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5章 新朝奠基——趙匡胤黃袍加身與黨進的晉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5章 新朝奠基——趙匡胤黃袍加身與黨進的晉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因個人的意誌而停留。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壯誌未酬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將年僅七歲的幼主和一副沉重的江山擔子留給了皇後與輔政大臣。主少國疑,人心浮動,那個“皇帝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的時代箴言,再次幽靈般回蕩在汴梁城的上空。這一次,手握強兵、應時而動的人,是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出精心策劃又看似順理成章的大戲,在公元960年正月初三悄然上演。當訊息傳到駐守京畿的禁軍各部時,所引起的震動遠超昔日後周代漢。黨進此時已官至鐵騎都虞候,甚至可能更高,統領著後周最精銳的騎兵部隊之一。他站在軍營中,聽著部下們嘈雜的議論,麵色沉靜如水。

他腦海中或許閃過了朔州的風沙,杜重威府中的屈辱,郭威軍中的奮進,以及高平戰場上那漫天的血光與柴榮皇帝堅毅的麵容。忠誠?他或許對後周,尤其是對賞識他的柴榮,懷有幾分知遇之恩。但他更深知,在這五代亂世的尾聲,政權的更迭如同四季輪轉,個人的忠誠在強大的現實麵前,往往脆弱不堪。他是一個務實的人,他的崛起源於對力量的追隨和對時勢的順應。如今,趙匡胤兵強馬壯,眾望所歸,而幼主孤兒寡婦,根本無力抗衡。選擇站在哪一邊,答案不言自明。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在兵變過程中,嚴令部下不得侵擾都城、劫掠百姓,表現出極強的紀律性和掌控力。這與五代時期其他兵變者的殘暴行徑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讓黨進這樣的職業軍人看到了一種新的秩序和希望。一個能約束軍隊、意圖建立穩定王朝的領袖,顯然更符合他們這些渴望結束亂世、博取功名者的長遠利益。

於是,黨進幾乎沒有太多猶豫,便率領所部,接受了這一既成事實。他主動向新朝表示效忠,其掌握的精銳騎兵,也成為趙匡胤穩定開封局勢、震懾潛在反對力量的重要籌碼。他的這一選擇,再次證明瞭他不僅勇武,更具備審時度勢的政治智慧。

宋朝建立,百廢待興,尤其是邊防,麵臨著北漢與契丹的嚴重威脅。趙匡胤需要倚仗能征慣戰的將領來鞏固新生政權。黨進這樣在後周時期就已聲名顯赫、且在新朝建立過程中立下擁戴之功的宿將,自然得到了重用。他因功被擢升為鐵騎都指揮使,統領禁軍中最核心的騎兵力量。這標誌著他正式進入了宋朝軍隊的高階指揮官行列。

作為鐵騎都指揮使,黨進的職責重大。他需要負責這支精銳部隊的全麵工作:從士兵的選拔、馬匹的喂養訓練,到戰術的演練、裝備的維護。他定期巡視營地,檢查軍械,考覈官兵武藝。在他的治理下,這支騎兵部隊保持著高度的戰備狀態。同時,他還需要參與朝廷的軍事決策會議,就邊防事務提出建議。例如,如何防範契丹騎兵的南下騷擾,如何針對北漢的山地地形進行佈防等。

然而,宋朝的政治空氣,已經開始悄然發生變化。趙匡胤本人出身行伍,深諳武將權力過大之弊。他一方麵需要依靠黨進這樣的猛將來穩定江山,另一方麵,也開始有意識地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萌芽。朝堂之上,文官們的地位逐漸提升,他們對於黨進這類以勇力見長、行事可能略顯粗豪的武將,內心是帶著幾分輕視和不安的。私下裡,或許會有文官議論他“太過莽撞”、“殺氣太重”,非治國安邦的良才。

黨進敏銳地感受到了這種微妙的變化。他雖然是個粗人,但多年的官場沉浮,尤其是在杜重威府中的經曆,讓他學會了察言觀色。他明白,在新朝,光會打仗已經不夠了,還需要懂得收斂,學會與文官係統相處。因此,他在恪儘職守的同時,也表現得頗為低調,儘量避免與文官發生直接衝突。在執行軍事任務時,他依然保持著以往的狠勁兒和果斷,但在朝堂議事或與文官交往時,他則儘量少言寡語,不輕易表態。這種“在外猛如虎,在內穩如鐘”的表現,讓趙匡胤對他更加放心。

在宋初的幾年裡,黨進率領他的鐵騎,很可能參與了一些小規模的邊境衝突,清剿流寇,鞏固防線。他用一次次乾淨利落的軍事行動,向新皇帝證明瞭自己的價值和無害。他的存在,就像是新宋朝堂的一根定海神針,用他純粹的武力和順從的態度,安撫著那些對武將仍心存疑慮的文官,也震懾著四方不臣的勢力。

從後周的驍將,到宋朝的禁軍統帥,黨進成功地完成了身份的又一次關鍵轉型。他憑借的,不僅是過往的戰功,更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和關鍵時刻的正確選擇。他就像一株頑強的植物,無論政權如何更迭,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繼續向上生長。在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這個曆史節點上,黨進穩穩地站在了勝利者一邊,並為即將到來的、屬於大宋的時代,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這個新的時代,對他這樣的舊式武將,提出了新的、更為複雜的挑戰。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