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儒家學派的經典:《論語》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儒家學派的經典:《論語》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儒家學派的經典:《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它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其中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有72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因求仕得不到重用,晚年潛心致力於古文獻整理。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麵整理。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仁”——儒學的核心概念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有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是“克己複禮”,一是“愛人”。“克己複禮”是對“禮”的承認。“禮”是指周朝統治者建立的宗法製度,“克己複禮”就是克服主觀喜好,承認“禮”的客觀存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的要求。“愛人”是對統治階級內部和外部矛盾的承認。在統治階級內部,“愛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統治階級外部,“愛人”就是把階級壓迫控製在老百姓能夠承受的程度,不致使階級矛盾激化。

矛盾中求得發展的天命觀

孔子曾對殷周以來的天命思想深信不疑,他認為,天是有意誌的人格力量,具有主宰一切的偉力,他相信人的命運都是天命安排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然而,類似於顏淵遵天命,卻窮困潦倒;子貢不受命,卻財貨滿篋等一係列事件的發生使孔子對天命有了新的思考,陷入了深深的肯定與否定、篤信與懷疑、崇拜與理性的矛盾衝突之中。但是,孔子畢竟是孔子,他睿智獨到的思想智慧使他冇有侷限在懷疑傳統天命思想的範圍內不能自拔。他不再把天命作為言說的重點,而是對自己的思想輻射點做出了重大抉擇,即由天命神學向人學(現實人生、人道)、由外在向內在、由彼岸向此岸方麵轉換。正是這一轉變,使儒家最終冇有走上宗教之途。

善思敏行的認識論

孔子把人分為“生知”、“學知”、“困學”“、不學”四等,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他提倡“多聞”“多見”,認為知識靠“多聞”“多見”來獲得。與此同時,孔子提出思考的重要性,主張思考要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否則便是空想,這在一定意義上已接觸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係,而且相當重視理性認識。孔子還主張說話要慎重,但做事要敏捷,而且要求言行一致。

延伸閱讀

“儒家”之名起源

孔子及其門徒並未給自己的學派冠以“儒家”之名。儒家之名真正始於漢代,但追溯起來最早是出自孔子之後獨立門戶、創立墨家學派的墨子。《墨子·非儒下》:“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言親疏尊卑之異也……”稍後的道家莊子同墨子一樣也站在批儒的立場上。莊子也把孔子及其門徒稱之為“儒者”。他說,“儒以詩書禮發家”(《莊子·完物》)。儒家學派中接受“儒”這個名號的是孟子。他說:“逃墨必歸於揚,逃揚必歸於儒。”(《孟子·儘心下》)。戰國時期的的荀子才公開地以“儒者”自詡,寫了《儒效》篇,對儒的作用進行了論證。他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俗。”即儒者在朝內做官就會使政治美善,如果生活在民間就會使風俗淳美。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