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6章 暗流洶湧:政策下的眾生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6章 暗流洶湧:政策下的眾生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顯德三年的春天,來得遲了些。汴河兩岸的柳樹剛抽出些許嫩芽,料峭的寒風中,還裹挾著去冬的肅殺之氣。後周世宗柴榮的滅佛詔令,如同這陣寒風,在經曆了初期的雷霆萬鈞之後,其觸角伸向帝國各個角落時,開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麵貌。

在東京汴梁、西京洛陽這樣的天子腳下,以及大名府等核心重鎮,政策的執行堪稱雷厲風行。汴梁城內,皇城司的邏卒日夜巡邏,昔日香火鼎盛的無額寺廟早已山門緊閉,封條上的官印赫然在目。偶爾有虔誠的老嫗偷偷在廢寺外牆下擺上一碟瓜果,點燃一炷香,也很快會被驅散。官府衙役挨家挨戶覈查,確保民間銅器佛像已如數上繳,若有隱匿,一經告發,立拘鎖拿。在這裡,皇帝的意誌如同汴京城的城牆一樣,堅不可摧,不容置疑。僧侶們要麼持有度牒,遷往有敕額的官方大寺,接受更嚴格的管理;要麼還俗歸家,彆無他路。

然而,天高皇帝遠。在距離汴京千裡之外的秦嶺深處,或是河東、河北的一些偏遠州縣,情況則大不相同。

張老漢,如今又變回了張栓柱,離開清涼寺後,他無處可去,老家的破屋和田地早已荒蕪。他跟著幾個同樣還俗的僧人,成了流民,一路向西,漫無目的地逃亡,希望能找到一處可以活命的角落。他們衣衫襤褸,麵有菜色,沿途可見許多被廢棄的寺廟,斷壁殘垣,佛像傾頹,一派淒涼景象。

這日,他們逃入秦嶺腹地的一個小山坳。令人驚訝的是,這裡竟隱約傳來鐘聲和誦經聲。循聲而去,密林深處,竟藏著一座小小的寺廟,雖然簡陋,卻仍有香火。一個中年僧人正在掃地,見到他們這群不速之客,先是一驚,隨即露出憐憫之色。

“師父,行行好,給口吃的吧。”張栓柱等人跪倒在地。

那僧人歎了口氣,將他們引入寺內,拿出些粗糧餅子。“吃吧,看你們樣子,也是遭了‘法難’的同道。”

“師父,您這寺……”一個同行的還俗者疑惑地問,言下之意是,這寺為何還能存在?

僧人苦笑一下,壓低了聲音:“此地山高林密,州縣官差一年也難得來一次。俺這寺,本就是先師結廬修行之所,哪有什麼敕額。全仗著山下幾戶獵戶和山民供養,彼此相依為命。官府文書?隻當是山外的事了。”他指了指身後大殿中一尊顯然新近用泥巴糊過的塑像,“聽說外麵在毀銅像,俺們這尊木胎的,便用泥遮了,權當山神土地拜著。”

張栓柱等人聽得目瞪口呆。原來,在這權力的縫隙處,仍有佛法的星星之火在頑強地延續。一些僧侶選擇瞭如同這位掃地僧一樣的道路,隱匿山林,維持著最低限度的宗教活動。更有一些膽大的,則想方設法,南渡長江,逃往相對崇佛的南唐、吳越、後蜀等國,尋求庇護。亂世中的疆界,並未能完全阻隔信仰的流動。

地方官員的態度也千差萬彆。有的官員,如鄭州刺史,為了政績,或本身對佛教無甚好感,執行起來不遺餘力,甚至層層加碼,以求在上司麵前表現。而另一些官員,或是自身篤信佛教,或是擔心操之過急引發民變,便采取了陽奉陰違的策略。

在靠近淮南前線的某個縣城,縣令姓王,是個年近五旬的老進士,平日裡也讀些佛經。接到朝廷嚴旨後,他愁眉不展。師爺在一旁獻策:“東翁,上頭催得緊,不做做樣子是不行的。城東那座大雲寺,香火盛,目標大,怕是保不住了。但城外山裡幾處小庵堂,平日也安分,不如……睜隻眼閉隻眼?真要逼反了山民或逃僧,與南唐勾結起來,這乾係可就大了。”

王縣令沉吟良久,最終歎了口氣:“罷了,就依你之言。大雲寺按律廢黜,僧尼遣散。至於山野小寺……且緩一緩,待風頭過去再說。上報文書上,便說已悉數清理,境內已無非法寺院。”這種敷衍塞責,在帝國龐大的官僚體係中,並非個例。

抵抗也並非沒有。在河北滄州,就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事件。當地一座名為“鐵佛寺”的寺廟,因一尊巨大的鐵佛像而得名(鐵像不在收繳之列,但寺無敕額,亦在廢除之列)。官府前來廢寺時,寺中一位武藝高強的僧人名喚法淨,竟帶領一批虔誠信徒,手持棍棒,與官差對峙。

法淨和尚站在山門前,怒目圓睜,聲如洪鐘:“此寺乃百年古刹,庇佑一方百姓!爾等鷹犬,安敢毀佛滅法,就不怕遭報應嗎?!”信徒們群情激憤,高呼佛號,場麵一度失控。最終,還是州府調來了軍隊,才將這場騷亂鎮壓下去,法淨和尚被枷鎖帶走,下落不明。此類事件雖屬個彆,卻如同水麵下的暗礁,警示著政策推行過程中潛藏的風險。

張栓柱最終沒有留在那個深山小寺。他覺得自己六根不淨,也受不了山中的清苦。他謝過僧人,繼續流浪,心中一片茫然。他親眼所見,皇帝的詔令如同陽光,有的地方被照得一片通明,無可遁形;有的地方,卻如同這秦嶺的深穀,陽光被茂密的林木切割得支離破碎,留下大片的陰影。這場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在帝國的版圖上,描繪出的並非一幅整齊劃一的畫卷,而是一幅充滿了明暗對比、甚至有些模糊的圖景。政策的鐵拳,在觸及現實這塊砧板時,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軟硬不同的阻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