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考古文化六講 慈安太後死因之謎
-
慈安太後死因之謎
吾慈安太後(1837~1881年)即東太後,鈕祜祿氏,是清代鹹豐皇帝之妻。她是廣西右江道穆揚阿的女兒,鹹豐在未做皇帝前就與她結成夫妻。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鈕祜祿氏被封為貞嬪,又進為貞貴妃,不久立為皇後。
慈安太後為人幽閒靜淑,舉止端莊,口木訥不善言辭,在眾妃嬪中從不爭寵,很得鹹豐皇帝的尊重。1861年11月鹹豐死後,她進封為慈安太後,因為她是正宮皇後,地位在慈禧太後之上。她和慈禧的一般稱呼是慈安稱母後皇太後,慈禧稱聖母皇太後。
鹹豐帝死後不久,慈禧與恭親王奕欣定計,發動祺祥政變(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八大臣,奪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表麵上,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後以姐妹相稱,共同垂簾聽政,執掌國家最高權力。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僅四十五歲、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太後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一下子變成了慈禧一人獨裁。對慈安太後突然死亡,在當時與以後都有種種懷疑與猜測,成為二百多年清宮史上的又一樁疑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幾種說法:
正常病死說
在朱壽朋的《光緒朝東華錄》中載有慈安的遺詔,說她在“(1881年農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屙,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但是這種“因病致死”是那樣的快速而又突然,連當時的當事者也大為懷疑。據《清稗類鈔》載,在慈安初感身體不適時,有禦醫為她診脈,認為“微疾不須服藥”,冇想到當晚就聽說“東後上賓,已傳吉祥板(棺木)”,這位禦醫大為詫異,還以外間論傳。後來噩耗證實,他大戚曰:“天地間竟有此事,尚可在此?”可見,他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另一位當事人左宗棠,當時任軍機大臣,突然聽說慈安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慈禧進藥毒死說
據《慈禧外紀》載:當年鹹豐臨終時,曾秘密留下了一個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如果慈禧敢胡作非為就出示此遺詔處置她。但老實的慈安竟將此事了告訴慈禧。密諭的存在,使慈禧感到驚恐不安,辦事謹小慎微,不敢胡作非為。她對慈安言聽計從,關懷備至。時間長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對她放鬆了警惕。
一次,慈安患病,吃了太醫開的各種藥都見效甚微,一氣之下,慈安拒絕吃藥。冇想到,幾天之後,她的病居然奇蹟般的痊癒了。大病初癒,慈安興高采烈地到頤和園散步,卻見慈禧左臂纏著白紗。她十分驚異,就上前問慈禧原因。慈禧滿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幾天,我見你病臥床榻,麵色蒼白,心裡很難過,因此就從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讓人煮湯為你滋養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誠意。”慈安聽了這一席話,大為感動,感謝萬分地說:“想不到你竟然是這樣一位好心人,先皇不應該對你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說罷,便回宮中,取出鹹豐皇帝的臨終密諭,當著慈禧的麵,燒為灰燼。之後慈禧遂借向慈安進獻餌之機,暗下毒藥,加以謀殺。
宮廷內幕,千古之謎。上述幾種說法都出自傳聞與野史筆記,冇有可靠的史實依據。究竟真相如何,有待進一步的考證與分析研究。
延伸閱讀
慈安為什麼被封為皇後
慈安之所以得到鹹豐格外垂青,不到半年即兩次越級正位中宮,不僅由於她與鹹豐少年便結為夫婦,
情深,更重要的是她美德出眾,符合傳統道德標準。如果說慈以“才”超人,那麼慈安則是以“德”服眾。據載,慈安為皇後時崇尚儉樸,常服布衣,所穿之鞋也都是她讓宮女所做,且每年必親手做一雙鞋送給鹹豐帝穿。外朝進貢的冠服、首飾,多命宮女拿出退還,說:“臣子多一分貢獻,便是百姓多一分錢財,倘若收了他們的貢獻,便是暗地裡教他們去做貪官,所以臣子的貢獻萬萬收不得。”皇後雍容有度,舉止端莊,每次見皇上總是身著禮服。鹹豐對她十分感佩敬重,稱她為“女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