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10章 武毅留名——晚年反思與曆史遺產(全文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0章 武毅留名——晚年反思與曆史遺產(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這場幾乎致命的大病,如同一次靈魂上的淬火,讓黨進這塊百煉精鋼,質地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他的身體在郎中和時間的共同作用下,慢慢恢複了過來,但行事風格,卻明顯比以往收斂了許多。那股無所顧忌的莽撞之氣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經過磨難沉澱下來的沉穩。他依舊治軍嚴整,處理政務卻更加寬和,對下屬、對百姓,多了幾分過去罕見的耐心。有人說,黨節帥病了一場,倒像是換了個人。

開寶元年(968年),或許是因為他在潁州鎮守有功,也或許是因為朝廷仍需他這樣的宿將威名來穩定南方邊境,黨進被再度起用,出任忠武軍節度使,移鎮淮南。他在這個直麵南唐舊地的戰略要衝上,一守就是五年。這期間,他恩威並施,既鞏固了邊防,也較好地處理了與當地士民的關係,未聞有大的紕漏。此時的大宋,在趙匡胤的統治下,已日漸強盛,統一天下的步伐不斷加快,而黨進這樣的老將,更像是一尊用來鎮守的瑞獸,其象征意義或許已大於實際的軍事需求。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期間,黨進因年老體衰(或許也與那次大病留下的病根有關),上表請求致仕,獲得了批準。他離開了權力中心,回到了他經營多年、更為熟悉的潁州養老。在這裡,他遠離了朝堂的紛爭和邊境的烽煙,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舊日部將時常前來探望,帶來各地的酒肉禮物,堆滿門庭。他與兒孫輩享受天倫之樂,偶爾也會在親兵的攙扶下,到城頭走一走,看看他曾經守護的這片土地。

回首一生,從朔州馬邑的邊塞少年,到杜重威府中的卑微仆役,再到軍中小卒、後周驍將、宋初禁軍統帥、地方節度使……這一路走來,充滿了殺戮、機遇、選擇與僥幸。他一生殺人如麻,戰場上從不手軟,那條院中之蛇,在他眼中恐怕也與陣前之敵無異。但那次重病,卻讓他對“殺伐”二字,有了一種不同於戰場感受的體會。他或許依然認為戰場上你死我活是天經地義,但對於戰場之外的生靈,對於那冥冥之中可能存在的因果,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全然不屑。這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感悟,混雜著對生命的敬畏、對宿命的疑懼,以及他固有的務實精神。

關於他殺蛇致病的故事,早已在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版本繁多,有的說他病中曾夢見一青衣人前來索命,怒斥他無端害其性命;有的說他的老部下心憂其病,特意去城隍廟為他燒香禱告,許下大願;更有文人士大夫藉此發揮,將此事引申為勸世寓言,告誡世人須對天地萬物存有敬畏之心,不可恃強淩弱,不可濫殺無辜。這些傳說,恰恰反映了宋代社會風氣從五代尚武向崇文嬗變過程中,主流價值觀對前代武人行事風格的反思與規訓。

然而,當有人當麵問及黨進對此事的看法時,已經垂垂老矣的他,沉默片刻,最終隻是用那依舊帶著濃重邊塞口音、卻不再洪亮的嗓音說道:“見到蛇,便打了;吃了,生病了。很平常的事,何須附會許多。”

至始至終,他依然保持著那份屬於武人的、近乎固執的務實。他承認事件本身的因果(吃蛇導致生病),卻拒絕將其上升到神秘主義或道德批判的高度。這份坦誠,反而顯露出一種彆樣的真實。

雍熙元年(984年)秋天,五十二歲的黨進在潁州家中潼然長逝。朝廷聞訊,追贈其為“武毅”,這個諡號精準地概括了他一生勇猛剛健、戰功卓著的特點。葬禮辦得極為隆重,昔日部下、同僚從四方趕來,送葬的隊伍綿延數裡,哭聲震動郊野。國家以應有的禮儀,厚葬了這位為宋初穩定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

黨進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亂世英豪的劇本。他憑借個人的勇武、一定的時運和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從社會最底層攀爬至權力高層,實現了那個時代許多武人的夢想。他的存在,是宋初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他的殺蛇事件及其後續,卻如同一麵多棱鏡,折射出更多的內涵:個人強悍與生命脆弱的對比,武人價值觀與文人價值觀的衝突,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未知與敬畏。他的一生,轟轟烈烈,最終歸於黃土;而關於他的傳說,尤其是那樁蛇患,卻在曆史的記憶中被不斷演繹,成為後人解讀那個時代、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一個獨特注腳。再厲害的人,對天地萬物,或許都該存有那說不清、道不明,卻真實存在的三分敬意。

——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