒難忘!功名之事,但憑老父母做主。然學生……學生已無心仕途。玉蘭因我而死,我心中之痛,萬死難贖。學生在此立誓,此生絕不再娶,願傾儘所有,為玉蘭料理後事,擇吉地安葬,並守墓三載,以慰其在天之靈!此後青燈古卷,了此殘生,亦足矣。”他的聲音不大,卻透著一股斬釘截鐵的決絕。

聞者無不動容。劉老漢上前抱住張文,放聲痛哭:“我的兒啊!是玉蘭沒福氣!你……你切不可如此自毀啊!”

宋延看著這一幕,心中亦是惻然。他知張文用情至深,此刻勸解無用,隻得歎道:“癡兒……罷了,你既有此心,便依你吧。玉蘭之後事,便由你與劉老漢共同操辦,務必風光厚葬,使其安息。至於未來之路,你好自為之,望你莫要辜負玉蘭望你成才之心。”

至此,案件所有事宜處理完畢。法律給予了罪惡嚴懲,也給了冤屈者清白,而對於情與理的糾葛,宋延則以一種充滿仁恕與智慧的方式做了了結。張文保住了功名,卻也永遠失去了愛人,並背負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鎖和情感債務。他的未來,將如何走下去?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