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7章 粗茶淡飯,和睦彌珍
夕陽的餘暉透過大槐樹的枝葉,斑駁地灑在林家小院裡,給這個曾經充滿悲苦氣息的院落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灶房裡飄出陣陣豆香與飯菜的樸素香氣,與院子裡淡淡的木屑清香混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踏實而安寧的生活味道。
院中,林耀祖正赤著上身,古銅色的麵板上掛著晶亮的汗珠,他專注地揮舞著斧頭,將一根粗大的木柴利落地劈成均勻的小塊,動作已然比幾個月前熟練了許多,帶著一種力量的美感。額角那道疤痕在夕陽下顯得格外清晰,像一枚特殊的印記。劈好的木柴被他整齊地碼放在牆角,堆得如同小山。
豆腐坊裡,王氏和林秀英剛剛送走最後一位顧客。王氏一邊用抹布擦拭著光潔的案板,一邊看著女兒熟練地清點著今日的進項,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平和的笑容。林秀英將銅錢一枚枚數清楚,小心地放進一個陶罐裡,那裡裝著要還給債主的錢和家裡的日常用度。
“他娘,秀英,收拾一下,吃飯了。”林老漢從木工攤子那邊走過來,手裡還拿著一個剛剛做好的、小巧玲瓏的木製玩具小馬,那是他抽空做給鎮上王屠戶家小孫子的。他的聲音雖然依舊沙啞,卻不再帶著往日的沉重與疲憊,反而有種淡淡的舒展。
“哎,就來。”王氏答應著,和林秀英一起,將早已做好的簡單飯菜端到院裡那張如今被林耀祖修得結結實實的木桌上。
飯菜很簡單:一盆清澈見底的豆渣野菜湯,一碟淋了少許麻油的鹹菜,一盤新出鍋的、熱氣騰騰的烙餅,還有一小碗專門給乾活出大力的林耀祖準備的蒸鹹魚。與過去林家尚算寬裕時相比,可謂粗茶淡飯,但此刻,卻沒有一個人覺得清苦。
一家人圍坐在桌旁,林耀祖舀起一瓢冰涼的井水,從頭到腳衝了個痛快,胡亂擦了擦,才穿上衣服坐下。他額上還有未乾的水珠,順著疤痕流下。
“快吃吧,累了一天了。”王氏心疼地給兒子夾了一大塊鹹魚。
“娘,我自己來。”林耀祖有些不好意思,但還是默默地將魚吃了。
飯桌上,不再是過去那種令人窒息的沉默,或是林耀祖摔碗罵孃的咆哮,也不是林秀英怯懦的低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久違的、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輕鬆與溫馨。
“爹,今天李掌櫃誇我做的榫卯結實呢,說下回打傢俱還找我。”林耀祖扒了一口飯,語氣裡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驕傲。
林老漢“嗯”了一聲,臉上沒什麼表情,但眼神卻柔和了些:“榫卯是基本功,沒什麼可誇的。明天開始,我教你雕花,那才見真章。”
“哎!”林耀祖重重地點點頭,不僅沒有氣餒,反而充滿了期待。
“娘,西街趙家說明兒要三斤豆腐皮,讓咱們晌午前送去。”林秀英笑著說道,“還說咱家的豆腐皮比縣裡買的還筋道。”
“那是,你娘我這點手藝還是有的。”王氏臉上笑開了花,滿是皺紋的臉上洋溢著光彩。
“姐,明天我去送吧,我力氣大,挑得動。”林耀祖主動請纓。
“好,那你路上小心些。”林秀英欣慰地看著弟弟。
他們聊著一天的生計,聊著鎮上的趣聞,偶爾也會帶著些許後怕和慶幸,提起過去的事情,但不再是抱怨和指責,而是成了警示和珍惜當下的談資。林老漢的話依舊不多,但會默默地給老妻夾菜,也會在兒子說起木工活時,插上一兩句關鍵的點撥。王氏則忙著給這個夾菜,給那個盛湯,看著眼前這和睦的一幕,隻覺得這十年的苦,彷彿都值得了。
林耀祖在日複一日的勞動中,體會到了汗水換來收獲的踏實感,感受到了憑自己雙手掙取尊嚴的充實。他不再需要靠酒精麻痹自己,不再需要靠虛張聲勢來掩飾內心的空虛。這粗茶淡飯,比他在酒樓裡胡吃海喝要香甜百倍。
林秀英看著父母臉上真正舒心的笑容,看著弟弟日漸沉穩的背影,心中那份積壓了十年的愧疚,終於慢慢被這種安寧祥和的氛圍所撫平。她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感受到了家的真正溫暖。
晚飯後,林耀祖搶著收拾碗筷,林秀英則陪著父母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夏夜的微風拂過,帶來絲絲涼意。林老漢拿出旱煙袋,慢慢地抽著,王氏在一旁搖著蒲扇,看著天空中漸漸亮起的星星。
沒有錦衣玉食,沒有仆從如雲,隻有這粗茶淡飯,隻有這相濡以沫的親情。但此刻,這小小的院落裡所彌漫的幸福與滿足,卻遠比過去物質相對充裕、卻在怨恨與恐懼中度日的時光,要珍貴千倍萬倍。
真正的家庭幸福,從來不是建立在金銀堆砌的浮華之上,而是源於這每日粗茶淡飯間的相互理解、支援與關愛,源於成員們為共同生活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和彼此臉上真心的笑容。林家,在經曆了幾乎滅頂的劫難後,終於在這最樸素的日常裡,重新找到了它丟失已久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