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5章 孽鏡台前照見前因
“孽鏡台”三字一出,連滿腔怒火的關帝爺,神念也不由得微微一動。
此台大名,他自然知曉。乃是幽冥地府第一神器,並非由任何神明鍛造,而是天地法則自然生成的一麵奇鏡,位於第十殿轉輪王殿之旁。傳聞此鏡能照見眾生前世今生一切善惡業行,纖毫畢現,無可隱瞞。無論多麼隱秘的罪孽,多麼微小的善舉,在鏡前皆如掌上觀紋。乃是地府覈定亡魂功過,決定其輪回去向的最重要依據之一。
“好!本帝便去看看,這孽鏡台中,能照出何等‘確鑿’的惡因,竟讓一位行善之人落得凍餓慘死!”關帝爺壓下怒火,倒要看看這閻王能拿出什麼證據。他深信,以那李氏今生所為,鏡中顯現的必是善行居多。
包閻君不再多言,做了一個“請”的手勢,隨即駕起陰風,在前引路。關帝爺金身緊隨其後,一眾判官鬼吏也默默跟隨,氣氛凝重。被關帝爺袖袍籠罩的李氏母子魂魄及那兩名鬼差,自然也一同前往。
穿過幽深的殿宇廊廡,越過奔流不息的忘川河支流,不多時,眾人來到一處奇異之地。但見前方並無宏偉建築,隻有一座天然形成的石台,高約數丈,通體黝黑,彷彿能吸收一切光線。石台之上,並非平滑如鏡,而是鑲嵌著一麵巨大的、非金非玉、朦朧混沌的圓形鏡麵。鏡麵周圍繚繞著似霧非霧、似光非光的氣息,散發出一種洞徹靈魂、冰冷無情的法則波動。這便是孽鏡台。
台前空曠,已有一些等待照鏡的亡魂在鬼差看管下排成長隊,個個麵露惶恐不安之色。見到閻君與一位金光萬丈的威嚴神聖駕臨,這些亡魂與鬼差紛紛跪伏在地,不敢仰視。
包閻君揮揮手,示意鬼差將其他亡魂暫時帶離。然後他轉向關帝爺,以及被關帝爺從袖中放出,依舊被勾魂鎖鏈拴著,神情茫然而恐懼的李氏母子魂魄。
“帝君,且看此鏡,自見分曉。”包閻君對掌管孽鏡台的鬼吏點了點頭。
那鬼吏會意,手持一麵小小的、與台上大鏡氣息相連的令旗,走到李氏魂魄麵前,令旗一揮,一道清濛濛的光輝射入孽鏡台。
原本混沌的鏡麵,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麵,開始蕩漾起一圈圈漣漪。隨即,鏡麵逐漸清晰,顯現出流動的畫麵。
關帝爺凝神看去。
果然,鏡中最初顯現的,皆是婦人李氏今生的善行片段:
畫麵一:
年輕的李氏,在病榻前悉心伺候年邁的婆婆,喂藥擦身,毫無怨言。婆婆去世前,拉著她的手,老淚縱橫。
畫麵二:
鄉裡遭遇旱災,家家缺糧。李氏自家米缸也已見底,卻仍將最後半碗米粥,分給了鄰居家餓得嗷嗷待哺的幼兒。
畫麵三:
大雪封路,她發現一個陌生的老乞丐凍僵在路邊,心生不忍,費力將老人揹回自家柴房,生火取暖,喂以熱湯,救其一命。
畫麵四:
她路遇遊方僧人化緣,家中雖貧,仍恭敬地奉上兩個粗麵餅子,並合十還禮。
畫麵五:
每逢初一十五,她必會清掃村口的小土地廟,虔誠上香……
……
一幕幕,雖都是平凡小事,卻無不體現其善良、孝順、慈悲的本性。鏡中景象流轉,李氏的善行清晰無疑。
關帝爺看到此處,胸中怒氣再次升騰,轉頭看向包閻君,丹鳳眼中銳利更甚,那意思很明顯:如此善人,爾等還有何話說?
包閻君麵對關帝爺質詢的目光,神色卻依舊平靜,隻是對那持旗鬼吏微微頷首。
鬼吏再次揮動令旗,鏡麵漣漪再生,畫麵開始變得模糊,隨即如同翻書一般,景象陡然變幻!時間開始飛速倒流,色彩、服飾、背景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顯然已經超越了李氏的今生,追溯到了更久遠的時空——她的前世!
