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5章 化佛為錢:柴榮的經濟豪賭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5章 化佛為錢:柴榮的經濟豪賭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顯德二年(955年)九月,汴京的工部鑄錢監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但這熱鬨不同於往常,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緊張而又興奮的氣息。巨大的熔爐烈焰熊熊,工匠們汗流浹背,忙碌地將一些非比尋常的“原料”投入爐中——這些不再是尋常的銅礦料,而是一尊尊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銅佛像、銅鐘、銅磬,甚至還有從民間收繳來的銅器。

這些銅像,不久前還端坐在遍佈全國的無數寺廟(尤其是已被廢黜的那些)中,接受著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如今,它們或被砸碎,或被整體運來,在高溫下熔化,即將變成另一種形態——流通天下的銅錢。

這場麵的背後,是後周世宗柴榮又一次深思熟慮後的果斷決策。隨著“毀佛寺詔”的推行,全國範圍內查封了數萬寺院,收繳的銅製佛像法器堆積如山。與此同時,後周麵臨的“錢荒”問題日益嚴重。由於五代以來戰亂不息,銅礦開采和鑄錢業停滯,加之民間(很大程度上受佛教風氣影響)盛行熔鑄銅錢以製作佛像、器具,導致貨幣嚴重短缺,物賤錢貴,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恢複和發展。

柴榮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在顯德二年九月,他再次頒布詔書,核心內容便是:“除朝廷法物、軍器官物及鏡、鑼、鈸、磬、鈴、鐸、鞍轡等外,其餘民間所蓄銅器、佛像,限五十日內悉皆輸官,給其價值。如限外隱匿不輸,五斤以上處死,不及者論刑有差。”

這道詔書,將滅佛運動推向了一個更深的層次,直接觸及了佛教的象征物本身。可以想見,它在朝野內外引發了何等巨大的震動和爭議。即便是在支援限製佛教的官員中,也有不少人感到不安。毀壞佛像,在虔誠的佛教徒看來,是滔天大罪,會遭天譴。

一日朝會,柴榮特意將此議提出,果然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強烈反對。一位老臣顫巍巍地出列,泣聲道:“陛下!佛像乃法身舍利,毀之恐招天譴,降災於國啊!昔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毀佛,其國祚不久,此乃前車之鑒!望陛下收回成命!”

朝堂上一片寂靜,所有人都屏息看著皇帝。柴榮麵色平靜,他早已預料到這種反應。他沒有動怒,而是用一種冷靜而堅定的語氣,闡述了他的理由,這番話也被史官記錄了下來,成為他此次行動的最佳註解:

“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誌於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邪?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佈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這番話邏輯清晰,立場鮮明:

區分佛與像:佛的本質是善道教化,心向善即是奉佛。銅像本身並不是佛,隻是象征物。

強調利他精神:佛祖利人,可以犧牲一切。那麼,將這些銅像用於鑄錢,解決錢荒,利國利民,正是符合佛祖利他本懷的行為。

表明個人決心:“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為了百姓,我連身體都可以犧牲,何況區區銅像?這極大地彰顯了他作為帝王的擔當,堵住了反對者的嘴。

這番義正辭嚴又充滿務實精神的話,讓反對者啞口無言。柴榮的決心已定,詔令被堅決地執行下去。

於是,出現了鑄錢監的那一幕。各地收繳的銅料被源源不斷運來,經過熔化、提純、澆鑄、打磨,變成了一枚枚標準的“周元通寶”錢。這種錢因為用料精良(很多來源於佛像,銅質純淨)、鑄造規範,質量上乘,很快成為受歡迎的貨幣,有效地緩解了錢荒,促進了商品流通。

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這道詔令的影響更為直接。官府不僅收繳寺院的銅像,也向民間征購銅器和私家佛像。對於像張老漢這樣剛剛還俗、一無所有的人來說,家裡唯一值點錢的,可能就是一尊祖傳的小銅佛了。他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拿著它去了縣衙指定的地點。衙役稱了重量,給了他一些補償錢。拿著這沉甸甸的銅錢,張老漢心情複雜。這尊保佑了自家幾代人的佛像,如今變成了他重建生活的啟動資金。是福是禍?他說不清。他隻感到,這個世道,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連佛祖的樣子,都可以被熔化了重來。

柴榮的這場“化佛為錢”的經濟豪賭,取得了顯著成效。它不僅增加了貨幣供應,刺激了經濟,更在象征意義上沉重打擊了佛教的物化崇拜,進一步強化了皇權高於神權的政治訊號。通過將宗教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柴榮為他的強國夢想注入了實實在在的活力。然而,這場激進改革所引發的社會心理震蕩和文化損失,也將在未來逐漸顯現。但此時此刻,在柴榮看來,為了“濟民”,為了“開拓天下”,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