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0章 心燈不滅永流傳(全文完)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當曆史的煙雲最終沉澱入厚重的典籍,當濟南府的城牆變成了供人憑吊的古跡,當“光緒年間”成了一個需要特意解釋的曆史名詞,趙三笑與“良心燈”的故事,也早已褪去了最初那些神異、驚悚的色彩,沉澱為一種純粹的文化符號,一種深入骨髓的民族記憶。
在現代的濟南,一座以傳承地方文化為主題的展覽館內,柔和的射燈聚焦在一個獨立的玻璃展櫃上。櫃中鋪著深色的絲絨,上麵靜靜地安放著一盞鏽跡斑斑、造型古樸的桐油燈。旁邊的展牌上,清晰地寫著:“清代‘良心燈’(仿製品),相關文物。源於濟南民間傳說《油燈笑閻王》,象征……”
一群係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嘰嘰喳喳地圍在展櫃前。他們睜著好奇的眼睛,打量著那盞其貌不揚的破舊油燈,聽著講解員阿姨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著那個關於“笑麵貨郎”趙三笑的古老故事。
“……所以,小朋友們,”講解員阿姨微笑著總結,“這盞燈,據說能照出人心裡的善與惡。但它最重要的意義,是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其實都有一盞這樣的‘燈’,那就是我們的良知,我們辨彆是非的能力。隻要我們經常擦拭它,不讓它被不好的念頭矇蔽,我們就能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舉起手,大聲問:“阿姨,那心裡的燈,會不會像這個燈一樣,也會滅掉啊?”
講解員阿姨蹲下身,認真地看著他的眼睛,說:“心裡的燈啊,如果你一直不用,不去做正確的事情,它可能會變得很暗,好像要滅了一樣。但是呢,隻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把它重新挑亮!就像故事裡說的,‘燈不挑不亮,理不辯不明’嘛!”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但那句“心裡的燈”和“燈不挑不亮”,卻像一顆小小的種子,落在了他們純淨的心田裡。
與此同時,在網路上,一個關於“如何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保持初心”的討論帖下,一條引用趙三笑故事的回複,獲得了數萬點讚。回複者寫道:“……也許世上並沒有真正能照妖的‘良心燈’,但當我們麵對誘惑、麵臨抉擇時,何不問問自己:此舉是善是惡?是正是邪?此心能安否?這自我叩問,便是點亮了心中那盞燈。油燈趙三笑燃儘自身,守護的或許從來不是一盞具體的燈,而是我們每個人進行這種自我叩問的勇氣和能力。”
在某個社羣舉辦的“道德講堂”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教師,正以《燈鑒錄》中的片段為引,與居民們探討當代社會的誠信問題。他說:“趙三笑的時代過去了,但貪欲、不公、欺詐這些現象,換了個形式依然存在。我們無法指望一盞神燈來替我們分辨善惡,最終要靠的,是我們內心那桿秤,那盞燈。守護好它,便是對趙三笑們最好的紀念。”
甚至在商業領域,也有企業家將“油燈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將誠信經營、回饋社會視為企業必須守護的“心燈”。
時光流轉,場景變幻,但核心始終如一。
那盞具體的桐油燈,早已鏽蝕,其仿製品安靜地躺在博物館裡,訴說著過去。但“心裡那盞燈”的比喻,卻跨越了時空,依然鮮活,依然有力。
它提醒著得意者,莫忘來路,堅守底線。
它鼓舞著失意者,心存善念,必有光明。
它告誡著迷茫者,理越辯越明,燈越挑越亮。
趙三笑,這個來自社會最底層的普通貨郎,用他短暫的一生和身後的傳奇,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他將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變成了一個可感、可傳、可生生不息的文化意象。他的笑容,凝固在塑像上,更融化在千千萬萬嚮往光明的心靈裡;他的燈,雖已不再燃燒,但其光焰,卻化入了民族精神的星河,永世長存。
故事的結尾,或許可以回到那首古老的童謠,它穿越了百年的風霜,依然在某個夏夜的巷口,由祖母輕聲哼唱給孫兒:
“小貨郎,笑嗬嗬,擔上掛盞良心燈……
擦亮心頭燈一盞,走遍天下都不慌……”
油燈雖鏽,其光不朽;貨郎已逝,其笑長存。這,便是“心燈不滅,永流傳”的真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