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考古文化六講 雍正嗣位之謎
-
雍正嗣位之謎
雍正即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清聖祖玄燁(康熙)第四子,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死後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
雍正年輕時跟從顧八代、徐元夢等學習經史,又與禪僧接近,稍懂佛學。曾隨聖祖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獮熱河(今河北承德),並奉命往祭曲阜孔廟、盛京(今遼寧瀋陽)祖陵。清聖祖親征噶爾丹,從征掌正紅旗大營。康熙末年,雍正同其他皇子爭為儲君。聖祖駕崩後,他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幫助下繼承帝位。又傳他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奪了撫遠大將軍胤的帝位。
至於雍正帝究竟是怎樣嗣位的,至今仍是一個謎。對此,一般有以下兩種說法。康熙傳位官書中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初九)前,胤禎奉命代祀南郊。當時,康熙患病住在暢春園療養,“靜攝”政權。胤禎求侍奉左右,但康熙認為祭天是件大事,便讓胤禎在齋所虔誠齋戒,不得離開。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惡化,這時纔不得不破例把胤召到暢春園來。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以及步兵統領隆科多等人到了禦榻旁,聽取了康熙的遺詔:“皇四子胤人品極好,令人敬重,與朕很相似,因此他肯定能夠繼承大統,繼承皇位。”據說,當胤禎來到康熙麵前時,康熙還能夠說話,但是到了夜裡戊時,康熙就歸天了。隆科多即向雍正宣佈“遺詔”。胤禎聽後昏撲於地,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則向胤禎叩頭,並勸他節哀順變,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職權,主持康熙的喪葬之事。雍正曾特彆強調:當日情形,我的各位兄弟以及宮裡侍衛和大臣都看見了。
從上麵的情況來看,雍正的即位是由父皇康熙壽終正寢後纔開始的,是屬於正常並且合乎法理的。對此,清代官書眾口一詞,都是同一個口徑。後世一般也認為雍正根據康熙“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是合法即位的,是可信的。
篡改遺詔
傳說,康熙帝本欲將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禎,在他患病的最後幾日,曾經下旨要召胤禎回到京城。但是胤的死黨隆科多卻隱瞞了諭旨,致使康熙去世當日,胤禎不能趕到。隆科多於是假傳聖旨,擁立胤為皇帝。此所謂“矯詔篡立說”的由來。另外有一種說法講,康熙原來就有了手書,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但有人把“十”改成了“於”字,於是遺旨明明傳位十四阿哥,卻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此所謂“盜改遺詔說”的來源。那麼,是誰來盜改了這個遺詔呢有傳說是雍正本人改的;有的說康熙把遺詔寫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將“十”字抹去了;也有的說是由一些雍正府中所收養的武林高手所改寫的;又有的說是雍正的親生父親衛某參與改的……
雍正繼承帝位究竟是康熙親傳,還是篡改遺詔篡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尚無定論。但是大部分史學家判斷,康熙的遺詔有滿文、漢文、蒙古文幾種語言。按照民間所說其修改了漢文,但是蒙文、滿文是不能修改的,所以這個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延伸閱讀
雍正是怎樣整頓吏治的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汙**已然成風。他克服各個方麵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模開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製度,取締陋規等多項工作,由於他態度決斷,雷厲風行,當時的財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官吏貪汙吏治**的壞況都有很大的轉變。旅日華人學者楊啟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