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6章 脫險境重整旗鼓,聚人心再圖霸業
清冷的月光,如同薄紗般籠罩著城隍嶺,為這片剛剛見證了神跡的山林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肅穆。劉秀小心翼翼地自破廟門縫中側身而出,回首望了一眼那在夜色中沉默的廟宇輪廓,以及門上那依舊完好無損、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的蛛網,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感恩與敬畏。他知道,自己的性命,是廟中神明所賜;未來的道路,亦承載著對神明的莊嚴承諾。
他不敢久留,深吸一口凜冽而清新的空氣,努力壓下左肩傷口傳來的陣陣抽痛,辨明瞭方向,便一頭紮進了南麵的密林之中。此刻的他,衣衫襤褸,滿身血汙與塵土,腹中饑餓如火燎,身體虛弱不堪。但他那雙曾經在昆陽戰場上洞察戰機的眼睛,此刻卻比天上的星辰還要明亮,其中燃燒著的是劫後餘生的慶幸、是矢誌不渝的信念、是必將捲土重來的決絕。
孤身一人在荒野中跋涉,其艱辛遠超常人想象。白晝,他依靠太陽辨認方向,采摘些勉強可食的野果、挖掘苦澀的根莖充饑,還要時刻警惕可能出現的野獸或巡邏的敵軍。夜晚,山風刺骨,他隻能尋找岩穴或背風處蜷縮,依靠體內殘存的一點熱氣對抗嚴寒。左肩的箭傷因缺乏藥物和妥善處理,開始紅腫、發熱,每一次邁步都牽扯著劇痛,有幾次他甚至因高燒而險些暈厥在山路上。
然而,每當意識模糊、意誌動搖之時,破廟中那神奇的一幕便會清晰地浮現在腦海:追兵凶狠的搜查、門上完好無損的蛛網、神明那無聲卻有力的庇護……這如同注入體內的強心劑,支撐著他一次又一次地爬起來,繼續前行。他咀嚼著苦澀的草根,心中默唸:“神明助我脫得大難,豈能辜負?兄長之仇未報,漢室未興,天下蒼生猶在倒懸!劉秀啊劉秀,你豈能倒在此處!”
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對地形的模糊記憶(可能來自之前經略河北時的瞭解或部下的描述),劉秀在深山密林中輾轉數日,終於繞開了王郎部隊的主要封鎖區,進入了相對安全的區域。他不敢前往可能已經倒向王郎的城邑,而是按照記憶,朝著據說仍在更始政權(或至少未公開附莽)控製下的信都郡(治所信都縣,今河北冀州)方向艱難行進。
這一日,他拖著幾乎達到極限的身體,蹣跚著走到一條小溪邊,正欲俯身飲水,忽聞前方傳來一陣馬蹄聲與人語。劉秀心中一驚,立刻伏身於草叢之中,緊張地觀望。隻見一支約二三十人的小隊騎兵,正沿著溪流巡邏,看旗號服飾,並非王郎部下,倒像是更始政權所屬。
是福是禍?劉秀心念電轉。他此刻形同乞丐,若貿然現身,對方未必認得,甚至可能被當作奸細處決。但若錯過這次機會,自己可能真的會傷重不治或餓死荒野。
就在他猶豫之際,那隊騎兵中為首一名將領,目光銳利,似乎察覺到了草叢中的異動,厲聲喝道:“何人鬼鬼祟祟?出來!”
劉秀知道無法再躲,把心一橫,用儘力氣站起身來,朗聲道:“我乃大漢太常偏將軍、行大司馬事,武信侯劉秀!前方是哪位將軍部下?”
他的聲音雖然沙啞,但那份曆經磨難而不改的沉穩氣度,以及報出的響亮名號,讓那隊騎兵瞬間騷動起來。那為首將領聞言,先是愕然,隨即仔細打量劉秀。儘管劉秀此刻狼狽萬分,但那張曾在昆陽城下叱吒風雲、在更始朝堂上麵見君侯的麵容,依稀可辨。
“當真是……劉公?!”那將領又驚又喜,連忙翻身下馬,快步上前,待看清確是劉秀後,立刻單膝跪地,“末將信都太守任光麾下騎都尉臧宮,參見大司馬!劉公……您怎會在此地?還……還這般模樣?”