關帝爺目光一凝,緊緊盯住鏡麵。
鏡中顯現的,已非李氏熟悉的鄉村環境,而是一處頗為富裕的城鎮宅院。院中男女主人,赫然有著與李氏、寶兒魂魄本源一致的氣息,但樣貌、身份、關係已全然不同!
前世,他們並非母子,而是一對家境殷實的夫妻!男子身材微胖,麵色倨傲;女子(即李氏前世)衣著光鮮,卻眉眼刻薄。
鏡中畫麵開始展現他們前世的所作所為:
畫麵一:不孝父母。
男子對著年邁多病、前來求助的老父親大聲嗬斥,將其推出門外,扔下幾個銅錢,如同打發乞丐。女子在一旁冷眼旁觀,甚至還嫌棄老人身上有味道。
畫麵二:欺淩鄉裡。
他們為擴建自家院落,強行侵占鄰居宅基地,逼得對方家破人亡。還勾結胥吏,欺壓小商販,賒賬不還,甚至縱容惡仆毆打討要說法的苦主。
畫麵三:最為觸目驚心的是——浪費糧食,造下深重“餓業”!
吃餃子:
桌上擺滿白麵餃子,那女子隻夾起餃子,用筷子靈巧地剝開皮,隻吃中間那一點肉餡,然後將滿是油光的餃子皮隨意丟在桌上,堆積如山。男子亦是如此。
食饅頭:
剛出籠的白麵饅頭,熱氣騰騰,那女子卻隻撕下最中間一小塊軟芯,其餘部分,尤其是饅頭皮,全部剝下丟棄。
對待餘糧:
家中糧倉飽滿,米麥陳腐生蟲,他們寧願任其黴爛,倒入臭水溝,也絕不施捨給門外那些麵黃肌瘦、苦苦哀求的饑民。甚至看到乞討的孩子,還放出惡犬驅趕。
宴席奢靡:
大擺筵席時,菜肴堆積如山,吃不完的整雞整魚,直接倒入泔水桶,毫無珍惜之意。
……
鏡中的景象,將這對前世家境富裕的夫妻,其不孝、刻薄、貪婪,尤其是對五穀糧食的極度浪費與褻瀆,展現得淋漓儘致!他們每一口被拋棄的食物,每一個被浪費的饅頭,都彷彿化作了沉重的業力,纏繞在他們的靈魂本源深處。
“餓業”,是天地間最重的業力之一。因糧食乃天地精華,眾生性命所係,糟蹋糧食,無異於蔑視天地滋養之恩,斷絕他人生機之望。其所感召的惡果,往往便是來世的饑饉、貧困,乃至最終的“餓死”之報!
鏡中畫麵至此,緩緩定格,最後消散,恢複成那片混沌。
關帝爺沉默了。他臉上的怒容漸漸被一種複雜的凝重所取代。他雖剛直,卻並非不明因果。孽鏡台所現,做不得假。那前世的惡行,尤其是對糧食的糟蹋,確實深重無比,觸目驚心。
包閻君此時方沉聲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洞悉因果輪回的滄桑與無奈:“帝君,如今可明白了?此二人前世作孽太深,尤其是犯下‘餓業’大忌,折損福報極重。今生雖轉世為人,那婦人李氏亦能持守善心,積累功德,此善行不虛,來世必有福報。然……”
他頓了頓,看向那對茫然無知的母子魂魄,歎了口氣:“然其前世所欠之‘債’太重,今生所積之善功,尚不足以完全抵消前愆,彌補那巨大的業力窟窿。功不抵過,故其命格之中,仍殘留著前世‘餓業’所感召的惡果。此番逃難,凍餓而死,正是其自身因果鏈條的最終顯現,並非我地府枉判,實乃天道迴圈,自作自受爾。”
“因果之律,橫貫三世,報應之機,分毫不爽。”包閻君最後總結道,話語如同沉重的鐘聲,在這幽冥之地回蕩,“非是善惡無報,而是時辰未到,或是……功過尚未結算分明。”
關帝爺矗立在孽鏡台前,久久不語。金光收斂,他那威嚴的麵容上,第一次出現了深深的思索。親眼所見的前世之惡,與今生之善,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卻又統一在同一個靈魂的連續之中。閻王的話,似乎為這對母子的命運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但,關帝爺心中那杆衡量“公正”的秤,依然未能完全平衡。他總覺得,即便前世有惡,今生一心向善,難道就不能有一線生機?天道難道就如此刻板,不容絲毫轉圜?或者說,這生死簿的判定,這所謂的“天道”,就真的絕對正確,不容置疑嗎?
一個更深的念頭,在他心中萌生:他要親自驗證這“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