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9章 千秋燈火照人間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9章 千秋燈火照人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曆史的洪流滾滾向前,從無片刻停歇。光緒年間的暮鼓晨鐘猶在耳邊,時代的巨輪卻已轟然駛入了波瀾壯闊的清末民初。濟南府,這座古老的城池,在改朝換代、軍閥混戰的硝煙與動蕩中,艱難地維係著它的呼吸。城牆上的旗幟變幻不定,街市的麵孔新舊雜陳,唯有那些深植於民間的信仰與傳說,如同深埋地底的老根,在時代的疾風驟雨中,頑強地抽枝散葉。

城隍廟,曆經數次兵燹戰火,門牆之上甚至留下了彈孔的痕跡,幾處偏殿也曾毀於炮火,但它卻奇跡般地始終屹立不倒。而廟內那尊“笑麵貨郎”趙三笑的塑像,更是完好無損,甚至連那盞永不點燃的銅燈,也未曾蒙塵。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守護著這片精神的淨土。塑像前的香火,非但沒有因世道混亂而斷絕,反而愈發鼎盛。在朝不保夕的亂世,人們更需要一種精神的寄托,更需要一盞能夠指引方向、安定人心的“明燈”。

趙三笑與“良心燈”的傳說,經過數十年的口耳相傳與《燈鑒錄》手抄本的秘密流佈,早已超越了濟南一府,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產生了回響。那盞燈,不再僅僅是照人心善惡的法器,更升華成為一種象征——象征著公平、正義、良知與不屈的抗爭精神。

在這混亂的世道裡,有人開始主動借用“油燈傳說”來凝聚力量,匡扶正義。

在濟南府周邊活躍著一支名為“燈影會”的秘密結社。其成員多是些深受趙三笑故事影響的年輕學子、小商人、手工業者,甚至還有少數心懷理想的下級軍官。他們以“心燈不滅,暗夜必明”為口號,暗中傳遞訊息,救助被追捕的革命黨人,揭露地方軍閥的橫征暴斂。他們聚會時,不拜神佛,隻在一幅繪有“笑麵貨郎與良心燈”的畫像前默默宣誓。那盞畫上的燈,成了他們心**同的圖騰,提醒他們無論環境多麼險惡,都要守住做人的底線,保持內心的光明。曾有一位“燈影會”的成員被捕,受儘酷刑而堅不吐實,臨終前隻留下一句話:“肉體可滅,心燈長明!”

而在尋常百姓家,尤其是在一些注重家教的門戶裡,悄然興起了一種風俗。家中長輩會請工匠仿製那盞桐油燈的樣式,打造一盞小小的、或是銅質、或是陶質、甚至木質的“良心燈”,不置燈油,不設燈芯,就擺放在堂屋的正中或者書案之上。這盞燈,永不點燃。它的作用,是“警醒”。每當家人之間產生齟齬,或子弟麵臨誘惑、即將行差踏錯之時,長輩便會指著那盞燈,講述趙三笑的故事,告誡後人:“舉頭三尺有神明,低頭家中有燈鑒。做人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莫讓這盞‘心燈’蒙塵。”這盞小小的仿製燈,成了無數家庭內部無聲的道德法庭。

更令人動容的是,關於趙三笑血脈的隱約傳聞。據說,他並非完全沒有後人。當年或許有不為外人所知的姻緣,留下了一支血脈,為了躲避可能的麻煩(畢竟其父曾與狐仙、官場都有牽扯),這一支後人始終隱姓埋名,混跡於市井之中。他們可能是街角那個沉默的打鐵匠,可能是集市上那個笑容憨厚的賣菜翁,也可能是學堂裡那位認真執教的窮先生。他們或許並不知道自己確切的身世,但冥冥之中,似乎總秉承著某種古老的訓誡:與人為善,明辨是非,不欺暗室。他們以自己平凡的方式,在各自的崗位上,秉守著內心的公正與善良,如同微弱的燭火,照亮身邊方寸之地。這,何嘗不是對“油燈精神”另一種形式的、更加質樸的傳承?

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座靠近前線的縣城被圍,糧草斷絕,城內餓殍遍野,秩序瀕臨崩潰。守城的軍官欲棄城而逃,是一位平時毫不起眼的年老文書,據理力爭,甚至拿出了家中珍藏的、不知傳自何代的《燈鑒錄》手抄本,在眾人麵前誦讀趙三笑“燃儘濟民”的篇章。聲淚俱下的講述,竟奇跡般地喚醒了部分軍民的廉恥與血性,最終團結一心,等來了援軍,保住了城池。事後,人們問老文書為何如此,他隻說:“我祖上有訓,曰‘燈熄人存,善念不絕’。趙貨郎能捨命,我等又何惜此身?”

這些散落在曆史縫隙裡的碎片,這些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們,他們的行為,共同構成了一幅“千秋燈火照人間”的壯闊畫卷。趙三笑和他那盞具體的油燈,早已湮滅在曆史的塵埃裡,但他所代表的那種精神——那種對良知的堅守,對正義的追求,對弱小的憐憫,對黑暗的不屈——卻如同種子,隨風散落,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土壤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這燈火,穿越了清末的腐朽,民初的混沌,戰爭的硝煙,以一種更加內在化、更加普遍化的方式,繼續照耀著紛繁複雜的人間。它不再依賴於某一盞具象的燈,而是化為了萬千心燈,在每一個平凡的善舉中,在每一次對道義的堅持中,熠熠生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