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9章 青史留名,盛世華章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赫連戰與馮瑤攜手已走過數十載春秋。在這數十年間,北魏在孝文帝以及其後繼者的治理下,延續著太和年間的改革氣象,國力蒸蒸日上,史稱“太和之治”的延伸。而北疆,在赫連戰與馮瑤的悉心經營下,早已非昔日戰火頻仍、民生凋敝的邊陲之地。
赫連戰以其赫赫戰功與卓越的治邊才能,官至大司馬,封國公,成為北魏軍界無人能及的泰山北鬥,真正的“軍神”。他雖位極人臣,卻始終牢記馮瑤“功高不震主”的告誡,謙遜謹慎,忠心耿耿,深得幾代帝王倚重。
馮瑤作為大司馬夫人,始終是赫連戰最得力的助手與最堅定的後盾。她為赫連戰生育了三子一女,皆悉心教導,傳承了父親的勇武剛毅與母親的智慧仁德。長子入朝為官,清正廉明,次子治學有成,著書立說,幼子則繼承父誌,投身軍旅,以其父為楷模,鎮守邊疆,成為新一代的北疆支柱。女兒也嫁入顯赫而清正的門第,家庭和睦。
馮瑤並未因兒女成群、身份尊崇而安享富貴。她將多年來治理北疆的心得、對邊政的思考、對民族融合的見解,係統整理,嘔心瀝血,撰寫成了一部《邊策新論》。書中不僅詳細闡述了屯田戍邊、懷柔招撫、互市通商等具體策略,更提出了“以文化人”、“以利安邊”、“文武並用,剛柔相濟”的深層治國安邊理念。
此書呈送禦前後,當時的皇帝(孝文帝之孫)覽之大為震動,禦筆親批:“此策深謀遠慮,切中時弊,非獨邊策,實乃治國圭臬也!”下旨刊印,頒行天下,作為邊疆大吏的必讀之書。馮瑤之名,再次以“女中智聖”的形象,震動朝野。
然而,盛名之下,馮瑤與赫連戰卻愈發嚮往平淡。隨著年事漸高,孩子們皆已成才,足以獨當一麵,二人便多次上表,請求致仕歸隱。
皇帝再三挽留,見其去意已決,最終準奏。賜予他們洛陽近郊一處山明水秀的莊園,安享晚年。
歸隱之後,赫連戰卸下一身甲冑,穿上了舒適的布衣。馮瑤也褪去了華服珠翠,荊釵布裙,卻難掩其雍容氣度。他們每日裡或攜手漫步於林間溪畔,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或對坐品茗,回憶往昔崢嶸歲月,從洛陽初嫁的忐忑,到朔州共曆生死的驚心,再到北疆攜手改革的充實……點點滴滴,恍如昨日。
他們雖遠離朝堂,卻並未忘卻百姓。將畢生積蓄的大部分,捐資在洛陽及北疆各地興辦學堂、醫館,惠澤鄉裡。每逢災年,亦會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他們的善舉,贏得了民間廣泛的愛戴,人們尊稱赫連戰為“老國公”,稱馮瑤為“賢德夫人”。
這一日,夕陽無限好。赫連戰與馮瑤並肩坐在莊園的亭子裡,看著遠處如火的晚霞,映照著層林儘染的秋山。
赫連戰握著馮瑤已布滿皺紋卻依舊溫暖的手,望著她雖染風霜卻依舊清亮睿智的眼眸,輕聲道:“瑤兒,這一生,我最大的幸運,不是封侯拜將,不是青史留名,而是那年春天,接到了那道賜婚的詔書,娶到了你。”
馮瑤將頭輕輕靠在他依然寬厚的肩膀上,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平和的笑容:“夫君,妾身此生最大的成就,亦非那一品誥命,或那部《邊策新論》,而是能與你相識相知,相攜相守,共度這數十載風雨,看這北魏江山,在我們共同努力下,海晏河清,百姓安樂。”
他們沒有再說話,隻是靜靜地依偎在一起,享受著這曆經波瀾壯闊後的平靜與安寧。他們的一生,早已與北魏的興衰榮辱緊密相連。他們是君臣,是夫妻,是戰友,更是知己。他們共同書寫了一段傳奇,這段傳奇不僅存在於史書的字裡行間,更銘刻在北疆的山川大地,流傳在百姓的口耳相傳之中。
英雄與佳人的故事,終將落幕,但他們所締造的功業與精神,卻如同這漫天的霞光,璀璨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