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最高的道德標準:中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最高的道德標準:中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最高的道德標準:中庸

中庸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中庸思想所特有的變通功能和穩定功能使孔子的思想具有難能可貴的創造性張力,成為孔子儒家思想區彆於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內在特質。

《中庸》,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在古代,《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中庸,是孔子哲學中的重要範疇:“中”,即中正、中和;“庸”,即常。中庸要求“允執其中”,即站在中立的角度,使矛盾統一體協調地保持下去。表現在政治中,主張仁政德治,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重損益而輕變革;表現在方法論上,強調矛盾的統一、調和與聯結,反對過頭和不及;表現在治理國家上,要執兩用中,“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表現在學習上,要學思並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表現在處理人際關係上,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現在倫理道德教育方麵,孔子既反對思想過激,也反對狹隘、保守,“不得中行而與之,畢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中庸思想的核心

《論語先進》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這段對話中的“師”,指顓孫師,即子張。“商”,指卜商,即子夏。二人均為孔子弟子。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更強一些,孔子評價說:“子張有些過分,子夏有些趕不上。”子貢以為,子張“有些過分”,自然要比“有些趕不上”的子夏強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則是:“過分和趕不上同樣不好”。在這裡,孔子衡量弟子孰優孰劣的標準是“中”,即“無過無不及”、“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命題體現了“度”的重要性,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度”也是質和量對立統一的體現。任何事物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範圍都有其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就是界限範圍內的幅度,在這個範圍內事物質的規定性保持不變;一旦突破這個界限,超出範圍,事物質的規定性就會發生變化。

但是,中庸並不是對事物質的規定性的簡單要求,它追求的是事物的最佳狀態,是質的最優。即內心之“中”與外在之“節”的準確契合,中庸思想以“和而不流、中立不倚”表達這種最佳狀態。

中庸思想的內在邏輯

“尚中”是中庸的邏輯,“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範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唸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思想的旨歸

中庸思想其旨歸在於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的中庸,既是一種思想方法,又是一種行為準則,更是一種理想目標。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它能使人適其“度”;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它能使人合於“禮”;作為一種理想目標,它則幫助人們體認並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諧之美。

延伸閱讀

對中庸思想的誤讀

第一種誤讀是把中庸理解為折中,而中庸是正好、合適,“折中”僅僅是表麵的平衡點,中庸直指本質的平衡。

第二種誤讀是把中庸理解為平庸、大流,而中庸講求的是和諧、自然。

第三種誤讀是把中庸理解為靜止的、片麵的、單一的道,而中庸是運動、全麵、聯絡的道。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