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4章 鐵腕與賬簿:帝國對僧寺的清算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4章 鐵腕與賬簿:帝國對僧寺的清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顯德二年秋,汴京城的樞密院和三司(主管財政)衙署內,燈火常常徹夜不熄。算盤聲、書寫聲、官吏們低聲討論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墨汁和汗水的味道。這裡,正在成為一場全國性大清算的神經中樞。

各州府如同雪片般飛來的奏報,堆滿了案頭。內容無外乎是彙報本地執行“毀佛寺詔”的進展:已廢寺院數量、收繳田畝頃數、遣散僧尼人數、查封財物清單等等。柴榮對此事極為關注,常常親臨三司,聽取彙報,審閱資料。

這一晚,柴榮再次駕臨三司衙署。三司使王溥親自捧著一摞剛剛彙總的賬冊,恭敬地呈上:“陛下,據各道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天下已廢無敕額寺院共三萬三百三十六所,現存保留之敕額寺院,兩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尼係籍者,約六萬一千二百人。”

柴榮仔細地翻閱著賬冊,臉上看不出喜怒,但緊抿的嘴角透露出一絲滿意。這個數字是驚人的。廢寺數量是存寺的十倍以上!這意味著大量被寺院占據的土地、勞動力將被重新納入國家管理體係。

“嗯,”柴榮點點頭,“各州執行情況如何?可有陽奉陰違,或是阻力過大?”

王溥回道:“回陛下,大部分州縣執行堅決。尤其是河南、河北等腹心地帶,進展迅速。然邊遠州縣,或有觀望,亦有地方豪強與寺廟關係盤根錯節,執行起來頗費周章。但陛下嚴旨在此,無人敢公開違抗。”

柴榮的手指敲擊著桌麵,沉思片刻,說:“傳朕旨意,著禦史台派員分赴各道巡查,若有執行不力、徇私舞弊者,嚴懲不貸!另,對於保留之寺院,亦需嚴格管理,重新覈定僧尼度牒,嚴禁再度泛濫。其所占田產,亦需按製納稅,僧尼本身,可視情況承擔部分輕徭役。”

這表明柴榮的政策並非要徹底消滅佛教,而是“限佛”,將其規模控製在國家可以管理的範圍內,並剝奪其經濟特權,使其從“國中之國”回歸到受國家控製的宗教組織。

在地方上,這場清算進行得更加具體和殘酷。以汴京附近的鄭州為例,刺史親自坐鎮,帶領衙役、兵丁,逐鄉逐村地清理。他們拿著州府的檔案,核對每一座寺廟的“敕額”。有額的,登記造冊,警告守法;無額的,立即查封。

場景再次回到那座“清涼寺”。三日期限已到,官差們開始正式清點寺產。大殿內的佛像、法器、經卷,庫房裡的糧食、布匹,乃至田契、賬本,一一被登記在冊。僧侶們被集中起來,逐一核對身份。持有合法度牒的,被允許離開,自尋有額寺廟安身;沒有度牒的,則被勒令還俗。

輪到張老漢慧淨了。他哆哆嗦嗦地拿不出一紙文書。

“姓名?原籍?何時出家?師從何人?”負責登記的書記官厲聲問道。

“俺……俺叫張栓柱,是……是本地張家莊人,去年……去年才來的,沒有師父……”張老漢語無倫次。

書記官在簿子上劃了一下:“私度,勒令還俗。下一個!”

就這樣,張老漢,或者說慧淨,短短一年的僧侶生涯結束了。他領到了一點點微薄的遣散錢(有的地方可能根本沒有),被趕出了山門。他回頭望去,昔日香火鼎盛的清涼寺,如今山門被封,一片死寂。許多和他一樣的還俗者,麵容愁苦,不知前路在何方。有些人可能選擇回歸鄉土,重新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承擔賦役;有些人可能淪為流民;甚至可能有人心懷不滿,埋下動蕩的種子。

而那些被查封的寺產,尤其是土地,很快被官府重新丈量,登記在冊,準備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或者作為官田出租,稅收納入國庫。大量的銅製佛像、鐘磬等被集中起來,等待進一步處理。這是一次巨大的財富再分配,也是國家權力對社會基層的一次強力滲透和整合。

柴榮在汴京的宮城中,看著各地報上來的資料,心中明白,這第一步走得還算順利。大量隱匿的人口和土地被清查出來,國家的財政和兵源看到了補充的希望。但他也深知,這僅僅是開始。佛教勢力盤根錯節,思想上的影響更非一朝一夕能消除。而且,最棘手的經濟問題——錢荒,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堆積如山的銅佛像。一個更大膽、也更可能引發爭議的計劃,已經在他心中成熟。

清算的賬簿一頁頁翻過,記錄下的不僅是冰冷的數字,更是無數人命運的轉折和一個帝國重塑自身權威的決心。後周王朝的肌體,正在通過這次近乎刮骨療毒般的整頓,試圖剔除頑疾,煥發新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