劉秀見到臧宮態度恭敬,心中一塊大石落地,知道信都郡尚未依附王郎。他簡略地將自己在薊城遇險、一路被追殺、與部屬失散、僥幸脫困的經曆說了一遍,隻是隱去了破廟神跡的具體細節,隻說是趁追兵不備,藏匿於山林得以逃脫。
臧宮聽後,唏噓不已,同時也為能找到劉秀而倍感振奮。他立即命人讓出馬匹,取出乾糧和清水,小心護衛著劉秀,火速返回信都郡治所信都縣。
信都太守任光,字伯卿,乃是南陽舊人,早年便與劉秀兄弟相識,對更始政權本就心存歸屬感,對王郎的偽政權更是深惡痛絕。當他見到形容憔悴、身負創傷的劉秀時,大驚失色,旋即淚流滿麵,緊緊握住劉秀的手道:“劉公受苦了!天下惶惶,皆依望於公,今得見公,信都之幸,河北之幸也!”
任光當即下令,將劉秀接入府中,延請最好的醫者為其診治傷口,供給衣食,讓其安心靜養。同時,他與郡尉李忠、信都令萬修等僚屬,堅定地表示願奉劉秀為主,共拒王郎。
劉秀在信都得到了寶貴的喘息之機。他深知,僅憑信都一郡之力,難以與聲勢正旺的王郎抗衡。他必須儘快集結更多的力量。傷情稍有好轉,他便開始著手進行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政治和軍事運作。
首先,他利用自己更始政權大司馬的合法身份(儘管這個身份來自劉玄,但在河北仍是重要的政治旗號)和昆陽之戰積累的巨大聲威,向河北各郡縣發布檄文,揭露王郎“假子輿”身份的欺詐性,號召各地官吏豪傑共討逆賊。
其次,他展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和人格魅力,積極招攬人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他派出使者,聯絡上穀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耿況派其子耿弇親自前往信都麵見劉秀。年輕的耿弩與劉秀一番交談,被其恢弘氣度與清晰戰略所折服,毅然決定留下輔佐,並承諾將說服父親發上穀、漁陽突騎南下助戰。這一支援,對於缺乏精銳騎兵的劉秀來說,至關重要。
同時,劉秀也展現了其務實乃至權變的一麵。為了爭取實力強大的真定王劉楊,他不惜接受了劉楊提出的政治聯姻,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這場婚姻雖然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確實為劉秀帶來了真定國十餘萬軍隊的歸附,極大地壯大了他的實力。
然而,整合各方力量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來自不同係統的人馬難免各有盤算,產生摩擦。例如,更始政權派來的一些將領與河北本地豪強之間,或因利益,或因理念,時有矛盾。劉秀以其公正、誠信和卓越的協調能力,一次次化解危機。他對待所有歸附者,無論出身高低、兵力多寡,皆推心置腹,賞罰分明,逐漸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擁戴。
隨著耿弩、吳漢等人率領的上穀、漁陽精銳突騎的到來,以及真定劉楊等勢力的加入,劉秀麾下的軍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得到了質的飛躍。他不再僅僅是那個依賴更始名號的流亡者,而是成為了一支獨立、強大,足以左右河北局勢的軍事政治力量的領袖。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與整合,劉秀終於羽翼豐滿。他率領著這支重新集結起來的大軍,正式拉開了反擊王郎的序幕。他不再躲避,不再逃亡,而是以雷霆萬鈞之勢,揮師北上,攻城略地。先克盧奴(今河北定州),再降真定,一路勢如破竹,最終將兵鋒直指王郎盤踞的老巢——邯鄲。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劉秀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善於集中優勢兵力,靈活機動,或正麵強攻,或分化瓦解,或圍城打援。麾下將領,如吳漢、耿弩、岑彭、馮異(後來也曆經艱辛與劉秀會合)等,皆能征善戰,各顯其能。邯鄲城在劉秀大軍的猛攻下,搖搖欲墜。
內部的分化也在同時進行。劉秀利用王郎集團內部的矛盾,策反了其部將,開啟了城門。公元24年五月,邯鄲城破。王郎在逃亡途中被追殺斃命。這個一度幾乎將劉秀逼入絕境的龐大割據勢力,在劉秀重整旗鼓後的淩厲攻勢下,僅僅支撐了不到一年,便土崩瓦解。
攻克邯鄲,意味著劉秀在河北清除了最大的敵對勢力,擁有了廣闊的根據地和強大的武裝力量。他不再是那個需要仰人鼻息、時刻擔心兄長悲劇重演的更始臣子,而是雄踞河北、虎視天下的霸主。他兌現了自己在破廟中許下的部分諾言——他活了下來,並且擁有了平定天下的堅實基礎。此刻,他站在邯鄲的城頭,目光越過巍峨的太行山,投向了更遙遠的關中、洛陽,以及那象征著至高權力的未央宮。一個新的時代,正在他腳下徐徐展開。而那個關於山神廟的承諾,也如同種子深埋心底,隻待天下安定,便要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