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7章 青煙散儘:文明背後的代價
顯德三年的夏天,在一場連綿的雨後到來。被查封的清涼寺,由於久無人跡,院牆角落生出了厚厚的青苔,野草從鋪地石板的縫隙中頑強地鑽出。一場夜雨衝垮了偏殿本就搖搖欲墜的屋頂,露出裡麵被雨水浸泡的壁畫和散落一地的經卷。
幾個頑童偷偷從破損的圍牆缺口爬了進去,在廢墟間嬉戲打鬨。一個孩子撿起一本被雨水泡得發脹、字跡已然模糊的線裝書,好奇地翻看著,隨即因為無趣而將它扔進了一灘泥水裡。另一孩子用木棍戳弄著一尊倒在草叢中的泥塑羅漢像,羅漢的麵容已被風雨侵蝕得模糊不清。昔日梵音繚繞、香火鼎盛的佛門清淨地,如今隻剩下斷壁殘垣,訴說著無聲的荒涼。
這不僅僅是清涼寺一家的景象。在整個後周境內,三萬多餘被廢寺院的命運大抵如此。在這場主要針對佛教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整頓運動中,文化的劫難作為副產品,悄然而至,其損失難以估量。
經籍的散佚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一環。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曆經數百年的翻譯、註疏、著述,積累了浩瀚的文獻。雖然主要經典(如各類佛經)在官方儲存的《大藏經》中有收錄,但許多珍貴的民間抄本、曆代高僧的註疏講義、地方寺院的傳承譜係、以及一些未入藏的小部頭經典,大多收藏於各寺院藏經閣中。這些無敕額的寺院被突然廢黜,僧侶被驅散,其藏書或被官府當作廢紙處理,或因無人看管而毀於風雨、蟲蛀、火災,甚至被無知鄉民拿去引火或糊牆。尤其是那些由僧人一筆一劃抄寫、凝聚著心血和信仰的手抄本,就此永遠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講經說法活動的中斷,也使得許多口耳相傳的佛法精義失去了傳承的載體。
藝術珍品的毀滅同樣觸目驚心。每一座寺院,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一座藝術殿堂。殿宇的建築本身,往往融彙了時代的建築智慧。而殿內的塑像、壁畫,更是無數無名工匠心血的結晶。雖然敕額大寺的藝術品得以保留,但數量更為龐大的無額寺院中的藝術瑰寶,則在這場風暴中慘遭厄運。泥塑木雕被推倒砸毀,精美的壁畫隨著殿宇的坍塌而剝落湮滅。隻有少數極其精美或被當地民眾偷偷隱藏起來的銅像(如之前提到的深山小寺那般)得以僥倖存留。這種破壞,是對中古時期民間藝術成就的一次巨大打擊。
然而,曆史的吊詭之處在於,毀滅往往也孕育著新的生機。後周嚴厲的佛教政策,如同一股強大的離心力,將北方的佛教精英驅趕向了相對穩定的南方諸國。大量有學問的僧侶,攜帶著他們所能攜帶的經卷和學識,紛紛南渡。這使得南唐、吳越、西蜀等政權統治下的佛教,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動力。
在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以及吳越國都杭州,佛寺林立,高僧雲集,講席鼎盛,譯經、刻經活動蓬勃開展。南方濕潤的氣候和相對和平的環境,為佛教文化的儲存和發展提供了溫床。後來北宋統一後,許多佛教經典的回收和整理,都有賴於這些南方儲存下來的底本。從整個中華佛教發展的長河來看,後周世宗的滅佛,在客觀上促進了佛教文化中心的南移,為宋代及以後佛教的複興埋下了種子。
此外,這場“法難”也深刻地刺激了佛教內部的反思。過於依賴寺產、攀附權貴、形式化的經懺佛事,在政治風暴麵前顯得如此脆弱。這促使一些宗派,尤其是後來成為漢傳佛教主流的禪宗,更加堅定地走向了注重內心覺悟、強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並重之路,將修行與日常勞動緊密結合,減少了對外在物質形式的依賴,從而增強了其在世俗社會中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張栓柱在流浪途中,曾在一個荒廢的寺廟殘垣裡避雨。他撿起半卷被泥水汙損的經文,雖然不識字,但他依稀記得寺裡老和尚念經時的腔調。他學著樣子,喃喃了幾句,聲音在空蕩的破殿裡回蕩,更添寂寥。他不懂什麼文化傳承、藝術價值,他隻是本能地感到,一種熟悉的東西,一種曾經給予像他這樣的苦難者一絲虛幻慰藉的東西,正在這片土地上迅速消失。空氣中,彷彿彌漫著一種比廢墟上的塵土更為沉重的東西——那是文明被撕裂時,發出的無聲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